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8)
- 2023(9667)
- 2022(7848)
- 2021(6963)
- 2020(5383)
- 2019(12234)
- 2018(12182)
- 2017(22596)
- 2016(12173)
- 2015(13731)
- 2014(14222)
- 2013(14028)
- 2012(13580)
- 2011(12674)
- 2010(13158)
- 2009(12172)
- 2008(11942)
- 2007(10982)
- 2006(10276)
- 2005(9823)
- 学科
- 济(75229)
- 经济(75168)
- 管理(31616)
- 业(28449)
- 地方(24565)
- 中国(21858)
- 企(21226)
- 企业(21226)
- 方法(17482)
- 业经(16824)
- 农(16634)
- 地方经济(15511)
- 数学(14424)
- 数学方法(14309)
- 学(12901)
- 发(11759)
- 农业(11753)
- 融(11576)
- 金融(11575)
- 制(11571)
- 银(11457)
- 银行(11446)
- 行(11178)
- 财(10991)
- 环境(10401)
- 贸(9932)
- 贸易(9920)
- 产业(9598)
- 易(9423)
- 理论(9417)
- 机构
- 学院(183200)
- 大学(178716)
- 济(83917)
- 经济(82081)
- 研究(70483)
- 管理(61874)
- 中国(55108)
- 理学(50105)
- 理学院(49435)
- 管理学(48691)
- 管理学院(48326)
- 科学(39981)
- 京(39680)
- 财(37981)
- 所(36443)
- 研究所(32054)
- 江(31436)
- 中心(31176)
- 财经(28419)
- 农(27262)
- 范(26879)
- 经济学(26665)
- 师范(26644)
- 北京(26335)
- 州(25520)
- 经(25408)
- 院(25271)
- 经济学院(23482)
- 省(22738)
- 业大(21766)
- 基金
- 项目(104439)
- 研究(82670)
- 科学(80977)
- 基金(71044)
- 家(60299)
- 国家(59681)
- 社会(52430)
- 科学基金(50274)
- 社会科(49611)
- 社会科学(49601)
- 省(42945)
- 教育(37386)
- 基金项目(36258)
- 编号(34987)
- 划(34555)
- 发(30048)
- 成果(29783)
- 资助(29086)
- 自然(27916)
- 自然科(27164)
- 自然科学(27160)
- 自然科学基金(26648)
- 课题(26139)
- 发展(25122)
- 展(24689)
- 重点(24017)
- 部(21998)
- 年(21592)
- 国家社会(21425)
- 创(21419)
共检索到316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姜英梅
伊朗经济发展道路从巴列维君主制时期的"全盘西化",到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时代的激进"伊斯兰化",再到后霍梅尼时代的有限自由化,以及近几年哈梅内伊提出的"抵抗型经济",都是当时国内外环境下的产物。为实现经济现代化,伊朗先后实施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但都未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后伊核时代,伊朗在"抵抗型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然而,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和政治两大结构性矛盾,使得伊朗的经济发展仍将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关键词:
伊朗 经济发展道路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韩建伟
伊朗自遭受制裁以来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表明,外部制裁对伊朗经济的打击是有限的。但2012年后,严厉的国际制裁一度成为阻碍伊朗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2015年伊核全面协议达成后,伊朗经济呈现出诸多积极特征,但主要归功于鲁哈尼政府在解禁有利形势下推进改革的结果。事实上,伊朗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并没有达到预期,凸显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受伊斯兰革命后国内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朗的经济改革将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未来伊朗能否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取决于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继续改善国际环境
关键词:
制裁 伊朗 经济改革 “一带一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郭洪涛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在实现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纯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渐进式改革到攻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是局部开放到全局开放,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三高发展"到"统筹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思远 何强
在当代中国,什么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好,什么地方的经济就发展得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大,是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的最主要的体制性障碍。本文选择具有典型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云南省开远市作为个案,分析说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云南经济的发展”的道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南 民营经济 开远道路探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萧国亮
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的笔谈,编辑部要求对新中国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发表感想。虽然回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使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但也不能简单地用"觉今是而知昨非"来加以概括。我认为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系。不过我首先想到的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里,中国人做了一件一以贯之的事情:就是矢志不渝地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体制上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农村是"土改"以后就搞合作化,在城市是没收官僚资本以后就建立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苏欣
俾路支人作为伊朗国内不同于主体民族与主要教派的少数族群,其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伊朗国家治理的重要议程。1928年西俾路支斯坦并入伊朗后,巴列维王朝对俾路支人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导致伊朗俾路支民族抗争运动兴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伊朗政府对俾路支人的政策从压制为主的消极管理,逐步转变为以安抚为主的"吸收"政策。在与中央政府的互动过程中,伊朗俾路支人形成了不被认可的少数族群身份、边缘化的政治地位、落后的经济状况、受限的民族语言环境以及逊尼派宗教人士主导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社会特征。由于伊朗俾路支人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当前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王振容
当代伊朗智库兴起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在数量上,伊朗智库位列西亚北非地区国家之首。在类型上,伊朗智库主要分为政府型智库、高校智库和独立智库,这些智库对伊朗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正日益上升,其中政府型智库主导着当代伊朗智库的发展。当前,中伊双方尚未建立起双边智库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因此,加强中国和伊朗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深化中伊战略合作的内涵。本文从伊朗智库的历史生成、现状及其特点、对伊朗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中伊两国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伊朗 智库 外交政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灿
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理论界一个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2004年,英国人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了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相区别的"北京共识",以此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至今仍有很大的国际反响,反映出国际上亦力图加深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特色。国际社会的各种"解读",反过来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强
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和伊朗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 ,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伊朗问题将成为美国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 ,也将在未来几年里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的焦点。美国全面军事解决伊朗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最可能使用的是“打压结合 ,以压促变” ,即对伊朗实行政治上的打压与经济上的封锁和制裁 ,甚至有限的军事打击 ,支持改革派 ,促使伊朗民众对现统治不满 ,进而使得上层的改革者与下层渴望改革的民众相结合 ,形成“新的革命”力量 ,最终改变政权 ,实现和平演变 ,不战而胜
关键词:
美国 伊朗 两国关系走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雷声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思想的主题。建国以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亮 李昊匡
党的二十大深刻做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关键环节,如何系统总结和深入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之路与未来之路,对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理论精神不可或缺。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从民族独立到经济建设再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飞跃的演进脉络,并定位新时代探讨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中心目标、前进方向和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展望了构建现代化的市场配置、产业协同、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及收入分配体系的可能路径。为立足于走自己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与独立自主的实践方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瑶 郭冠清 黄志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现了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对于这一历史变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逻辑主线,结合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三个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如何选择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揭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维华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经济政策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安维华一、制订政策的一些出发点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确立了乌莱玛领导的伊斯兰政府。新政权既拒绝西方的经济模式,也拒绝东方的经济模式,而力图建立"伊斯兰的经济模式"。在这方面,伊朗当权者进行了10余年的摸索、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