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63)
- 2023(5444)
- 2022(4389)
- 2021(4204)
- 2020(2998)
- 2019(6798)
- 2018(6390)
- 2017(11635)
- 2016(6341)
- 2015(6647)
- 2014(6336)
- 2013(6061)
- 2012(5380)
- 2011(4863)
- 2010(4921)
- 2009(4493)
- 2008(4208)
- 2007(3804)
- 2006(3474)
- 2005(3076)
- 学科
- 济(23403)
- 经济(23382)
- 管理(16257)
- 业(13995)
- 农(10699)
- 企(9393)
- 企业(9393)
- 地方(8927)
- 环境(8600)
- 农业(7673)
- 中国(6872)
- 方法(6419)
- 业经(6365)
- 学(6082)
- 生态(5603)
- 数学(5492)
- 数学方法(5306)
- 财(4927)
- 划(4726)
- 地方经济(4636)
- 教育(4604)
- 发(4555)
- 制(4445)
- 资源(4310)
- 和(4049)
- 贸(4005)
- 贸易(3998)
- 易(3865)
- 理论(3694)
- 规划(3423)
- 机构
- 学院(84937)
- 大学(81020)
- 研究(30359)
- 济(30343)
- 经济(29584)
- 管理(28390)
- 理学(24505)
- 理学院(24118)
- 管理学(23539)
- 管理学院(23394)
- 中国(22288)
- 科学(20028)
- 京(16795)
- 所(14886)
- 中心(14569)
- 农(14393)
- 研究所(13754)
- 范(13670)
- 师范(13578)
- 财(13539)
- 江(12794)
- 业大(12697)
- 院(11346)
- 州(11057)
- 农业(10882)
- 财经(10812)
- 师范大学(10750)
- 北京(10676)
- 经(9723)
- 科学院(9562)
- 基金
- 项目(61401)
- 科学(47790)
- 研究(47234)
- 基金(42462)
- 家(37644)
- 国家(37282)
- 科学基金(30987)
- 社会(30008)
- 社会科(28163)
- 社会科学(28151)
- 省(24911)
- 基金项目(22548)
- 教育(21416)
- 划(21097)
- 编号(20032)
- 自然(18366)
- 自然科(17767)
- 自然科学(17764)
- 自然科学基金(17411)
- 成果(16316)
- 资助(15795)
- 发(15134)
- 课题(14357)
- 重点(14324)
- 创(12667)
- 年(12592)
- 部(12590)
- 国家社会(12406)
- 发展(12181)
- 性(12108)
共检索到124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书平 李仕波
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是完善中国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维度。当前中国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面临着基层党内治理低效、自治效能衰减、政治文化弱化等困境。亟需从有效规范党政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环境,正确引领村民自治建设、优化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环境,整合基层政治文化、重塑健康民风民俗环境等方面展开。新时代,优化民族地区的基层政治生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基层政治生态 民族地区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孟红松 吴琼 赵晓玉
新疆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决定了新疆必须走"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道路,以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因此,新疆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生态观为指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及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完善制度保障和加强法规建设等措施路径,破解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困境,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民族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岳涵 刘向梅
立足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寻求最为适切的产教融合建设路径,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发展、激发民族地区脱贫内生动力及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选择。借鉴组织社会学的合理性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面临内在动力难以激发、价值认同缺失、法理依据不足、能力与目标双重滞后等诸多困境,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的发展空间。在产教融合进程中,应坚持“动力激发为关键”“理念更新为基础”“制度设计为核心”“能力建设为保障”的深层逻辑。基于此种逻辑提出的产教融合优化路径为:强化融合意识,以价值内化增强行动自觉;加强制度设计,以统筹规划强化组织合力;关注多元诉求,以利益共享激发融合动力;重视能力建设,以共享、互赢的有效行动积聚融合实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亮
教师补充作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关键着力点,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补充,受到编制政策、岗位吸引力、师资供给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补充数量和质量、教师队伍结构、专业化水平诸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补充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符合实际的编制核定与管理办法,配足配齐教师;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扎根民族乡土的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运用政策杠杆体现积极差别待遇,增加民族乡村地区教师岗位吸引力,让民族乡村地区“优才能引、贤才能留”。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补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佳 谢丹 谢泽慧
