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18)
- 2023(8110)
- 2022(6709)
- 2021(5996)
- 2020(4936)
- 2019(10889)
- 2018(10339)
- 2017(18916)
- 2016(10625)
- 2015(11309)
- 2014(11099)
- 2013(10836)
- 2012(9698)
- 2011(8818)
- 2010(8806)
- 2009(7994)
- 2008(7631)
- 2007(6810)
- 2006(5940)
- 2005(5031)
- 学科
- 济(39074)
- 经济(39039)
- 管理(30119)
- 业(28051)
- 企(21729)
- 企业(21729)
- 方法(18455)
- 数学(16650)
- 数学方法(16417)
- 农(12067)
- 财(10060)
- 学(10052)
- 中国(9810)
- 业经(9091)
- 贸(8720)
- 贸易(8718)
- 易(8514)
- 农业(8343)
- 环境(7388)
- 技术(7010)
- 地方(6955)
- 制(6895)
- 务(6151)
- 财务(6122)
- 财务管理(6114)
- 银(5978)
- 划(5950)
- 银行(5926)
- 产业(5775)
- 企业财务(5756)
- 机构
- 大学(153831)
- 学院(153581)
- 济(57971)
- 经济(56747)
- 管理(56584)
- 研究(55662)
- 理学(49798)
- 理学院(49197)
- 管理学(48102)
- 管理学院(47884)
- 农(42149)
- 科学(40144)
- 中国(39526)
- 农业(34471)
- 业大(33940)
- 京(33086)
- 所(30563)
- 研究所(28655)
- 中心(25007)
- 财(24195)
- 农业大学(23465)
- 江(22451)
- 财经(20001)
- 北京(19911)
- 省(19909)
- 院(19548)
- 科学院(19146)
- 经(18390)
- 范(18250)
- 技术(18140)
- 基金
- 项目(115356)
- 科学(89165)
- 基金(84700)
- 家(79720)
- 国家(79115)
- 研究(71911)
- 科学基金(65597)
- 自然(46880)
- 省(46054)
- 社会(46041)
- 自然科(45837)
- 自然科学(45819)
- 基金项目(45160)
- 自然科学基金(45035)
- 社会科(43847)
- 社会科学(43831)
- 划(40130)
- 资助(33965)
- 教育(32872)
- 重点(26770)
- 编号(26279)
- 计划(26139)
- 发(24374)
- 创(24195)
- 部(24133)
- 科技(23618)
- 科研(22932)
- 创新(22785)
- 业(21487)
- 国家社会(19891)
共检索到213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桃 李国会 黄晶晶 陈尚洪 刘定辉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利 张建峰 张富林 范先鹏 杨俊诚 杨永成 熊桂云 吴运明 余延丰 符家安
本试验采用连续两个轮作周期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氮肥减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推荐施肥(小麦N 195 kg/hm2,水稻210 kg/hm2,均按底肥40%、分蘖肥30%、拔节肥30%分3次施用)的基础上,氮量减施20%,并配合综合调控技术措施,产量并没有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贡献率均得到提高。氮素在作物体内累积随着施量的提高而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也有相同的规律。生产相同数量的籽粒产量的需氮量小麦高于水稻,而氮素表观损失,则水稻高于小麦。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稻麦轮作 氮素利用率 氮素平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在华北平原北部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为 0、12 0、2 4 0和 36 0kg·ha-1的条件下 ,12 0kg·ha-1的施氮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产量。不施氮肥在第 2季即显著减产 ,但再增加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通过土壤测试进行分期优化施氮 ,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 3季作物累计施入氮肥 2 2 5kg·ha-1,比常规施氮 (90 0kg·ha-1)少施 6 75kg·ha-1,但作物产量并没有降低。年际供水变化是作物产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施氮量、播前Nmin和生育期内的氮素矿化量在氮素输入项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 水分 氮素平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强 王继琛 李静 王磊 张丽 哈丽哈什·依巴提 王秋君 张坚超 黄启为 沈其荣
为探究太湖地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与化肥、牛粪堆肥配合施用下水稻和小麦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情况,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即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当地常规施用量)、70%CF+牛粪堆肥(OMCF)、CF+秸秆全量还田(CF+S)和OMCF+秸秆全量还田(OMCF+S)对稻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产量从大到小的处理依次为OMCF+S、CF+S、OMCF、CF、CK。与CF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料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质量,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在作物生育后期的积累,并提高了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使生物产量更多地转化为经济产量;施用有机肥料还有利于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盛伟红 刘文波 赵晨光 郭俊杰 孙博 陈健 周毅 郭世伟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 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
关键词:
水旱轮作 优化施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晏娟 尹斌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以太湖地区的常熟市为试验区,选择不同土壤类型的农田,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田间小区试验与微区试验,对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的氮肥效应及田间适宜施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随施氮量增加,作物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下降。2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区水稻的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为(176±24.2)kg.hm-2,小麦为(228±27.1)kg.hm-2。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该地区大义黄泥土上,水稻(品种4007)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比较合理的施氮量为171~204 kg.hm-2。
关键词:
氮肥 适宜施氮量 水稻 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施林林 沈明星 蒋敏 陆长婴 王海侯 吴彤东 周新伟 沈新平
