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3)
2023(11546)
2022(9059)
2021(8223)
2020(6817)
2019(15170)
2018(15052)
2017(29675)
2016(15562)
2015(17325)
2014(17279)
2013(17193)
2012(15735)
2011(14099)
2010(14333)
2009(13336)
2008(13138)
2007(11996)
2006(10906)
2005(9646)
作者
(44539)
(38180)
(37415)
(35895)
(23716)
(18182)
(16738)
(14565)
(14478)
(13281)
(13135)
(12549)
(11940)
(11867)
(11817)
(11739)
(10983)
(10798)
(10717)
(10561)
(9413)
(9347)
(9288)
(8714)
(8685)
(8552)
(8288)
(8143)
(7680)
(7362)
学科
(75997)
经济(75915)
(50336)
(47054)
管理(40688)
农业(31588)
方法(30786)
数学(28283)
数学方法(28149)
(28053)
企业(28053)
中国(19928)
业经(19819)
地方(18087)
(17580)
(13559)
(13512)
环境(13372)
(12670)
(12662)
贸易(12661)
(12310)
(11677)
税收(11048)
(10985)
发展(10928)
(10915)
农业经济(10596)
(10571)
银行(10557)
机构
学院(227075)
大学(222420)
(101125)
经济(99418)
管理(87173)
研究(76635)
理学(75500)
理学院(74796)
管理学(73646)
管理学院(73277)
中国(60802)
(56171)
(46621)
(45336)
科学(45315)
农业(42589)
业大(38930)
(37854)
中心(37038)
财经(36779)
(34733)
研究所(34028)
(33747)
经济学(31820)
经济学院(29180)
(28195)
北京(27884)
师范(27848)
(27224)
财经大学(27013)
基金
项目(154851)
科学(122864)
研究(114998)
基金(114485)
(99826)
国家(98975)
科学基金(85082)
社会(76760)
社会科(72606)
社会科学(72590)
基金项目(61034)
(60030)
自然(52350)
自然科(51006)
自然科学(50995)
教育(50635)
自然科学基金(50115)
(49344)
编号(46116)
资助(45197)
成果(36444)
(35166)
(35146)
重点(34661)
国家社会(33378)
(32249)
(31630)
课题(30813)
(30103)
教育部(29947)
期刊
(114522)
经济(114522)
研究(66254)
(59416)
中国(44786)
农业(40143)
学报(35306)
(33799)
科学(32487)
管理(28715)
大学(27840)
学学(26775)
(25423)
金融(25423)
业经(24463)
(19575)
技术(18970)
财经(18163)
教育(17583)
问题(17131)
经济研究(16850)
(15549)
农村(14460)
(14460)
农业经济(14156)
世界(12924)
(12480)
资源(12338)
经济问题(11797)
技术经济(10794)
共检索到339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先雄  赵敏娟  康健  蔡瑜  
首次利用中国西北生态退化休耕试点政策这样一个准实验,运用得分倾向匹配方法评估了休耕的“双赢”效应及其政策异质性,并进一步检验了其促进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看,休耕政策能实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休耕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提升了4.40%,使农户总收入提高了18.10%。(2)休耕改善了当地耕地板结盐渍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耕地污染和耕地肥力,但对改善耕地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耕作条件并无效果。(3)休耕主要通过经济补偿的直接机制和挤出农户非农就业时间来增加非农收入的间接机制来促进农户增收。(4)休耕的“双赢”效应在参与程度和管护模式上均存在异质性,随着参与程度提高,“双赢”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但仅中、高参与程度组效应显著;两种管护模式均能够实现“双赢”效应,但能参与管护组则效应更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晶渝  杨庆媛  
研究目的:基于云南省休耕试点区的农户调研数据,定量测算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休耕前后的福利变化。研究方法:生计资产量化法,模糊评价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总样本的农户福利水平未有明显提升,且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状况存在差异。休耕后资产富裕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提升幅度最大,除心理状况有所下降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景观环境都有所改善;资产均衡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未有明显提升,资产缺乏型农户的福利水平整体有所下降,两类农户除景观环境有所改善外,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心理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休耕后农户间的福利水平分化进一步加剧,休耕农户福利水平分布特征呈现出生计资产总值越大、福利水平峰值出现的区间越趋后的特征。研究结论:为缩小不同休耕农户间的福利差异,促进休耕农户福利的均衡发展,建议政府在现有经济补偿的基础上探索补偿对象差异化、补偿方式复合化的补偿方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媛月  张会萍  肖人瑞  
本文利用农牧交错带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同时评估了草原生态补奖对生态保护和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草原生产力,使得草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有助于改善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二是草原生态补奖实施地区农户收入明显提升,但是草原生态补奖暂未起到增加农户收入的政策效果,并且对农户的收入效应还会受到政策落实程度的影响,政策落实程度越高,农户的收入效应越明显;三是在作用机制上,草原生态补奖通过影响农户的粮食耕种面积和养殖规模来影响农户收入;人工饲草项目减少了农户的粮食耕种面积,舍饲棚圈项目降低了部分农户的养殖规模。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在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标准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草原生态补奖配套设施的建设,鼓励农户养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实现草原地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2)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3)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近年来,中国将石漠化等生态退化区作为休耕的主要试点类型区之一,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出,休耕试点中多以村委会为休耕管护主体。立足于探索在生态退化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休耕管护主体的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的运行条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松桃县为案例区,选择5个片区(7个村)为样本,围绕不同休耕试点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解析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不同休耕管护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松桃县休耕试点形成了四种休耕管护模式,即模式Ⅰ(种植大户管护)、模式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护)、模式Ⅲ(公司/企业管护)和模式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护);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的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遇到了9个方面的休耕问题,导致试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不太稳定和调整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出现了分化,其中"休耕补助大幅减少和现行统一的休耕补助标准"是造成行动者网络分化的主要原因;应当制定有梯度、有弹性的休耕补助标准,加强休耕资金管理,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2)休耕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理性行为是休耕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休耕管护模式及其策略。模式Ⅰ适合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坝区,但需要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模式Ⅱ适合任何区域,但需要合理分配休耕补助和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花生等利润相对较高的作物;模式Ⅲ适合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但需要资金雄厚和与休耕有产业上下游关联的公司/企业参与管护;模式Ⅳ适合土地流转费较低、村干部管理能力较强的偏远落后山区,但休耕区域必须符合休耕要求。(3)无论何种休耕管护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区选取休耕区域,关键在于找准提升地力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严格筛选休耕片区和管控休耕时长,保障复耕后可持续利用休耕地以及做好休耕户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此外,应当完善乡镇政府、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支两委和风险防范体系等休耕相关行动者,进一步提高休耕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花林  程玲娟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耕地休养生息,推行土地休耕制度,以提高地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华北地下水漏斗区作为土地休耕的三个试点之一,主要目标是退耕高耗水的冬小麦,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减少地下水用量,修复地下水环境。农户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与经营主体,如何给予农户合理的补偿,使其有效地实施冬小麦休耕政策成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因素。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机会成本法与Logistic模型对意愿与补偿标准进行分析,探讨了河北衡水地下水漏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祁毓  卢洪友  张宁川  
