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3)
- 2023(11188)
- 2022(9961)
- 2021(9494)
- 2020(7928)
- 2019(18402)
- 2018(18333)
- 2017(35560)
- 2016(19473)
- 2015(21619)
- 2014(21691)
- 2013(21615)
- 2012(19781)
- 2011(17674)
- 2010(17513)
- 2009(15751)
- 2008(15170)
- 2007(13079)
- 2006(11250)
- 2005(9749)
- 学科
- 济(73814)
- 经济(73717)
- 管理(55325)
- 业(52627)
- 企(43774)
- 企业(43774)
- 方法(37141)
- 数学(32172)
- 数学方法(31819)
- 财(19484)
- 农(19441)
- 中国(19073)
- 学(18064)
- 业经(15967)
- 地方(14836)
- 制(13279)
- 农业(13268)
- 理论(13143)
- 贸(12647)
- 贸易(12636)
- 和(12244)
- 技术(12222)
- 易(12216)
- 务(12138)
- 财务(12078)
- 财务管理(12058)
- 企业财务(11500)
- 环境(11321)
- 银(11041)
- 银行(10999)
- 机构
- 大学(271918)
- 学院(268859)
- 管理(109331)
- 济(101977)
- 经济(99636)
- 理学(95865)
- 理学院(94705)
- 管理学(92943)
- 管理学院(92459)
- 研究(88436)
- 中国(64068)
- 京(57897)
- 科学(57540)
- 财(46772)
- 所(44640)
- 农(44431)
- 业大(42420)
- 研究所(41144)
- 中心(39883)
- 财经(38064)
- 江(37920)
- 北京(36400)
- 范(36247)
- 师范(35909)
- 农业(34973)
- 经(34785)
- 院(32333)
- 州(31416)
- 经济学(29913)
- 师范大学(29214)
- 基金
- 项目(192058)
- 科学(150819)
- 基金(139832)
- 研究(138016)
- 家(122488)
- 国家(121468)
- 科学基金(104345)
- 社会(86093)
- 社会科(81414)
- 社会科学(81392)
- 基金项目(75321)
- 省(74618)
- 自然(69775)
- 自然科(68167)
- 自然科学(68152)
- 自然科学基金(66943)
- 教育(63280)
- 划(63206)
- 资助(57532)
- 编号(55766)
- 成果(44775)
- 重点(42420)
- 部(42154)
- 创(39725)
- 发(39617)
- 课题(38033)
- 科研(37183)
- 创新(36953)
- 教育部(35997)
- 大学(35701)
- 期刊
- 济(107536)
- 经济(107536)
- 研究(77083)
- 中国(49892)
- 学报(46256)
- 科学(41868)
- 农(39370)
- 管理(38632)
- 大学(34540)
- 财(34031)
- 学学(32357)
- 教育(30825)
- 农业(27721)
- 技术(22055)
- 融(20245)
- 金融(20245)
- 财经(18041)
- 业经(17839)
- 经济研究(17245)
- 图书(16032)
- 经(15264)
- 业(14067)
- 理论(14065)
- 问题(13856)
- 科技(13839)
- 实践(13152)
- 践(13152)
- 版(12707)
- 技术经济(12460)
- 资源(12016)
共检索到381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邢占军 陈肖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重要性与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也发生变化。研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1990—2018年的中国数据,考察长时间序列下我国居民的休闲重要性和工作重要性认知对幸福感的影响,试图回答看重休闲胜过工作的人是否更幸福,并进一步探讨收入、休闲重要性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休闲重要性与工作重要性均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1990—2018年间,休闲重要性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由负向变为正向,工作重要性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由正向变为不显著;整体而言更看重休闲的人没有更幸福,但分年份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年更看重工作的人更幸福,2013年逆转为更看重休闲的人更幸福;休闲重要性在收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休闲与工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对此国家应贯彻落实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切实保障居民休闲权益,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工作和休闲价值观。
关键词:
休闲 工作 收入 幸福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奖 秦明 克燕南 应小萍
为了探讨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休闲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60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性别、是否有孩子等人口学变量影响休闲活动;(2)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负性情绪没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休闲活动 正性情绪 负性情绪 主观幸福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玲丽 周亚虹 徐琳玲 吴晓婷
