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0)
- 2023(1974)
- 2022(1700)
- 2021(1627)
- 2020(1530)
- 2019(3455)
- 2018(3326)
- 2017(6061)
- 2016(3424)
- 2015(3867)
- 2014(3984)
- 2013(3862)
- 2012(3505)
- 2011(3373)
- 2010(3424)
- 2009(3297)
- 2008(3264)
- 2007(2910)
- 2006(2715)
- 2005(2505)
- 学科
- 济(11263)
- 经济(11207)
- 管理(9252)
- 业(7770)
- 企(6391)
- 企业(6391)
- 制(4932)
- 方法(4349)
- 学(3842)
- 农(3741)
- 数学(3615)
- 中国(3521)
- 数学方法(3497)
- 财(3393)
- 体(3285)
- 体制(2799)
- 银(2572)
- 银行(2568)
- 融(2523)
- 金融(2523)
- 行(2507)
- 业经(2424)
- 度(2424)
- 制度(2393)
- 土地(2164)
- 贸(2157)
- 贸易(2155)
- 易(2102)
- 理论(2094)
- 农业(2091)
- 机构
- 大学(51020)
- 学院(48938)
- 济(18685)
- 经济(18250)
- 研究(17982)
- 管理(16715)
- 理学(14225)
- 理学院(14018)
- 管理学(13672)
- 中国(13635)
- 管理学院(13563)
- 科学(11129)
- 京(10966)
- 财(10253)
- 所(9306)
- 农(8694)
- 研究所(8330)
- 中心(8169)
- 财经(7663)
- 江(7643)
- 业大(7340)
- 范(7288)
- 师范(7227)
- 北京(7117)
- 经(6904)
- 农业(6762)
- 院(6668)
- 经济学(6008)
- 师范大学(5975)
- 州(5954)
共检索到77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海颖
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生活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批判的双重需要,休闲与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凸显紧迫性和重要性。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和休闲批判独树一帜。他主张通过节庆和都市化进行日常生活的微观改造,倡导生活和艺术融合的文化革命,成就"需求-劳动-愉悦"三位一体的"总体的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论,其理论具有浪漫主义美学的"乌托邦"色彩。今天,休闲之哲学本位是从日常生活的日常性中突围出来对自由和诗性的追求。休闲在实践中是人们摆脱日常生活困境的自然选择,同时担负着理论上审美救赎和思想解放之功能。休闲——反抗
关键词:
休闲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晓明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之前卢卡奇的日常生活理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大众文化批判为基础的审美救赎理论都有所超越,它走出了从哲学定位日常生活的框架,视日常生活为独立空间,建构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它批判了"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并寄望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革命。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文化理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理论 文化马克思主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一兵
列斐伏尔意识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列宁所预测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出现了“垂而不死”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原先马克思预设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通过自觉认识生产规律所进行的“计划化观念”现在被资本主义有效整合到了自身的生产方式之中。今天的资本主义可以被指认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作为消费动机的欲望本身,是资本通过软性的广告制造出控制人们的无意识中的虚假需要,由此再生产出盲目跟风消费的“他者欲望”。这个所谓的“消费社会”中已经生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现代资产阶级世界中特有的消费意识形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宋晓芳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故事《好女人的爱情》讲述了瓦利镇上验光师魏伦斯令人生疑的死亡,着重呈现了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主要人物尹内德、魏伦斯等的生活危机各有其深层次的异化权力根源,其中,尹内德面对小镇僵化的性别传统和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无法建构自身身份;零度交流和资本主义消费异化致使魏伦斯的家庭名存实亡;另外,自然化作为一抹亮色,为消解异化、解放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性。门罗通过对日常生活精妙的呈现,探讨了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提出人融入、复归自然是消除现代社会全面异化的一剂良方。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卫东
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教师专业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在目标、内容、环境、基本活动方式、维持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专业生活"可以界定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过程;也指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结果。探讨教师专业生活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专业生活 日常生活批判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谢妮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校日常生活 规矩 身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中波
目前,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呈现出诸多问题与悖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或可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路径。借助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原初三重视角,从空间历史、空间地理和空间中行动者三方面,对武昌内城一个动迁的菜市场进行了解读。结果显示:菜市场公共空间动迁导致的居民、商贩不满,并非出于主体的纯粹理性计算,还涉及菜市场这一公共空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意涵。据此认为,城市空间规划不应僭越城市固有的历史和文化,而应在其互构的过程中达成同传统、人性的和解,回归"人的城市"和正确的空间、文化定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柏峰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申国昌
明清塾师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活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他们在接受生存挑战的艰难生活境遇中承载着为无数城乡幼童发蒙、为乡民义务服务以及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明清塾师既是一个处于文化教育领域底层而发挥着巨大文化教育作用的阶层,也是一个生活落魄、穷困潦倒的群体。塾师的入职活动、日常生活、教学活动、业余活动呈现了明清私学教育的"原生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琳琳 韩毅 李鹏
指出早期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化的工作、学习信息查寻行为方面,而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由于其随机性与高度环境依赖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的概念界定、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成果与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梳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凝练出日常生活信息查寻行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查寻 日常生活信息查寻 信息行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传统教师培训的失能、教育实验的名不副实以及教育经验总结的大而化之,使叙事研究成为改变教师日常生活方式的一个期待。叙事研究的基本方式包括教学叙事、生活叙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自传。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教育自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永英
评述美国当代图书情报学家埃尔弗瑞达.查特曼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其中包括对创新扩散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异化理论和满意理论的借鉴,以及信息贫穷理论、圆周生活理论和规范行为理论的提出。查特曼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分支领域的理论,其研究成果在图书情报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类信息查询行为理论研究的丰富,而且为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
信息查询 信息行为 用户研究 理论研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丽 王宇雄 赵鹭
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产生的源泉,将美好生活转化为农民日常生活的新秩序,这既是美好生活的实践要求,又是新时代农民日常生活新秩序建构的重要向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常生活呈现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和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等特点。农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秩序的紊乱,即农民日常生活状态的区隔性使农民社会关系紧张、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使农民价值观念冲突、农民日常生活思维的传统性使农民日常生活规范难以革新。以美好生活为指向重建农民日常生活秩序,当以美好生活的关系理性重构农民社会关系、以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以美好生活的道德旨归重树农民生活规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楚燕
生活世界包含了日常生活世界,但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往往是自在自发的,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而道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所以它需要从这种自在自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因如此,道德教育向自觉的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样也应当成为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