【目的】明确在稻麦轮作条件下,肥料管理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特征和方式。【方法】在水稻收获后,对长期不同肥料处理小区,具体包括不施肥(CK),仅施氮肥(N),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施氮磷肥(NP)和均衡施肥(NPK),进行杂草群落调查。分析杂草密度、多样性指数Shannon-H’,均匀度指数Pielou-EJ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DMG,并进行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结果】杂草总密度的排列次序为NP>CK>N>NK>NPK,稻槎菜,牛繁缕,菵草和大巢菜是主要农田杂草。氮磷养分亏缺提高了杂草多样性,Shannon-H’指数排序为CK>NK>PK>N>NP>NPK。主...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稻麦轮作 杂草群落 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嘉欣 刘京 陈轩敬 张跃强 张勇 王洁 石孝均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长期施肥处理下紫色土稻麦轮作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磷素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紫色土稻麦轮作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国家肥力监测网紫色土肥力监测试验站27年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选取10种不同施肥处理:CK处理(只种作物不施肥);N、NP、NK、PK、NPK为不同氮(N)、磷(P)、钾(K)化肥配施处理;M、NPKS、NPKM、1.5NPK+M为有机肥(M)、秸秆还田(S)及其与化肥配施处理。试验数据涵盖1991—2018年,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作物产量,计算100 kg籽粒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分析土壤磷素变化对累积磷盈亏的响应,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土壤磷素农学阈值。【结果】长期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各施磷处理有效磷年均增量为0.80—2.32 mg·kg~(-1);而不施磷处理CK、N、NK和单施有机肥处理M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则逐年下降至平稳状态。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各处理27年后土壤累积磷盈余量为244.8—698.2 kg P·hm~(-2),其中1.5NPK+M处理累积磷盈余量最高;施磷处理土壤累积盈余量与土壤Olsen-P增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土壤每盈余磷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4.27—6.5 mg·kg~(-1)。磷肥施用能显著提升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吸磷量,100 kg水稻籽粒需磷量为0.17—0.41 kg,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为0.25—0.57 kg;试验各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为10.3%—39.7%;4种模型(线性-平台模型、双直线模型、BoxLucas模型和米切里西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作物产量与紫色土有效磷含量的响应关系,其中双直线模型的拟合度最好,其计算的水稻和小麦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分别为13.28和9.93 mg·kg~(-1)。【结论】在紫色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合理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吸磷量、产量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推荐双直线模型用于计算紫色土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效磷的农学阈值,生产上应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农学阈值调整磷肥施用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禹池 冯文强 秦鱼生 曾祥忠 周相玉 王昌全 涂仕华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鲍雪莲 李琪 梁文举 朱建国
【目的】揭示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开展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在稻麦轮作系统共观察到线虫35属,15个功能团。拟丽突属、真头叶属、丝尾属和潜根属为优势属,其中丝尾属和真头叶属对CO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反应敏感。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线虫总数、功能团Fu2和Om4的线虫多度均显著增加,其中Fu2多度在CO2和氮肥的交互影响下变化明显。【结论】CO2浓度升高和氮肥管理改变了土壤腐屑食物网的结构和有机质的分解途径。高氮条件下,CO2浓...
关键词:
土壤线虫 FACE 氮肥 稻麦轮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敏 沈明星 施林林 沈新平 戴其根
【目的】解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异构性及其养分影响因素,为稻麦高产与杂草控制协同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太湖地区31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土壤为材料,采用镜检法对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肥加磷肥(NP)、氮肥加钾肥(NK)、磷肥加钾肥(PK)、氮磷钾3种肥料配施(NPK)6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0—15 cm)中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分析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Richness指数和Evenness指数,并进行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各个处理的鸭舌草、陌上菜、水苋菜、酸模叶蓼、牛毛毡、异型莎草的种子密度都较大,成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昌芳 李鹏 郜红建 常江 章力干 丁玉宇 汪军
为研究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条件下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分别提高了9.43%~29.25%和8.45%~35.21%;水稻产量增加了1.16%~2.86%、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12%~18.61%、产出与投入比增加了0.09%~3.8%。2)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PF1(基∶蘖∶穗=60%∶30%∶10%)处理相比,氮肥后移的PF2(基∶蘖∶穗=40%∶30%∶30%)处理使水稻成熟期叶片氮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提高了1...
关键词:
配方施肥 氮肥后移 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旭 计小江 李超英 吴春艳 杨生茂 刘玉学 吕豪豪 陈义
【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
关键词:
长期 水稻 大麦 钾素 效率 平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欢 陈苗苗 孙志梅 刘建涛 甄文超
为了实现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在农民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追氮量不会对小麦产量产生明显影响,在施氮总量195 kg/hm2基础上配施调控剂处理小麦增产8.3%~24.6%,氮肥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及氮肥贡献率均得到相应提高。在玉米季,以一次性基施适量氮肥同时配施抑制剂的氮肥管理方案为最佳,在施氮240 kg/hm2水平上与不添加抑制剂等氮量一次性基施和基追结合处理相比,增产幅度分别为7.4%~9.6%和13.9%~16.2%,氮肥贡献率、肥料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亦得到显著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兰清 杨晨璐 王维钰 孔德杰 KASHIF Akhtar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为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地进行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水平: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施肥和不施肥2个施肥水平,共6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作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一年内两季不同作物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期土壤不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秸秆全量还田+施肥和秸秆半量还田+施肥处理相比秸秆不还田+不施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