文章研究了休闲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休闲方式分为三类:社交型休闲、纯耗时型休闲和成就型休闲。理论上,将效用函数作为休闲时间消费与幸福函数之间的桥梁,构造包含休闲方式的幸福函数。文章的主要贡献是在实证分析中,考虑被解释变量幸福感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汇报误差,通过引入误分类概率因子的误分类概率模型对可能存在的汇报误差进行检验和校正。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与有序Probit模型的比较,误差校正是十分必要的,六个误分类概率因子有五个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通过对误分类概率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我们发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玲丽 周亚虹 徐琳玲 吴晓婷
文章研究了休闲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将休闲方式分为三类:社交型休闲、纯耗时型休闲和成就型休闲。理论上,将效用函数作为休闲时间消费与幸福函数之间的桥梁,构造包含休闲方式的幸福函数。文章的主要贡献是在实证分析中,考虑被解释变量幸福感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汇报误差,通过引入误分类概率因子的误分类概率模型对可能存在的汇报误差进行检验和校正。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与有序Probit模型的比较,误差校正是十分必要的,六个误分类概率因子有五个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通过对误分类概率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我们发现各类休闲方式对主观幸福感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纯耗时型休闲和成就型休闲对主观幸福感都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而社交型休闲对主观幸福感存在负向的影响,维护和拓展“朋友圈”可能累人又累心。因此,实现居民幸福,并非盲目地安排闲暇,而应注重休闲方式的理性选择,合理休闲。在有限的闲暇中让各种有效的休闲方式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有助于实现每个人心中的幸福梦、中国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悦芳 徐红罡
流动性重塑了城市社会空间,也为休闲带来新的环境、知识和机会。旅游导向的退休流动构成“候鸟”休闲的基础,“候鸟”通过自主调节不同休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比例,构筑最佳休闲生活方式,持续探寻美好生活。文章聚焦退休流动、深度休闲和心理幸福感3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海南省三亚市为案例地,解析“候鸟”的日常生活实践,借鉴Veal提出的休闲体验视角框架分析深度休闲活动的特殊状态,剖析深度休闲形塑心理幸福感的机制。研究发现,业余爱好、专门协会、兴趣社区和志愿服务4类活动构筑了最佳休闲生活方式的基础,这4类活动在核心休闲体验、个体特质和情境3个方面呈现出类型差异。不同活动中的技能、投入、贡献形成老年人生寻找自我实现、终极意义、深层满足的心理基础,从具身性、社会性、环境性、认知性4个层面产出心理幸福感的多重收益。“候鸟”对休闲活动、幸福感的需求是流动生活的重要特征,深度休闲中的具体实践、关系生产、社会建构进一步改变了流动社会的治理逻辑,对改进老龄社会的政策框架和服务支持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
退休流动 老年人 深度休闲 心理幸福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余勇 田金霞
随着国民休闲大格局的逐渐形成,自行车正面临着功能转化。文章从过程和结构两个视角探讨自行车骑乘者休闲涉入、休闲效益、幸福感之间的结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自行车骑乘者以行为涉入为主,骑乘所带来的生理效益、社会效益显著,骑乘活动的幸福感源于3个途径:休闲涉入、休闲效益的直接影响和休闲涉入通过休闲效益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在结构中,休闲效益具有中介变量的性质,虽然休闲涉入对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但是经过中介变量的转换后,间接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龙江智 王苏
中国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休闲时代,休闲在民众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品质。文章以具有深度休闲行为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质性资料,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3个严谨的分析步骤,探究了深度休闲行为对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结论是:(1)深度休闲对我国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2)深度休闲通过充实感、归属感、成就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互动等机制,来提升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深度休闲 主观幸福感 扎根理论 老年群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海霞 唐金辉