在面临稳增长和治污染双重压力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至关重要。本文首次利用2003年国务院实施的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制度这样一个自然实验,采用基于趋势评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及其制度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会在短期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却会降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着环境规制的其他经济社会效应凸显,对经济增长的不利效应将逐步被抵消,并由负转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既受制于其内生的制度结构安排,又受到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化因素和政府质量因素。研究结果揭示,环境规制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喻永红  刘耀森  
尊重农户意愿是休耕项目顺利推行及政策可持续的基础性要求。基于重庆十区县353户农户的选择实验问卷,采用多元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农户的休耕意愿及其补偿方式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对各种补偿方式具有显著的积极响应;各种补偿方式是农户休耕的主要激励因素,环境意识、青壮年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主要个体因素;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平均偏好顺序为社保补偿>现金补偿>就业补偿>原粮补偿,但休耕农户对现金补偿、原粮补偿和社保补偿只存在异质性偏好,对就业补偿除了异质性偏好之外,总体上具有更大的平均偏好。因此,顺利实施休耕项目必须给予农户补偿,补偿方式建议结合农户偏好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设计。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郑雪梅  
实施耕地休耕制度是保护土壤和解决粮食生产阶段性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能否对休耕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又是保证休耕制度持续推进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耕地休耕生态补偿理论基础和梳理总结美国土地休耕及我国退耕还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耕地休耕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运作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黎  杨庆媛  廖俊儒  陈展图  陈伊多  杨人豪  
为探讨农户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休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依托河北省293户样本,构建农户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休耕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通过多角度的验证,农户意愿视角下测定的休耕补偿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②休耕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为7677.60元/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9962.40元/hm2;③回归分析表明在河北整村推进实施休耕的背景下,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被削弱,生产特征和农户对休耕补偿政策的认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生产特征中投入产出比过高是农户选择休耕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适当提高现行休耕补偿标准,休耕政策的推行应尊重农户意愿,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本研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出发探讨休耕补偿标准,是耕地休耕理论研究的新尝试,以期为完善休耕经济补偿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秦玲玲  
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国家提出了土地休耕计划以确保粮食安全。论文认为土地休耕不同于撂荒,其基本目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农户作为土地休耕的微观主体,其意愿直接影响土地休耕制度的实施,其影响因素有家庭基本特征、耕地资源禀赋、非农业收入、农户对生态效益及环境保护的认知分析以及生态补偿比较效益等,其中生态补偿比较效益是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建立包括生态补偿的主体、实施方式、补偿标准等在内的符合我国需求的动态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柳荻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休耕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政策效果和衍生问题,以期为中国推行休耕制度试点、完善休耕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玉琴  王成  邓春  王钟书  刘素花  陈思  
耕地休耕是实现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措施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耕地休耕的直接执行者与受益主体,合理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休耕有利于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稳妥推进。本文基于河北省邢台市农户调查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基础上辨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休耕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表明:邢台市农户兼业行为较为普遍,农户对耕地休耕的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休耕意愿有所差异,且影响因素包括共同因素和差异性因素两类。共同影响因素包括年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玉琴  王成  邓春  王钟书  刘素花  陈思  
耕地休耕是实现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措施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耕地休耕的直接执行者与受益主体,合理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休耕有利于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稳妥推进。本文基于河北省邢台市农户调查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基础上辨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休耕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表明:邢台市农户兼业行为较为普遍,农户对耕地休耕的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休耕意愿有所差异,且影响因素包括共同因素和差异性因素两类。共同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小麦库存是否充足及休耕补助核算方式满意度;纯农业型农户受抚养未成年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其他收入比例及村干部态度等差异性因素影响,且抚养未成年数量影响程度最为显著;Ⅰ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受耕地质量、灌溉难易程度、所在村乡镇企业数量及村庄距离集镇远近等差异性因素影响;Ⅱ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包括非农务工收入比例、地块破碎度及灌溉难易程度;耕地是否转出是影响非农业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永忠  练款  俞振宁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