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35)
2023(10470)
2022(8655)
2021(7839)
2020(6367)
2019(14663)
2018(14617)
2017(28101)
2016(14737)
2015(16778)
2014(16939)
2013(16743)
2012(15778)
2011(14709)
2010(15344)
2009(14222)
2008(13702)
2007(12331)
2006(11354)
2005(10680)
作者
(44347)
(36918)
(36806)
(35024)
(23666)
(17472)
(16552)
(14213)
(14089)
(13225)
(12751)
(12328)
(12014)
(11981)
(11420)
(11401)
(10947)
(10636)
(10482)
(10276)
(9551)
(9081)
(9039)
(8598)
(8364)
(8296)
(8140)
(7996)
(7521)
(7190)
学科
(90197)
经济(90134)
管理(37790)
(36061)
方法(30273)
(27832)
企业(27832)
数学(26796)
数学方法(26285)
地方(25449)
中国(23833)
(18967)
业经(17993)
地方经济(15917)
(14794)
农业(13049)
(12953)
金融(12952)
(12510)
贸易(12497)
(12424)
(12312)
银行(12300)
(12261)
(12042)
(11936)
理论(11508)
(11460)
环境(11332)
(10687)
机构
学院(221346)
大学(217784)
(102347)
经济(100338)
研究(82385)
管理(81583)
理学(68749)
理学院(67943)
管理学(66565)
管理学院(66147)
中国(63122)
科学(47692)
(47484)
(43210)
(42166)
研究所(37781)
中心(36317)
(34522)
财经(33416)
(33403)
经济学(31912)
北京(31043)
(30088)
(30006)
师范(29815)
(29399)
业大(28820)
经济学院(28156)
(27952)
农业(25513)
基金
项目(137389)
科学(108328)
研究(102179)
基金(97708)
(84407)
国家(83725)
科学基金(71781)
社会(65765)
社会科(62527)
社会科学(62512)
(55243)
基金项目(50193)
教育(46872)
(45384)
自然(44233)
自然科(43233)
自然科学(43227)
自然科学基金(42403)
资助(41479)
编号(41184)
(36035)
成果(33614)
重点(31492)
课题(30123)
(29481)
发展(29454)
(28978)
(28468)
国家社会(27154)
创新(26660)
期刊
(126880)
经济(126880)
研究(72893)
中国(50181)
管理(34703)
(32003)
(31195)
科学(29491)
学报(29129)
教育(26138)
(23647)
金融(23647)
技术(23469)
大学(22948)
农业(21999)
经济研究(21800)
学学(21584)
业经(20014)
财经(17144)
问题(15673)
(15003)
统计(13944)
技术经济(13618)
(12488)
(12080)
世界(12025)
(11909)
商业(11699)
决策(11301)
国际(11206)
共检索到357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谢安世  于永达  
与现有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同,集聚优势理论认为物质资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劳力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制度、文化等因素都是集聚优势的对象,优势聚集导向的生产方式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尽管美国一直向发展中国家推销比较优势理论,但考查美国在建国至一战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经济发展与赶超的过程,就是集聚优势的过程。在开放式经济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优势集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优势集聚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优势集聚导向的经济行为,落后国家将出现跨越式增长,加速缩小与先发国家的差距,并基于较高的长期增长率,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赶超。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史龙祥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的角度揭示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动因,并从产业间与产业内比较优势的角度对“后雁行模式”形态进行分析,认为东亚地区将逐步形成网络型复合分工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左红英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过程负责到底,这是否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呢?本文在介绍循环经济和企业竞争优势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将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华军  
当前基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资源约束或者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借助品牌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文章构造了基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模型,从产业集聚强度、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品类分工程度、资源消耗三个维度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8种类型。通过分析发现,只有基于高集聚强度、高品类分工程度和低资源消耗产业集聚基础上的区域经济才可以实现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友花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基本上都将战略重点放在其比较优势领域,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文章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中国人口的能源使用、消费行为两条主要途径出发,不断创新,形成中国独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建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明轩  窦亚芹  左学腾  
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后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依托组织方禀赋资源或单边优势运行的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基于优势资源集聚理念创新数字供应链金融信贷集聚模式。资金、增信和风控是信贷集聚模式的重要核心模块,其流程设计和关键点布局依托于各类优势资源集聚、内化和创新的技术、数据和应用架构的综合支撑。供应链金融信贷集聚模式可以发挥资产流通标准化、金融服务精准化、信用增进多元化和风险管理精细化等集聚优势效应。当前需要提升组织方综合管理能力,拓展数字化转型的广度、深度和精度,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以促进信贷集聚模式良性运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产业集聚模式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存在互相影响的作用规律,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独立效应分别表现出不显著和显著促进的特征,协同效应依次起到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而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独立效应和协同效应均不显著;进一步引入城市规模的虚拟变量,多样化产业集聚至少对中等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一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专业化产业集聚只对小城市释放了经济发展红利。因此在比较优势下,中等及以上城市应选择多样化的产业集聚模式,"小而精"的专业化产业集聚模式与小城市发展更为契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戈止  
