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32)
- 2023(15359)
- 2022(13099)
- 2021(12363)
- 2020(10463)
- 2019(24098)
- 2018(24238)
- 2017(46272)
- 2016(25586)
- 2015(28927)
- 2014(29238)
- 2013(28337)
- 2012(25723)
- 2011(23121)
- 2010(23405)
- 2009(21497)
- 2008(21006)
- 2007(18541)
- 2006(16171)
- 2005(14397)
- 学科
- 济(96077)
- 经济(95939)
- 管理(76798)
- 业(69227)
- 企(59407)
- 企业(59407)
- 方法(45162)
- 数学(39237)
- 数学方法(38487)
- 财(26527)
- 农(25533)
- 中国(24906)
- 学(23026)
- 制(22420)
- 业经(22009)
- 理论(18505)
- 地方(17854)
- 务(16758)
- 财务(16658)
- 财务管理(16621)
- 农业(16292)
- 体(16101)
- 和(16048)
- 银(15863)
- 贸(15832)
- 贸易(15822)
- 银行(15808)
- 企业财务(15711)
- 技术(15369)
- 易(15361)
- 机构
- 大学(359324)
- 学院(358527)
- 管理(139909)
- 济(134360)
- 经济(131177)
- 理学(121056)
- 理学院(119694)
- 研究(118613)
- 管理学(117181)
- 管理学院(116549)
- 中国(87823)
- 京(77193)
- 科学(76132)
- 财(65144)
- 农(61658)
- 所(60514)
- 业大(56824)
- 研究所(55154)
- 中心(53670)
- 江(53418)
- 财经(51318)
- 农业(48690)
- 北京(48578)
- 范(46688)
- 经(46435)
- 师范(46166)
- 州(43065)
- 院(43046)
- 技术(40508)
- 经济学(39598)
- 基金
- 项目(247254)
- 科学(192752)
- 研究(178359)
- 基金(177337)
- 家(155786)
- 国家(154531)
- 科学基金(131929)
- 社会(109382)
- 社会科(103513)
- 社会科学(103484)
- 省(98190)
- 基金项目(93515)
- 自然(87750)
- 自然科(85682)
- 自然科学(85661)
- 自然科学基金(84079)
- 教育(83254)
- 划(82651)
- 资助(74198)
- 编号(73413)
- 成果(60193)
- 重点(55578)
- 部(53632)
- 课题(51532)
- 发(51454)
- 创(51273)
- 创新(47865)
- 科研(47323)
- 制(45794)
- 大学(45781)
- 期刊
- 济(147518)
- 经济(147518)
- 研究(103056)
- 中国(71448)
- 学报(61874)
- 农(56741)
- 科学(54180)
- 管理(52820)
- 财(50907)
- 大学(46646)
- 学学(44022)
- 教育(43978)
- 农业(39437)
- 技术(32850)
- 融(29439)
- 金融(29439)
- 财经(24797)
- 业经(24504)
- 经济研究(23093)
- 经(21031)
- 业(20518)
- 问题(18625)
- 图书(18264)
- 版(18121)
- 科技(17792)
- 理论(17187)
- 业大(16912)
- 技术经济(16569)
- 统计(15957)
- 实践(15764)
共检索到523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辉 周江鸿 王云月 周惠萍 何霞红 孙雁 杨黎华 朱有勇
【目的】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最佳种植模式,探讨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对稻瘟病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两个水稻品种——汕优63与黄壳糯,采用混合间栽法,研究不同种群结构的混合间栽种植模式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结果】不同种群结构对黄壳糯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不同,相对防治效果随杂交稻群体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种群结构为1﹕15.01时对叶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种群结构为1﹕12.40时对穗颈瘟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100%。混合间栽的不同群体结构的复合产量都比净栽有所增加,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结论】黄壳糯与汕优63的群体比例为1﹕12.40~18.88是最优化的群体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有勇 陈海如 范静华 王云月 李炎 范金祥 杨仕生 马光亮 陈建斌 李作森 卢宝荣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措施 净栽 品种多样性 稻瘟病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丽 彭世彰 徐俊增 丁加丽
根据国家“86 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 ,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变化、株高变化以及叶面积变化趋势 ,建立了两种灌溉条件下茎蘖消长的Logistic模型和叶面积增长模型 ,并对水稻冠层受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控制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 ,使得无效分蘖减少 ,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率 ;在大部分生育期内水稻保持了较适宜的冠层叶面积指数 (CLAI) ,具有良好的株型 ,能更多的截获太阳能 ,奠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高产的基础
关键词:
控制灌溉 水稻 茎蘖动态 群体叶面积指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陈茂华 张舒 田剑 潘学义 魏坦雄 朱有勇
选择湖北省稻瘟病常发区的早稻田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能够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间栽后各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同时还具有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品种间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娇 圣聪 李涛 喻唅晞 李绚 赵弘巍
[目的]水稻乙醇酸氧化酶1(OsGLO1)是光呼吸中的关键酶,能调控植物免疫信号分子过氧化氢(H_(2)O_(2))的产生。本研究旨在分析OsGLO1在稻瘟病抗性中的功能,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稻瘟病菌株Guy11分别侵染水稻野生型和OsGLO1基因过表达(OsGLO1-OE)以及沉默(cas9-glo1)的转基因水稻,观察抗病性表型,确定OsGLO1对抗病性的影响。使用稻瘟病菌GZ1(GFP标记)侵染水稻,比较菌丝扩增差异,明确OsGLO1抑制稻瘟病菌侵染后扩展的能力。分别通过定性和定量试验观察和分析H_(2)O_(2)的积累位点和积累量,研究OsGLO1在PTI途径中的作用;通过RT-PCR检测SA和JA信号通路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水平,探明OsGLO1对激素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受Guy11侵染的OsGLO1-OE水稻病斑更小,相对真菌生长量显著降低,附着胞以及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增多,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升高;而cas9-glo1在病斑面积和真菌生物量等方面明显高于野生型,被侵染叶片表面附着胞周围活性氧积累无显著变化,侵染菌丝周围的活性氧积累减少,叶片中H_(2)O_(2)含量显著降低。GZ1侵染48 h后,荧光显微观察显示,OsGLO1-OE水稻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减弱,而cas9-glo1叶鞘中的稻瘟病菌侵染程度比野生型明显增强。OsGLO1过表达能显著提高SA信号途径的防卫基因如OsPR1a和OsEDS1的表达水平,但是对JA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OsGLO1可以通过激活SA信号通路正向调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太一梅 袁琼芬 杨从党 徐光辉 毕艳芳 金振华
2009年至2010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和多点对比试验,以当地常规栽培为对照,比较稻瘟病发病程度。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叶瘟和穗瘟均有控制作用,在发病前期、中期较明显,并可推迟10 d左右发生叶瘟,其中在水肥调控的前提下,扩行处理(26.4 cm×9.9 cm、33 cm×16.5 cm、29.7 cm×13.2 cm、19.8 cm×19.8 cm)对穗瘟的控制率在36.04%~53.15%,与其他处理控制率差异显著;而到发病后期,尤其是在稻瘟病偏重发生年份和感病品种中,差异则不明显。生产上应用该技术作为控制稻瘟病的综合措施之一,对减少农...
