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5)
2023(7525)
2022(5988)
2021(5656)
2020(4433)
2019(10574)
2018(10292)
2017(19279)
2016(10384)
2015(11542)
2014(11310)
2013(11743)
2012(10925)
2011(10205)
2010(9857)
2009(8758)
2008(8475)
2007(7357)
2006(6503)
2005(6122)
作者
(29816)
(24919)
(24856)
(23917)
(15647)
(11793)
(11063)
(9742)
(9726)
(8782)
(8556)
(8366)
(8195)
(7985)
(7876)
(7875)
(7528)
(7207)
(7151)
(6900)
(6471)
(6048)
(6013)
(5735)
(5665)
(5605)
(5382)
(5063)
(5042)
(4931)
学科
(50250)
经济(50217)
管理(29105)
(24004)
方法(22408)
数学(20554)
数学方法(20352)
(19001)
企业(19001)
中国(16391)
环境(12378)
(11477)
贸易(11467)
(11386)
(11300)
(10956)
(10655)
(9423)
业经(8732)
(8465)
(7845)
地方(7784)
(7490)
银行(7473)
(7287)
(7218)
金融(7217)
(7102)
农业(7069)
(7058)
机构
大学(154716)
学院(150339)
(74755)
经济(73773)
研究(59915)
管理(56033)
理学(48376)
理学院(47815)
管理学(47032)
管理学院(46756)
中国(46728)
科学(34365)
(33601)
(31171)
(29788)
研究所(27362)
中心(25590)
财经(25452)
经济学(25436)
(23557)
(23257)
经济学院(22925)
(22190)
北京(22091)
业大(20330)
(19905)
财经大学(19157)
(19005)
师范(18803)
科学院(18588)
基金
项目(103273)
科学(82678)
基金(79232)
研究(74072)
(70595)
国家(70174)
科学基金(59305)
社会(50386)
社会科(48165)
社会科学(48155)
基金项目(40372)
自然(37067)
自然科(36231)
自然科学(36221)
(35719)
自然科学基金(35628)
资助(33501)
教育(32683)
(32049)
编号(26308)
(24674)
重点(24053)
中国(23534)
(23236)
国家社会(23128)
成果(21510)
教育部(21227)
(20750)
科研(20234)
创新(19740)
期刊
(76340)
经济(76340)
研究(47548)
中国(28801)
学报(24256)
科学(23406)
(22069)
管理(21787)
(19950)
大学(18764)
学学(17339)
经济研究(14356)
农业(14044)
(13152)
金融(13152)
财经(12945)
技术(12028)
教育(11407)
(11398)
(11031)
问题(10527)
世界(9941)
国际(9906)
业经(9527)
(8979)
统计(8921)
技术经济(8238)
资源(7833)
(7540)
图书(7431)
共检索到227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锋  冯根福  
如何实现中国的碳强度目标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11—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趋势,然后分9个组合情景评估了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主要结论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情景中,如果"大幅调整"能源结构,那么在2020年可使碳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19%,该情景中的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最大,将达到42.3%—47.6%;即使保守估计,在经济低速增长情景中,若仅实现了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目标,那么碳强度将下降15.6%,优化能源结构的贡献潜力也会达到34.6%—38.9%。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平  刘致秀  朱帮助  李军  肖健华  
能源结构优化是实现广东省"十二五"碳强度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为评估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潜力,本文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成分数据模型、GM(1,1)模型等多学科方法预测了2011-2015年广东省碳强度趋势,然后分27个组合情景评估了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广东省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结果表明:在理想情景(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量强化控制且能源结构大幅调整)下,2015年碳强度相对2010年下降19.37%,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最大,达到99.33%;即使在保守情景(经济中速增长、能源消费量适度控制且能源结构小幅调整)下,2015年碳强度相对2010年也将下降2.66...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彩明  李健  
分析2005—2014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GDP)、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首先运用情景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GDP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其次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分情景对2020年京津冀区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预测,然后联立经济增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一次能源消费结构3个经济指标组合形成27种不同情景,计算各情景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使京津冀碳强度下降的幅度及其对实现京津冀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情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其凤  王文举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能源结构的调整受到能源内部替代性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制约。本文建立内部替代约束和供给约束下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给出碳排放量最优化的部门能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预测的能源供给下,经济增长的速度越低,碳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以2010年的能源结构为基础进行优化,在2020年可节能16.16亿~18.50亿吨标煤,减排50.31亿~51.99亿吨CO_2,使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1.73%~37.88%,比2005年下降46.21%~51.05%,完全可以实现预定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并可在经济中低速增长的情形下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晶晶  杨德刚  霍金炜  于良  张豫芳  
能源消费强度空间公平性的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权的合理分配,维持能源消费空间公平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人均GDP能耗绿色贡献系数和节能潜力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公平性和节能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新疆总体能源消费强度和工业能耗分配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新疆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是部分快速工业化地区能源消费过度,而工业能耗分配悬殊的原因则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发展模式;②基于影响因素呈现工业阶段化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对各区域制定差别化节能目标和节能措施,不仅能有效缩小地区间的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林  郝新亚  沈春蕾  安冬  