经济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将迈入21世纪。现代经济制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较量和兼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终于有了趋于一体化的倾向。事实上,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一切社会的存在都具有阶段性。一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最终将被另一种更新更好的社会所取代。任何经济制度亦将如此,要么被新的经济制度所取代;要么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经济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自我扬弃,自我修正或更新。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制度。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厉以宁  
本文指出,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消失,比较优势丧失,不可能再继续高速发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有新的人口红利,有新的资源红利,有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新的人口红利是中国正在转向技工时代,熟练技术工人增加,我们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红利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这些才是最主要的。新的改革红利则在于制度创新,新的制度红利才刚刚开始。中国最大的改革红利将在于城乡一体化,适合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杨东亮  王羿钦  
过密过疏和东京一极化是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典型化事实,也是日本国土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密切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日本区域经济发展进行阶段性分析,特别是对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区域经济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发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呈现集聚特征,而居民人均收入则呈收敛趋势,这与"集聚式收敛"理论的解释相一致。经济增长和停滞条件下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为我国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靳永广  
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悖论进行的“短板”归因分析,极易遮蔽生态资源富集优势及其发挥所内含的发展潜能。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转化视角并聚焦县域实践,探讨乡村集聚优质生产要素的生态面向及其机制和逻辑,以及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经验表明,美丽乡村建设累积的“绿水青山”型资源环境要素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潜在比较优势。资金和技术等稀缺要素的匮乏,决定了集体难以独立而全面地主导资源环境要素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转而以权能让渡和联合运营的市场化方式将资源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对接外部互补性要素的实际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支撑集体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优势。村庄内部优势资源的累积和转化,配以外部稀缺要素的流入与带动,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永续动能和绩效要因。研究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优质要素的有效聚合及其价值实现,关键是要挖掘村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发展优势。这意味着,挖潜村庄优势、促进要素市场化自由流动并探索多样化股份合作形式,是集体资产确权后农村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繁荣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集聚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测度外溢边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经济集聚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城市经济集聚的空间溢出作用呈现“先扬后抑”的状态,且稳定作用边界为650公里;在不同的区域、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明显异质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东勋  
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在发展中较少能够得到外援和国家级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的支持。如何能够摆脱传统农业和资源禀赋约束下的生存经济体系和马尔萨斯陷阱?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速工业化进程,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我们认为,这些方案都没有根据内陆传统农业区的特征给出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行为模式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半封闭经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里的关键是,开放产生了对本地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和外部市场的信息,从而能够真正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然而,如何才能让半封闭地区的人们主动对外开放呢?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志宏  梁流涛  郝晋珉  
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以导致区域在许多特性上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综合法对区域的社会经济进行评价,并根据不均衡发展原理,利用Moran空间相关指数,对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空间集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淮海地区各地社会经济在数量上具有差异性,在空间上具有相似性;从时间变化的角度看,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空间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区域非农经济发展已经体现出显著的社会经济空间分异格局。黄淮海地区社会经济综合水平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沿海地区和经济区位比较优越的地区,比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淮海中部和南部。已经初步表现出4个非农社会经济集聚增长区,它们分别是京津冀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但是目前中原经济区和苏皖北部经济区核心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今后应加强其核心辐射带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和周边经济发展。文章最后根据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集聚发展战略模式,其实质就是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以促进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