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
2023(1027)
2022(857)
2021(733)
2020(531)
2019(1151)
2018(1142)
2017(2172)
2016(1152)
2015(1315)
2014(1312)
2013(1426)
2012(1366)
2011(1278)
2010(1214)
2009(1029)
2008(945)
2007(854)
2006(732)
2005(603)
作者
(3457)
(2888)
(2758)
(2722)
(1808)
(1307)
(1288)
(1112)
(1083)
(1042)
(922)
(920)
(918)
(901)
(876)
(862)
(859)
(833)
(823)
(795)
(745)
(741)
(685)
(674)
(622)
(612)
(598)
(585)
(551)
(550)
学科
(8534)
经济(8532)
地方(3978)
产业(3334)
(2954)
地方经济(2686)
业经(2465)
管理(2227)
(2129)
(1944)
企业(1944)
方法(1906)
结构(1807)
中国(1700)
数学(1671)
数学方法(1663)
农业(1545)
技术(1513)
产业结构(1344)
(1173)
新技术(1025)
高新(1025)
高新技术(1025)
农业经济(1023)
信息(1013)
环境(971)
总论(968)
信息产业(960)
市场(882)
(855)
机构
学院(17631)
大学(15929)
(8808)
经济(8684)
管理(6753)
研究(6526)
理学(5776)
理学院(5728)
管理学(5664)
管理学院(5641)
中国(4383)
科学(4011)
(3277)
(3180)
(2933)
中心(2888)
研究所(2884)
(2811)
(2685)
经济学(2669)
业大(2500)
经济学院(2448)
(2420)
财经(2365)
(2326)
(2286)
师范(2276)
科学院(2231)
(2222)
农业(2195)
基金
项目(12300)
科学(9814)
研究(9494)
基金(8211)
(7026)
国家(6963)
社会(6355)
社会科(6115)
社会科学(6113)
科学基金(5989)
(5863)
基金项目(4499)
(4325)
(4189)
编号(3771)
发展(3666)
(3615)
教育(3575)
产业(3339)
自然(3252)
自然科(3147)
自然科学(3147)
自然科学基金(3087)
资助(3073)
重点(2797)
(2755)
课题(2741)
成果(2608)
国家社会(2589)
创新(2568)
期刊
(11255)
经济(11255)
研究(5116)
中国(3399)
(2987)
管理(2700)
业经(2621)
农业(2280)
科学(2218)
学报(1961)
经济研究(1922)
技术(1765)
(1720)
大学(1562)
学学(1550)
问题(1531)
商业(1365)
技术经济(1190)
经济问题(1158)
科技(1145)
(1105)
财经(1096)
资源(1065)
(1029)
经济管理(1014)
改革(1001)
(1001)
现代(987)
(956)
(909)
共检索到26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爱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创  夏文静  王丽萍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2)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增长,而京沪和东南部沿海省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全国30个省区的生态压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处于非常安全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的省区2015年已达24个。(4)从产业类型看,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从产业转移方式看,结构转移不利于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转移则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5)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四大区域,为未来我国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玉砚  
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城镇化是互促互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对山西产业布局和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应该通过以"一核一圈三群"的"人"字形城镇化格局为依托,选择具有区位优势的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优化三次产业布局,升级调整三次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以产业链延伸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平稳转型;强化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城镇化产业布局的合理推动力等路径优化山西产业布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殿廷  陈启英  楼武林  姜晔  
区域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赚钱、赚更多的钱;产业布局问题的实质是某一产业究竟布局在什么地方才能使这个产业赚钱、赚更多的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如果同时考虑一国或一相对独立的大区内的多个产业的布局、多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则二者融为一体,构成耦合关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运筹学和投入产出方法等建立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简单耦合模型。传统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研究易忽视偏远落后地区,一般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建设,只有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付晓东  
产业集群被证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新的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国外、国内一些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它能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运用并发挥其巨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理论与已有区域经济理论的异同,认为产业集群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仙  刘勇  
未来20~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势,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角"城镇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在主要产业选择基础上,搞好武汉市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促进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新体系的宏观背景;深入探讨了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与分工协作现状及调整要求;构建了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新设想;并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龚晓菊  赵云平  
重化工阶段是我国不可跨越的一个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在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还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供应基地逐渐西移,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部分产业逐步走向衰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重化工产业转向资源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使东部通过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主动转移具有优势和强关联效应的重化工产业,与西部地区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相结合,对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避免经济活动的盲动性,减少东部和西部的技术级差,培育西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翁恺宁  
过去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析一般是基于沿海与内地或东中西部的经济格局来划分,这种划分是与既定的区域级差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方针都要进行调整,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缩小。长江流域横跨东中西部各省市,并且各省市又分属于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协作区,粮食和工业产值占全国总量的四成以上。与其他地区相区,长江流域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水能丰富,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是平原地形,河网密布,农业种植条件优越,粮食的商品化程度高,进而为乡镇企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近年的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动工也刺激了长江产业带的发展。本文从长江流域这一角度,探讨区域间的产业布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天舒  
优化城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是城区经济转型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城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趋向是:城市建设更加注重老城区与新城区并重;中心城区加速功能重构和产业转型;城区区划调整和毗邻县区整合发展力度加大。应通过创新经济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优化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创新城区经济载体建设;主城区以"城市单元更新"为重要手段创造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空间;郊区突出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产业集群两个特点;理顺城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才志  杨羽頔  邹玮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调整优化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环渤海地区各沿海城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的角度出发,利用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200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D-S证据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结合,对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结构基础进行评价,并引入NRCA模型,计算各海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政策导向,参考各地实际情况,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布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继敏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是全球城市区域空间重构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和国内外的其他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类似,受到了国际、国家、地方等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作者从尺度重组视角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中应当关注的新动向,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战略,以及国家层面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境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方面要沿袭国务院批复的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定位;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堵点、难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赛  蒲春玲  闫志明  王红丹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赛  蒲春玲  闫志明  王红丹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种植业产业布局调整,对于增强伊犁河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伊宁县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文章以伊宁县为例,在分析伊宁县种植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伊宁县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提出“稳定小麦,提质玉米,增加果蔬”的调整思路。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3方面对伊宁县种植业主要农作物类型与全国同类农作物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并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伊宁县划分为农业种植三大功能区,围绕伊宁县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徐建伟  沈鹏  高宝  
以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以辽河流域(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分析辽河流域(辽宁省)现有产业布局对水资源、水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得出目前辽河流域(辽宁省)的产业布局还存在与功能区划不匹配、布局过于集中、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其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策略,并指出应从落实功能区划、完善经济区格局,以及构筑高效的主导产业空间体系等方面优化产业布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苟小东  张燕  王谊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 ,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陕西省旅游资源与环境从北到南呈现广泛分布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陕北以黄土高原地貌、沙漠景观及朴实的黄土地文化为特色 ;关中平原则有中国最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陕南的秦巴山地之间聚集着秀丽的自然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 ,目前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中只有西安市一个旅游增长极 ,不利于全省范围内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体系的建立。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陕西应努力改变 1个中心和 4条线路的传统格局 ,培育延安市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