覆盖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的“特岗计划”是民族地区教师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民族地区的政策执行受到多元且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出发,采用文本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S省民族地区“特岗计划”政策实施展开调查,从目标达成度、社会影响辐射、利益群体满意度三方面分析其实施成效。研究发现,民族地区“特岗计划”政策实施存在府际网络之间的博弈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性、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对政策工具配置的区域特点考量不足、生产者网络与议题网络利益认知与参与水平有限等问题。建议创新民族地区多主体参与的“共治”新模式、分区域分阶段构建灵活多样的政策工具箱、畅通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的反馈和监督渠道,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优化。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特岗计划”政策 政策网络理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邢晓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质量对完成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于提升当地文化水平、就业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面对民族地区观念性贫困、物质性贫困、流失性贫困以及结构性贫困所带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缺口、质量短板以及产业效益低下等系列问题,亟须通过健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保障机制和实施体系、完善民族地区职教补偿机制、加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区扶贫产业的有效对接等措施,构建一个健康、完整、有序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系统,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文化的“地方性”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雯
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能够在新生代的薪火相传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本研究以地方性知识的理论视角,对宁夏L县非遗进校园活动考察发现,非遗与学校教育的文化模式在相融过程中存在文化阻抗的现实困境:文化主体身份的双重局外、文化传承空间的机械耦合及文化生成情境的相互抵牾。究其原因,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文化主体、文化空间及文化情境在认识论、知识论及方法论方面深受地方性知识的制约。对此,提出的优化路径为:文化主体身份应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增进文化持有者的相互理解;文化空间与学校场所应迈向和谐共生,促进知识形态的活态扩展;文化情境应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唤起文化主体的主动自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陶少华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攻坚目标,如何细致深入地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是一个事关我国精准扶贫整体目标如期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重庆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11个村的田野调查获取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和引致原因,分别从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改进工作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克服主客观困难、吸引部分外出青壮年人口回流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民族 精准扶贫 优化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韦孟丹 刘七军 胡垚坤
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大制约瓶颈。以宁夏为例,构建熵值TOPSIS与耦合协调度等模型,结合贫困性分析,从时空视角探讨了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时序看,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历经了中度耦合协调贫困滞后、高度耦合协调同步发展2种阶段和4种发展类型。从空间分布看,宁夏北部川区至南部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亦从协调发展型向过度调和型转变。这意味着新时期的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脆弱性 贫困 耦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光明 吴立宝 张永健 杜卿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较大挑战。立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肩负着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各民族特色发展的双重使命,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立足独特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建设高水平的职前职后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四重困境:学位授权点有限,引才留才难,数字资源相对匮乏,政策执行力亟待提升。突破上述困境需要统筹教师教育资源,加大人才共育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落实常态监督,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光明 吴立宝 张永健 杜卿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较大挑战。立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教师教育肩负着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各民族特色发展的双重使命,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立足独特自然环境与多元民族文化,建设高水平职前职后教师一体化培养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四重困境:学位授权点有限,引才留才难,数字资源相对匮乏,政策执行力亟待提升。摆脱上述困境需要统筹教师教育资源,加大人才共育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落实常态监督,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韦孟丹 刘七军 胡垚坤
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最大制约瓶颈。以宁夏为例,构建熵值TOPSIS与耦合协调度等模型,结合贫困性分析,从时空视角探讨了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时序看,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历经了中度耦合协调贫困滞后、高度耦合协调同步发展2种阶段和4种发展类型。从空间分布看,宁夏北部川区至南部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脆弱性与其贫困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亦从协调发展型向过度调和型转变。这意味着新时期的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
脆弱性 贫困 耦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顾兴树 吕洪楼
数字技术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正在穿透所有经济和社会场域,成为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民族地区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在厘清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构建和营造良好产业环境等举措,为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