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8)
- 2023(9454)
- 2022(7909)
- 2021(7066)
- 2020(5921)
- 2019(12960)
- 2018(12516)
- 2017(23328)
- 2016(12906)
- 2015(13871)
- 2014(12770)
- 2013(12611)
- 2012(11592)
- 2011(10316)
- 2010(10189)
- 2009(9449)
- 2008(9170)
- 2007(8049)
- 2006(7078)
- 2005(6104)
- 学科
- 济(46564)
- 经济(46507)
- 管理(38452)
- 业(37490)
- 企(30977)
- 企业(30977)
- 方法(19645)
- 数学(16972)
- 数学方法(16782)
- 学(15524)
- 技术(13414)
- 农(13383)
- 财(13059)
- 中国(12775)
- 业经(10866)
- 技术管理(10149)
- 制(9718)
- 贸(9699)
- 贸易(9691)
- 易(9444)
- 农业(9076)
- 土地(8718)
- 银(8110)
- 银行(8056)
- 务(7759)
- 财务(7754)
- 财务管理(7736)
- 地方(7732)
- 环境(7721)
- 行(7627)
- 机构
- 大学(178743)
- 学院(176616)
- 济(69286)
- 经济(67978)
- 研究(67149)
- 管理(65272)
- 理学(57084)
- 理学院(56332)
- 管理学(55169)
- 管理学院(54881)
- 中国(50256)
- 科学(46878)
- 农(45503)
- 京(38957)
- 农业(36687)
- 所(36389)
- 业大(36248)
- 研究所(33846)
- 中心(30301)
- 财(29972)
- 江(27062)
- 院(24820)
- 农业大学(24346)
- 财经(24140)
- 北京(23833)
- 省(23320)
- 经(22187)
- 科学院(21877)
- 经济学(21249)
- 范(21198)
- 基金
- 项目(130399)
- 科学(102167)
- 基金(96568)
- 家(90665)
- 国家(89952)
- 研究(83366)
- 科学基金(74854)
- 社会(53708)
- 自然(52971)
- 自然科(51767)
- 自然科学(51746)
- 基金项目(51529)
- 省(51129)
- 社会科(50937)
- 社会科学(50918)
- 自然科学基金(50869)
- 划(44878)
- 资助(37489)
- 教育(36561)
- 重点(30401)
- 创(30321)
- 编号(29350)
- 计划(28934)
- 创新(28719)
- 发(27845)
- 部(27498)
- 科技(26290)
- 科研(26242)
- 业(25008)
- 国家社会(23301)
共检索到258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芳 张红旗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国军 李卫红 朱成刚 杨玉海 王非
容重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状之一,是衡量土壤退化的核心指标,研究其空间变化对防治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伊犁河谷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统计学、GIS空间技术和地统计学的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0~20cm)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容重频率分布为正态分布,K-S单样本检验表明,其峰度为0.14,偏度为0.15,变化范围为(1.01~1.50)G/cm~3,平均值为1.25G/cm~3,变异系数为7.6%,属于弱变异性;表层土壤容重的块金值为0.0056,基台值为0.0083,块金效应为32.5%,为中等相关性;空间尺度上,表层土壤容重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逐渐减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伟 张宏业 王秀红 张红旗 杨阳
本文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85年~2008年间,新疆伊犁河谷新垦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思路,分析了20多年来,新垦区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空间和结构上的变化。结论如下:①1985年~2008年间,研究区耕地不断增加,但草地有退化为盐碱地或沙地的倾向;②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6.19%。在新垦区今后的农业开发中,一方面,应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止过度开发引起的草场沙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土壤侵蚀加重及农田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另一方面,应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瑞香 杨小唤 王立新
研究伊犁新垦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优化施肥、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测土壤剖面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伊犁新垦区土壤最上部两层养分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异,并进行了克里格插值,得到了区域养分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开垦和利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土层和第二层的土层厚度平均为10.49cm和19.58cm。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72g/kg和10.08g/kg。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效氮含量平均为42.54mg/kg和33.98mg/kg,表土层和第二层的有...
