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4)
- 2023(12590)
- 2022(10189)
- 2021(9468)
- 2020(7779)
- 2019(17676)
- 2018(17389)
- 2017(32567)
- 2016(17562)
- 2015(19878)
- 2014(19689)
- 2013(19649)
- 2012(18020)
- 2011(16283)
- 2010(16430)
- 2009(15623)
- 2008(15707)
- 2007(14459)
- 2006(12934)
- 2005(11826)
- 学科
- 业(86466)
- 济(81767)
- 经济(81664)
- 企(68596)
- 企业(68596)
- 管理(61240)
- 农(49723)
- 农业(33154)
- 方法(32362)
- 业经(31414)
- 财(26800)
- 数学(24500)
- 中国(24458)
- 数学方法(24377)
- 务(19358)
- 财务(19343)
- 财务管理(19316)
- 制(18526)
- 企业财务(18317)
- 贸(16560)
- 贸易(16547)
- 技术(16545)
- 易(16222)
- 策(15997)
- 体(14509)
- 划(13832)
- 和(13726)
- 理论(13283)
- 地方(12701)
- 发(12692)
- 机构
- 学院(261048)
- 大学(251563)
- 济(119866)
- 经济(117921)
- 管理(104891)
- 理学(89610)
- 理学院(88823)
- 管理学(87913)
- 管理学院(87419)
- 研究(83409)
- 中国(70778)
- 财(53829)
- 农(52897)
- 京(52045)
- 科学(45261)
- 财经(42583)
- 所(40757)
- 江(40577)
- 农业(39763)
- 中心(39027)
- 经(38773)
- 业大(37890)
- 经济学(36716)
- 研究所(36186)
- 经济学院(33200)
- 北京(32755)
- 州(31621)
- 经济管理(31104)
- 财经大学(30831)
- 范(30398)
- 基金
- 项目(162935)
- 科学(130979)
- 研究(126835)
- 基金(120598)
- 家(102357)
- 国家(101266)
- 科学基金(88969)
- 社会(85468)
- 社会科(80687)
- 社会科学(80669)
- 基金项目(63543)
- 省(63368)
- 教育(55793)
- 自然(52936)
- 编号(52450)
- 自然科(51750)
- 自然科学(51739)
- 自然科学基金(50924)
- 划(50562)
- 资助(47704)
- 成果(41404)
- 部(37586)
- 业(37096)
- 创(36574)
- 发(36436)
- 国家社会(36284)
- 重点(35269)
- 课题(34258)
- 制(34108)
- 性(33442)
- 期刊
- 济(145382)
- 经济(145382)
- 研究(77910)
- 农(57833)
- 中国(56123)
- 财(44608)
- 管理(40129)
- 农业(39327)
- 科学(35080)
- 学报(33046)
- 业经(30299)
- 大学(27441)
- 融(27209)
- 金融(27209)
- 学学(26037)
- 技术(23723)
- 教育(21955)
- 财经(21733)
- 经济研究(21483)
- 业(20070)
- 问题(19514)
- 经(18925)
- 世界(16660)
- 技术经济(15536)
- 贸(15069)
- 农业经济(15025)
- 农村(15016)
- 村(15016)
- 版(13588)
- 经济问题(13523)
共检索到403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莉 刘昭云 杨载田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素质偏低,转移难度大。休闲农业兼具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重特征,可以促进为旅游业服务的有机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业、设施农业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工业、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但中国休闲农业产业的继续发展壮大,也有赖于着力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和构建休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多赢的一体化格局。
关键词:
休闲农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杨宜勇
农业减税能够通过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转移限制和微观主体条件三个维度的因素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不断加剧,农业减税政策有效缓解了风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农业减税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风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峰华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实践;转移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芳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本文试图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与大学生充分就业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择业模型,结合当前就业环境变化,分析大学生嵌入农村建设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大学生嵌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证,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学生择业 嵌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敬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平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铖
动态地看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比目前学术界的测算更加庞大 ,转移任务十分艰巨。现实的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 ,虽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受阻 ,但将来仍然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而第三产业和大中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奏效。开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 ,延长农业产业链 ,是新型农村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新型工业化 政策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