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93)
2023(3137)
2022(2505)
2021(2654)
2020(1993)
2019(4756)
2018(4903)
2017(7120)
2016(5427)
2015(6177)
2014(6459)
2013(5536)
2012(5302)
2011(4994)
2010(5271)
2009(4448)
2008(4440)
2007(4072)
2006(3742)
2005(3587)
作者
(12805)
(10535)
(10463)
(10160)
(6673)
(5021)
(4989)
(4368)
(4104)
(3942)
(3646)
(3504)
(3443)
(3420)
(3398)
(3344)
(3334)
(3270)
(3141)
(3067)
(3052)
(2684)
(2583)
(2530)
(2492)
(2458)
(2335)
(2209)
(2208)
(2200)
学科
教育(19313)
中国(10087)
(9727)
经济(9712)
理论(6719)
管理(6210)
(6075)
教学(5678)
(4580)
思想(4119)
(3945)
政治(3756)
发展(3738)
(3616)
思想政治(3491)
政治教育(3491)
治教(3491)
方法(3481)
(3459)
德育(3458)
研究(3419)
(3290)
企业(3290)
改革(3179)
高等(3130)
(3011)
(2903)
教育改革(2795)
学校(2723)
数学(2692)
机构
大学(70540)
学院(64037)
研究(28312)
教育(27360)
(20875)
师范(20795)
(17556)
师范大学(17396)
(16635)
科学(16627)
经济(15936)
管理(14896)
(14550)
中国(13764)
研究所(13272)
北京(12565)
理学(12306)
理学院(11988)
(11886)
职业(11775)
技术(11543)
管理学(11532)
管理学院(11371)
中心(10902)
(10604)
教育学(10454)
(9159)
(8928)
研究院(8623)
业大(8237)
基金
项目(37837)
研究(35596)
科学(30244)
教育(25580)
基金(22511)
(19501)
国家(19166)
社会(18882)
成果(18063)
社会科(17368)
社会科学(17364)
编号(17282)
课题(16287)
(16001)
(15611)
科学基金(14353)
(14189)
规划(11276)
基金项目(10551)
重点(10503)
(10474)
(10353)
(10295)
项目编号(10234)
研究成果(9668)
教育部(9481)
(9436)
(9347)
(9314)
阶段(9294)
期刊
教育(46737)
研究(31934)
中国(23770)
(19326)
经济(19326)
职业(11407)
学报(9896)
技术(9097)
大学(8984)
科学(8338)
技术教育(7303)
职业技术(7303)
职业技术教育(7303)
(6698)
学学(6580)
(6481)
高等(5448)
(5439)
论坛(5439)
成人(4899)
成人教育(4899)
高等教育(4847)
管理(4794)
农业(4496)
(4484)
比较(3938)
发展(3880)
(3880)
职教(3820)
财经(3686)
共检索到111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杰   杨春雪  
伍尔夫松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马莉科娃—伍尔夫松学派”奠基人之一。伍尔夫松的比较教育思想体现为对比较教育学本体论、目的论及方法论的阐释。在本体论上,他主张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认为关于比较教育学定义的争论不应成为关注的中心;在目的论上,他持综合取向的观点,强调比较教育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价值;在方法论上,他主张比较教育研究应“闯入”相关的科学知识领域,警惕将个别现象普遍化,重视二元比较的价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重视文献研究的价值。伍尔夫松的比较教育思想对俄罗斯比较教育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我国学界提供启迪和思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屈书杰  
自迈克尔·萨德勒为20世纪上半叶的比较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可以从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中获得启发。他对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的重视提醒我们要注重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对"民族性"的强调以及对本国教育研究的重视都启发我们,在一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比较教育研究者更要有本土意识、国际视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毕淑芝  王义高  
引言 1991年9月23—28日,在原苏联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马卡连柯的母校——召开了颇具规模的国际马卡连柯协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我们应邀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者除原苏联的东道主及中国代表外,还有来自德、法、英、美、芬、波、匈、捷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高雷业  
从宏观经济来看,消费和收入是同一样的事物。破坏消费就是破坏收入,破坏收入也会破坏消费。建设消费主导型的中国经济,必须要以增加社会大多数人的收入为基础。为了增加消费和促进当时法国经济的增长,布阿吉尔贝尔主张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对税制进行改革。然而,对旧税制进行调整和革新,必然会遭到从旧税制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和反对。这样的改革历史规律值得中国的改革者们借鉴。布阿吉尔贝尔的消费经济思想以及那段时期的法国历史对中国的改革大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永希  
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做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生利主义"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探讨其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特色,对我们今天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早由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近年来我国引进许多西方的教育理论,但大多是技术层面的,缺少对人的价值的完整论述。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应该在我国教育界继续大力学习和推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齐家  
论唐文治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郭齐家唐文治先生(1865—1954)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高等理工大学——交通大学教育体制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近代改革封建旧教育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文化和高等工程教...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广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主要是理财的重点在于生财,在取财和用财方面应以义理财,理财必须重视财务行政机构的改革等。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对于指导现代经济管理、广开财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于指导现代企业树立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指导当代政府和企业机构改革具有参考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祥财  
判断一种经济理论或学派是否具有历史地位,主要标准是它对社会经济的实际影响,而能够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或深远影响的经济理论,必然具有内在的思想价值。供给学派继承的是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思想。在减少税收、增加激励等政策建议的背后,这一学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更深刻和更现实启示是通过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供求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向春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俊彩  
赵梅伯先生早年留学比利时皇家音乐院,是我国留学欧洲学习声乐的第一人。作为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之一,赵梅伯在声乐演唱、声乐教育、合唱指挥等方面都卓有建树,而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应该是在国内从事教育时期逐渐形成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比较教育学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遭遇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涉及比较教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阐释,有助于界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具体的知识领域,有助于明确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具体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的研究目的。因此,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规范、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知识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华彪  
文章旨在阐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职教育宗旨的基本内涵,即促进个性之发展、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个人职业发展幸福之准备。其现实意义在于启发当代的高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地位,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统一;坚持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统一;致力于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幸福为终极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