关键词:
稻瘟病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 控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云月 范金祥 赵建甲 胡玲萍 李炎 陈海如 李正跃 朱有勇
本研究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石屏县宝秀镇和泸西县中枢镇,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布局试验示范区中,7个品种(包括2个高感糯稻品种)叶瘟平均发病率为4.92%,穗瘟平均发病率为4.78%,平均损失率为0.95%。品种替换示范试验控制效果显著,替换品种合系41和合系39的穗瘟平均损失率仅分别为0.07%和0.15%,而对照的被替换品种楚粳12和楚粳17的穗瘟平均损失率分别高达5.86%和7.13%。本试验结果对利用品种资源有效控制稻瘟病流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稻瘟病 品种布局 品种替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凌启鸿 张洪程 蔡建中 苏祖芳 凌励
本文从水稻栽培学角度提出了高产群体质量这一新的理论问题,重点论述了水稻抽穗后物质生产量、群体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LAI、平均茎鞘重、颖花根活量以及有效分蘖率等与高产形成的关系,分别分析了它们在群体质量上的意义,并在有些方面初步指明了作为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数量范围。文章还阐述了高产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的基本程序。
关键词:
水稻 群体质量 优化控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生 吴云雨 鲍永美
水稻-稻瘟病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模式系统,本文从稻瘟病菌侵入机制、效应分子功能、水稻抗稻瘟病免疫系统及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的互作等方面对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互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慧丽 王平 姚琳 毛建辉 卢代华 胡容平 吴江 龚学书 肖兰英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26%,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88%,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76%。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
关键词:
水稻 杂糯间栽 稻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汉明 房辉 周惠萍 谢勇 刘林 冯建孟 李成云 朱有勇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间栽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病害发生过程是一个多因子互作的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本文利用水稻间栽模式下的8个田间生态指标,根据灰色理论和方法对各生态指标与糯稻冠层孢子捕捉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和权重的分析,并对不同混栽模式下的上述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糯稻冠层稻瘟病孢子捕捉数与田间风速和湿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其次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灰色关联度最小。此外,随着糯稻和杂交稻行比的增加,反映间作生态系统抑制或降低病害发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递增趋势。由于灰色系统理论具备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不具有的处理贫信息和非正态分布等不确定性数据的优势,因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朴钟泽 牛景 李艳萍 邹美智 韩龙植
以稻瘟病菌粗毒素提取液作为抗性筛选的选择压 ,对水稻体细胞系和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进行抗病筛选。结果表明 ,毒素对体细胞和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经过滤灭菌的粗毒素的毒性大于高压灭菌的毒性 ,花药的抑制程度大于种子胚愈伤组织 ,花药筛选系统的适宜毒素浓度低于体细胞筛选系统的毒素浓度。粗毒素液可以作为抗病筛选的选择压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粗毒素 离体筛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强 王源超 郑小波
采用Pot2-rep-PCR指纹识别技术对宁夏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每个菌株的指纹型将2002至2005年在9个地区采集的40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鉴定为65个单元型,其中,单元型NXH7包含176个菌株,占总菌株数的43.3%,在所有年份、地区和大多数水稻品种上出现,是宁夏稻瘟病菌中最广泛适应的单元型。对稻瘟病菌群体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亚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地区间Gst=0.0832,年份间Gst=0.0509),遗传结构相似;不同水稻品种上的亚群体遗传分化明显(Gst=0.2823)。提示寄主的选择作用是宁夏稻瘟病菌群体演化的主要力量。宁夏稻瘟病菌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江桥 王玲 潘庆华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TH12 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 个菌株94-64-1b和95-23-4a 为A、B 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 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 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洁 裴桦
用稻瘟病菌 (Pyriculoria oryzae Cav.) 非致病性菌系89-44-1 和致病性菌系89-10-3, 89-7-3, 89-42-3 和89-12-1 的培养过滤液对寄主作毒力测定, 研究了粗毒素在水稻稻瘟病害中的作用初步确定稻瘟病菌粗毒素为致病性因素, 在病菌侵入寄主体内时起作用。不同菌系对寄主植物的毒力存在差异,金属元素Zn、Mn、Fe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粗毒素 致病性 致病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