- 年份
- 2024(1279)
- 2023(1906)
- 2022(1624)
- 2021(1686)
- 2020(1450)
- 2019(3196)
- 2018(3359)
- 2017(5631)
- 2016(3487)
- 2015(4040)
- 2014(4128)
- 2013(3843)
- 2012(3929)
- 2011(3479)
- 2010(3809)
- 2009(3597)
- 2008(3975)
- 2007(3803)
- 2006(3344)
- 2005(3077)
- 学科
- 济(11269)
- 经济(11250)
- 管理(9495)
- 业(7902)
- 企(6978)
- 企业(6978)
- 方法(5237)
- 学(4188)
- 数学(4113)
- 数学方法(3901)
- 理论(3395)
- 中国(3167)
- 农(3042)
- 财(3016)
- 教学(2921)
- 制(2817)
- 业经(2344)
- 贸(2183)
- 贸易(2180)
- 教育(2161)
- 银(2152)
- 银行(2131)
- 易(2116)
- 务(2015)
- 财务(2005)
- 财务管理(1995)
- 策(1990)
- 行(1986)
- 和(1975)
- 体(1883)
- 机构
- 学院(52610)
- 大学(52601)
- 研究(20339)
- 管理(15572)
- 科学(15428)
- 农(15189)
- 中国(15133)
- 济(14873)
- 经济(14313)
- 京(12864)
- 理学(12812)
- 理学院(12603)
- 所(12414)
- 农业(12358)
- 管理学(12023)
- 管理学院(11939)
- 研究所(11240)
- 业大(10746)
- 中心(9443)
- 江(8887)
- 省(8504)
- 北京(8242)
- 技术(8109)
- 财(7774)
- 农业大学(7662)
- 州(7464)
- 范(7400)
- 业(7295)
- 师范(7273)
- 科学院(7149)
共检索到86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鄂麦22(原代号为40019)是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用鄂恩1号变异株与荆州323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培育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04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较稳产,农艺性状和籽粒商品性均好,适用于当前粮食优质品种推广的需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广适中筋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起身拔节偏晚,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多。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株形紧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邦发
绵阳26是以自创的“连续优势型”及“稳一攻二法”选育方法与技术培育成功的一个优良小麦新品种。“连续优势型”选育方法就是指:在遗传资源复合聚敛远缘基因的基础上,选择最新最优材料作亲本,设定超亲本,对照种和最优品种作为多重单株选择标准,加大对后代的选择压和淘汰力度,自早世代起在小麦早、中、晚整个生育过程中,连续多代定向选择各时期都具备有优势的“连续优势型”个体,并稳定其中一个因素,主攻另外两个因素的提高,从而获得优于对照,较易实现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绵阳26成功地实践了上述方法与技术。突破了集“多抗、丰产、优质、广适”于一体的育种难关。一投入生产,深受种子、粮食、加工、营销等行业及广大农民欢迎,至1...
关键词:
小麦品种,绵阳26,小麦育种,方法与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赵晓农 钟冠昌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经细胞学鉴定,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然后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将八倍体小偃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优质小麦品种早优504和小偃503。这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8和165g/kg,沉淀值分别为37.9和46.4mL,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96和340g/kg,稳定时间分别为3.5和13.0min。综合抗病性好,成熟早,产量高。早优504平均产量5250kg/hm2,最高产量6225kg/hm2。小偃5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70kg/hm2。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普通小麦 优质小麦品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3品种来源:84WR(21)-4-2×洛8912产量表现:2004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预试,平均单产5323.5kg/hm2,2004—2006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区试,平均单产4539.75kg/hm2。1999—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470.4kg/hm2。2003—2006年度示范种植,平均单产3618.9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强生 朱维云 王婉仪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继新 袁振东
京核一号冬小麦品种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通过阶梯杂文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旱、抗寒、抗病、高产、稳产、白粒优质、千粒重高等优点。体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能集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理论。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京核一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王瑞生 王国红 申淑珍
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中,采用渐近杂交法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为杂种后代基因型的潜在遗传特性的充分表达和选择提供了条件,使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大了选择压力和频率,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冬小麦 抗旱 高产 育种 水旱交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秀敏 谢俊良 孙书娈 乔文臣 孟祥海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关键词:
冬小麦 衡4041 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希景
采用派生系统法连续强化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种邯优 34 75,测定表明 ,该品种符合优质麦标准。生产试验表明 ,该品种在一般条件下可达到 74 85kg/hm2 ,高产时可达到 880 0kg/hm2 ,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示范试验表明 ,该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因此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冬小麦 优质 新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冯新常
利用早熟大穗品种偃师4号与抗病、灌浆快的大粒品种陕农7859杂交,通过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确定合理的株型模式,选育成高产、稳产、抗病、落黄好、灌浆快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
关键词:
冬小麦,豫麦39号,育种,株型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志龙 王长有 张宏 蔡东明 王亚娟 王秋英 薛秀庄 吉万全
应用染色体工程结合系谱选择,以普通小麦单、缺体为工具材料,将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黑麦(Secalecereale)、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oides)、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和小伞山羊草(Aegilopsumbellulata)的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创制出抗条锈病或抗白粉病种质N9207,N9209,N9134,N9628-1,N9628-2和N9659,并育成含有外源抗条锈病基因的小麦品种陕麦8003,陕麦8007,陕麦150和远丰175。利用创制的抗性种质与农艺亲本多方式组配杂交,将优异基因进行累...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外源基因 抗病种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京冬17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冬麦育种室从配制的三交组合中经多年选择培育而成;因其亲本中有京冬1号和丰抗8号血统而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师丽红 张娜 胡亚亚 杨文香 刘大群
【目的】明确小麦新品种(系)河农5290、河农58-3、河农825、河农826、河农827、河农6049、河农6251、河农6425、河农7106和河农9206的抗叶锈性,确定其应用潜力,为合理推广使用这些品种(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6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株对测试的10个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基因推导;选用其中6个菌株对其进行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和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报道的15个抗叶锈病基因稳定的分子标记对测试材料进行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河农6425和河农9206含有抗病基因Lr1和Lr26,河农825、河农826、河农827、河农6049和河农6251含有Lr2...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继2002年"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课题组先后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农业部超级稻育种重大专项项目等研究任务,继续围绕超级稻的优质化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和配套生产技术集成开展深入研究。经过10年的努力,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1)首创了"以优质籼稻做母本,高产粳稻做轮回父本,通过多次回交和定向选择减少粳稻遗传背景中影响米质的不利籼型遗传累赘,实现超高产与优质相结合"的超级稻优质化育种方法和选择指标体系,实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