通过海洋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系统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本文剔除经典“可移出碳汇”模型中部分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把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测算模型,基于2006—2020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产量面板数据,评估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基于LMDI分解方法解构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的贡献因素,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中国海洋渔业的碳汇潜力。研究发现:(1)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达302.63万t/年,区域差异显著;(2)包含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会高估海洋渔业贝类碳汇24.24%,而不考虑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会低估海洋渔业碳汇50.70%;(3)在当前注重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下,到2030年海洋渔业碳汇能力为335.51万t/年~399.92万t/年,碳汇增长潜力有限。基于此,应推动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的增长模式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持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珂  屈小娥  
文章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各省份的CO2排放绩效、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并研究了CO2排放绩效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绩效差异较大,CO2排放绩效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CO2排放绩效较低的省份主要以中西部板块的落后省份为主。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测算结果表明,完成2020年单位产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只有上海、北京、广东、海南、福建、黑龙江、湖南等少数省份能够完成该目标,山西、河北、内蒙、辽宁、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敏晓  
论文构建了化石能源减量对减污降碳贡献度的定量评估模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各行业煤炭和成品油消费以及大气排放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2019年煤炭与交通用油用量的减少对SO_2、NO_x、颗粒物和CO_2的减排贡献分别约为54%、40%、16%和96%,表明化石能源减量在减污降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效存在继续下降空间、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空间收窄、CO_2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决定了化石能源减量为代表的源头治理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NO_x和颗粒物的源头治理(包括能源与非能源领域)存在较大政策施展空间。研究同时认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用能领域应更加精准,并且建议制定减排措施时,要兼顾经济、社会方面的代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敏晓  
论文构建了化石能源减量对减污降碳贡献度的定量评估模型,根据2012年和2019年各行业煤炭和成品油消费以及大气排放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相比2012年,2019年煤炭与交通用油用量的减少对SO_2、NO_x、颗粒物和CO_2的减排贡献分别约为54%、40%、16%和96%,表明化石能源减量在减污降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效存在继续下降空间、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空间收窄、CO_2末端处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决定了化石能源减量为代表的源头治理措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NO_x和颗粒物的源头治理(包括能源与非能源领域)存在较大政策施展空间。研究同时认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的治理措施在不同用能领域应更加精准,并且建议制定减排措施时,要兼顾经济、社会方面的代价。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领男  洪燕真  董加云  
基于福建省人多地少,粮油供需矛盾尖锐的现状,首先测算福建省人均膳食营养摄入量,得出福建省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不均衡,而木本粮油产品的营养素构成特点有利于平衡福建居民膳食营养结构。通过收集1995~2013年福建主要木本粮油品种产量数据,构建了食物当量计算公式,从营养元素的角度估算木本粮油产品对稻谷的替代情况,并根据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估计木本粮油的耕地节约能力。基于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木本粮油产品有助于优化福建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缓解福建耕地资源压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林大燕  钟甫宁  
2004—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除播种面积扩大和各作物单产水平提高以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促进粮食持续增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粮食"九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结构调整三个部分,并对各部分的增产贡献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九连增"期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率年均为26%,贡献率最高的年份达到67%。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幅度最大、贡献也最为显著的区域,占结构调整对全国粮食增产总贡献率的7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县华  范庆泉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  
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就业的调整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即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并显示出与这个新阶段相联系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揭示出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证了农业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因而农民进城打工已具有不可逆转性。文章还指出,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迫切需要发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即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通过国际比较,文章论证了城市化作为新增长点的意义,对未来城市化的速度进行了判断,并澄清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扩张和人口增加的关系,进而论述了推进深度城市化战略的要点——新老居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曹晓冬  
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本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 ,试图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性要素看待 ,并将其纳入一般经济分析的框架中去。在该思路的指引下 ,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讨论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般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关系 ,从分工合作的角度推出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 ,从而导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性要素 ,同样要参加最终的利益分配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