运用主成分回归和多变量相关分析揭示了休闲公平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杭州为例,分析了居民公共休闲公平、幸福认知的空间分异和内在关联。结果显示:休闲空间公平感存在民主性、弥补性、比照性三个公平维度;休闲空间幸福感有基本生活幸福、社会幸福、情感幸福三个层次;休闲公平感是不同社会群体及其休闲幸福认知形成的调节变量,主城区和乡村居民的"补偿性公平感"是其休闲生活幸福认知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新城、郊县居民则主要受"比照性休闲公平"、"民主性公平"等认知的影响;休闲公平认知与幸福认知在城乡层面呈现块状分化,但非简单的城乡二元特征,传统的城乡均衡供给并不利于公共休闲空间社会效用的发挥。据此认为,公共休闲空间配置应考虑城乡公共休闲文化的差异性,以增进社会幸福感为核心目标,采取差异化的公共休闲空间规制政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玉文 李慧明 翟庆国
选用国外常用的规范量表,以城市不同行业员工为被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发现:消极情感与工作满意度的9个维度全部负相关,而积极情感仅与其中的主管领导满意度、回报满意度、同事满意度、工作本身满意度、沟通满意度5个维度正相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与幸福感正相关和负相关。薪酬满意度、工作本身满意度支持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之间外溢关系的假说;而其他7个维度支持两者关系的分割假说。
关键词: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工作满意度 幸福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艳 王鹏飞 魏翔
文章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年)》中2019年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可以分为一般休闲型、自我休闲型、家庭友好型和运动时尚型4种类型。其中,运动时尚型和自我休闲型休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家庭友好型和一般休闲型休闲模式并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克服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时尚型休闲模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此外,还对不同性别、居住地、收入与婚姻状态的群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关键词:
老年人 休闲模式 身心健康 主观幸福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泽厚 周露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企事业单位内的员工为调查对象,共收集到207个有效样本,探讨了工作幸福感与工作生活质量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研究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工作幸福感 工作生活质量 工作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凌菲
文章通过对深圳市华侨城区域312位居民的实证研究发现,较多参与积极能动型休闲活动的居民休闲满意度较高,而较多参与消极能动型休闲活动的居民休闲满意度较低;被动型的休闲活动对居民休闲满意度不会造成显著影响;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与消极能动型的休闲活动较多,且休闲满意度在所有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最低。
关键词:
城市居民 休闲方式 休闲满意度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振刚 陈文悦 叶宝升 余永进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沟通越来越盛行,员工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沟通带来的电子沟通压力成为每个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电子沟通,学者们注意到非工作时间的电子沟通与工作-生活平衡的冲突,但尚未刻画出工作场景的电子沟通即时响应压力(简称:电子沟通压力)对员工工作情绪幸福感的影响过程。本文基于个人资源分配理论,研究电子沟通压力对工作情绪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认知效能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场所中,电子沟通压力显著负向影响了工作情绪幸福感;认知效能在这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调节了电子沟通压力对工作情绪幸福感的影响,但在电子沟通压力影响认知效能中的调节作用未得到数据的支持。本文在理论上从工作场景视角提供了电子沟通即时响压力研究的新方向,在实践上为个人和组织压力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正 郑勇 韩骁
利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与居民主观幸福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主观幸福感先增加,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居民主观幸福感将降低。
关键词:
幸福感 城市规模 外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峰 贾岚暄
体制内外的不平等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根源。来自CGSS的实证依据表明,作为获取特殊利益、克服不平等的重要工具,体制内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幸福感知提升作用机制,即体制内关系会通过影响收入、教育、政治合法性以及社会地位来提升个人幸福感。在市场化程度较低或司法系统不健全的地区,关系的这一工具性价值会更为突显,揭示了体制内外分化的负面影响及破除"小圈子"的必要性,据此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体制内关系 幸福感 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