关键词:
伊犁新垦区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阳 张红旗
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2008年间,耕地净增加4.99×104hm2,面积比由38%上升至57%;未利用地增长仅次于耕地,增长面积为1.07×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都呈增长趋势;草地为唯一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缩减7.02×104hm2,面积比由49%缩减为36%。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分析可以得出,农业开垦是新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草地面积减少是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盐碱地增多和沼泽减少反映了该地区存在因农业开垦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现象。
关键词:
伊犁 新垦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红 杨阳 张宏业 张红旗
通过分析2008年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状况,未来农林牧土地利用优化涉及的土地为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中的沙地和盐碱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为试图控制其面积不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维持农业持续发展,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草地和农田防护林的比例应逐渐扩大;在种植业优化中,以粮食作物的生产利润为目标函数,同时以保持粮食作物基本单产量和传统农作物基本播种面积比例为约束条件。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较理想的农林牧比例大致为4∶1∶5。在种植业优化中,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4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比约为:1∶4∶3∶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文义 郭胜利 宋小燕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评估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3种地形部位(峁顶、峁坡、沟底)和8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与人工草地、天然与人工灌木林、天然与人工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 cm)314个土壤样品用于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极显著(P峁坡>峁顶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沟底(8....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思楠 吕刚 王锋柏 张卓 王双 刘爽 朱肃
为探究风沙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的关系,以位于辽西北的章古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室内分析、GIS技术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区内选取38个采样点,以网格法测定研究区0~20cm土壤养分指标,研究辽西北风沙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风沙地内的土壤养分分布不平衡,采样区除全氮都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变异系数0.385~0.643);土壤速效磷变程最大,全钾变程最小;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的块金基台比都处于(0.25,0.75)的区间范围。采用克里格方法进行最优插值,绘制养分含量分布图,并对其空间变异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采样区域内有明显高低差,速效磷的变化区间不超过35mg·kg~(-1),速效钾北部高,中间低,由于人工干预因素较多,土地中大量施加钾肥造成土壤中钾元素含量较高,北部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水浇地以及部分林地、草地。由于钾元素的流动性较大,导致水浇地中钾元的淋溶损失较为严重,水浇地土壤其有机质分布较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尔琪 张红旗 许咏梅
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是调查评价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两种指标,进行两者关系的定量探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快速诊断问题的前提。本文以伊犁新垦区为例,采用传统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分段函数等对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同时应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作为辅助数据对两者进行分区线性拟合,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随着全盐量的增加,土壤全盐量和电导率呈现一定的非线性关系,以土壤全盐量为阈值的分段函数拟合效果优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其RMSE小于后两者;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辅助数据进行的分组拟合结果优于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效果,也略优于分段函数的拟合精度。该方法在宏观尺度上为快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乐乐 查建军 马志帅 孙庆业
[目的]煤矿复垦区土壤往往存在着结构不良、营养贫瘠等问题,作物的种植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但不同作物在改善复垦区表层土壤性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方法]本研究以淮南潘集采煤复垦区为对象,在复垦区土壤上直接种植芝麻(Sesamum indicum)、黄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玉米(Zea mays)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探讨不同作物种植对复垦区表层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未种植作物的对照区相比,5种作物的种植均能够显著降低表层土壤pH、增加土壤有机质、总氮和有效磷含量,提高蔗糖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结论]在5种作物中,芝麻和黄豆更有利于复垦区表层土壤养分的改善和酶活性的提高,潘集煤矿沉陷复垦区种植芝麻和黄豆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采煤复垦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东 李卫红 朱成刚 杨玉海 孙国军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曹生奎 袁杰 虞敏 付建新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二辉 云菲 冯志培 常海荣 杨喜田
河流周边的人类活动干扰使得河岸带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温榆河的3个类型河岸带植被结构,从河漫滩到河道上依次为:(I)杨树林-农田、(II)火炬树林-荒草、(III)农田-荒草。通过土壤采样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河岸带的植被格局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流失风险。从河漫滩到河道的方向上,河岸带植被组合I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加。对于植被结构类型II,土壤的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呈现出波动的变化;而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都呈现比较平缓的变化趋势。对于植被组合III,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呈现降低的...
关键词:
河岸带 植被格局 土壤养分 生态管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苏芳莉 赵光辉 王铁良 李海福 李一鸣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其分布。结果显示,农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大,达到46.98%,林地最小,为26.36%;依据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弱为湿地>林地>农田>草地;4种土地利用导致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P<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瀚青 杨小唤
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利用遥感数据快速准确地提取盐碱地信息及其空间分布,可以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伊犁新垦区为研究区域,利用专家知识建立决策树,使用2008年8月的ETM数据,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信息。研究表明,利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方法,结合多源数据,能够有效提取盐碱地信息,并且分类结果准确,精度达到89.3%。新垦区盐碱地占全区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伊犁河南岸大灌区,各级盐碱地比例为:重盐碱地占1%、中盐碱地占17%、轻盐碱地占82%。
关键词:
干旱区 土壤盐碱化 遥感 ETM 决策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