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0)
2023(7485)
2022(6414)
2021(6141)
2020(5067)
2019(11139)
2018(10742)
2017(19143)
2016(10826)
2015(12143)
2014(11551)
2013(10399)
2012(9015)
2011(8081)
2010(8255)
2009(7444)
2008(6706)
2007(5946)
2006(5068)
2005(4396)
作者
(25455)
(21242)
(21043)
(20140)
(13351)
(10125)
(9756)
(8206)
(8056)
(7627)
(7110)
(7068)
(6746)
(6522)
(6515)
(6364)
(6322)
(6237)
(6212)
(5972)
(5197)
(5136)
(4998)
(4949)
(4826)
(4799)
(4655)
(4581)
(4323)
(4314)
学科
(28260)
经济(28212)
(27352)
管理(25944)
(20061)
企业(20061)
(13949)
中国(13857)
教育(11029)
农业(10272)
方法(10245)
理论(9791)
教学(8910)
业经(8567)
(8482)
数学(8056)
数学方法(7858)
(6858)
贸易(6856)
(6691)
技术(6162)
(5986)
收入(5888)
地方(5800)
学法(5506)
教学法(5506)
(5093)
(5092)
(5089)
财务(5076)
机构
学院(130993)
大学(130628)
(47491)
经济(46364)
管理(45798)
研究(43185)
理学(39726)
理学院(39234)
管理学(38281)
管理学院(38042)
中国(29086)
(26720)
科学(24555)
(22561)
师范(22396)
(21841)
(20226)
(19927)
中心(19836)
(18969)
教育(18383)
研究所(18275)
师范大学(17579)
业大(17536)
财经(17475)
技术(17399)
北京(16791)
(16297)
(16234)
职业(15966)
基金
项目(89104)
研究(74117)
科学(70756)
基金(60483)
(50928)
国家(50364)
社会(45053)
科学基金(43607)
社会科(42378)
社会科学(42370)
教育(38992)
(37897)
编号(33334)
基金项目(31486)
(31475)
成果(28506)
自然(25328)
自然科(24782)
自然科学(24777)
课题(24739)
自然科学基金(24307)
资助(23266)
(21900)
重点(20872)
(20456)
项目编号(20086)
(19750)
(19710)
大学(19640)
规划(19428)
期刊
(53564)
经济(53564)
研究(42592)
教育(38893)
中国(34296)
(19105)
学报(17965)
管理(17468)
(16720)
科学(16046)
大学(15583)
农业(13495)
技术(13365)
学学(12867)
职业(11163)
业经(10924)
(9611)
金融(9611)
经济研究(9116)
财经(8348)
图书(7638)
(7435)
(7007)
论坛(7007)
(6825)
高等(6769)
问题(6392)
技术教育(6268)
职业技术(6268)
职业技术教育(6268)
共检索到199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莹  
贫困大学生在问题视角下往往被视为资源匮乏、就业能力弱的群体,基于此开展的就业辅导存在负面标签效应,忽略个体主动性以及增加个体无力感的局限。优势视角则从个体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出发,关注于个体正向经验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教育者转变理念,学生增强抗逆力,家庭、学校与社会疏通、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提出改进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洁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导致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无疑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文章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即政府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健全就业法律法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贫困大学生增强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亭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就业途径已经成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田春艳  
大学生就业难是大众注目的问题,2013年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探析就业能力的含义,正确区分其与职业能力的不同,从更宏观的角度了解就业能力的内涵,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探索培养就业能力的措施和对策,提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科学课程体系、推进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大学校园文化等建议,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程曼蓉  
作为一种域外理论,目标管理为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反观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目标管理机制缺乏成为了其实施目标管理的核心障碍,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化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管理主体、缺乏科学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管理保障措施。基于此,只有重新构建目标管理机制,才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婧群  
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给经济各个方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就劳动力就业问题而言,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数量和技能的要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劳动力就业结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升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针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双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双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提出提升"双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灵修  
高校贫困生比一般大学生更难就业,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原因。高校应着力做好心理与品德帮扶、一般职业素质成长帮扶、经济帮扶和求职帮扶工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付蕾  孙尧  
文章从职业转换能力的概念构成及当前毕业生职业转换能力缺失的现状出发,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转换的基本规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欧阳胜权  
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具体内涵,阐释了缺乏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对贫困大学创新能力的挑战性、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想象力等四大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论述了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挑战性,训练乐观解释风格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好奇心,拓展韧性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希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想象力等培养贫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谢莹  洪林  
本文从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入手,着重强调了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在阐释当前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人才培养导向的校企协同创新开展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邹春霞  
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接着指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最后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需要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着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祥华  杨玲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把大学毕业生就业放在全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盘考虑,并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平  贾作璋  
当代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发展不匹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抓好落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指明发展的方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桂华  
就业能力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主题。早在1963年,英国的《罗宾斯报告》中就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的目标是:提供适用于劳动领域的通用技能方面的教学。英国教育和就业部将高等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确定为帮助大学生提升较高层次能力和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莉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组织、高校和个人来共同分担,才能避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口问题的出现。文章从政府、企业、高校和个人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失衡,并提出了构建平衡的就业能力培养责任分担机制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