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8)
- 2023(12512)
- 2022(10733)
- 2021(9651)
- 2020(8088)
- 2019(18520)
- 2018(18485)
- 2017(34852)
- 2016(19317)
- 2015(21976)
- 2014(22641)
- 2013(22408)
- 2012(21648)
- 2011(20032)
- 2010(20607)
- 2009(19255)
- 2008(19052)
- 2007(17559)
- 2006(15705)
- 2005(14621)
- 学科
- 济(100977)
- 经济(100876)
- 管理(49845)
- 业(46638)
- 企(34998)
- 企业(34998)
- 方法(34175)
- 数学(29689)
- 数学方法(29455)
- 中国(28171)
- 地方(27966)
- 农(25745)
- 学(20944)
- 业经(20331)
- 财(19023)
- 制(17550)
- 农业(17324)
- 地方经济(16647)
- 融(15753)
- 金融(15745)
- 银(15710)
- 银行(15671)
- 贸(15644)
- 贸易(15634)
- 行(15203)
- 易(14983)
- 环境(13897)
- 发(13778)
- 和(13664)
- 理论(13261)
- 机构
- 学院(289357)
- 大学(287527)
- 济(126042)
- 经济(123247)
- 研究(109946)
- 管理(102169)
- 理学(85332)
- 理学院(84252)
- 中国(83159)
- 管理学(82777)
- 管理学院(82236)
- 科学(67296)
- 京(63285)
- 所(58574)
- 财(56749)
- 农(54704)
- 研究所(52766)
- 中心(49043)
- 江(47089)
- 财经(43621)
- 业大(43312)
- 农业(42822)
- 北京(40906)
- 范(40102)
- 师范(39659)
- 经(39172)
- 经济学(39120)
- 院(38906)
- 州(37266)
- 省(35039)
- 基金
- 项目(179482)
- 科学(138437)
- 研究(132427)
- 基金(125285)
- 家(109725)
- 国家(108740)
- 科学基金(90250)
- 社会(82266)
- 社会科(77789)
- 社会科学(77767)
- 省(72448)
- 基金项目(65501)
- 划(60520)
- 教育(60306)
- 自然(55702)
- 编号(54898)
- 自然科(54321)
- 自然科学(54302)
- 自然科学基金(53289)
- 资助(51981)
- 成果(46190)
- 发(45094)
- 重点(41292)
- 课题(39799)
- 部(38948)
- 创(36453)
- 发展(36371)
- 展(35801)
- 创新(34219)
- 科研(33652)
- 期刊
- 济(155360)
- 经济(155360)
- 研究(92514)
- 中国(66250)
- 农(51430)
- 学报(47417)
- 财(43984)
- 科学(42312)
- 管理(38437)
- 大学(34914)
- 教育(34700)
- 农业(34476)
- 学学(32807)
- 融(30178)
- 金融(30178)
- 技术(27088)
- 经济研究(25359)
- 业经(25025)
- 财经(22380)
- 问题(20263)
- 经(19429)
- 业(18337)
- 技术经济(15943)
- 贸(15615)
- 世界(14768)
- 统计(14397)
- 商业(14262)
- 图书(13915)
- 国际(13763)
- 版(13758)
共检索到464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延华 李尔彬 蒋敏元
在分析林区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指出了这些原则和理念在林区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的实践,提出林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科学技术、法制建设和生态园区建设方面具备条件并取得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循环链成功搭建的难题,才能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使林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找到可以依托的基础。
关键词:
林区 循环经济 条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明芹 郑德胜
以伊春为例,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模式种类多样但重点培养特色产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且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建立多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且品牌建设凸显地域特色、围绕培育特色产业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等特点,同时存在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人才人力支撑等问题,以及体制、资金、原料、技术、观念、政策等制约因素。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采取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深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明芹 郑德胜
以伊春为例,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模式种类多样但重点培养特色产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且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建立多种类型的生产基地且品牌建设凸显地域特色、围绕培育特色产业而发展技术推广服务等特点,同时存在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人才人力支撑等问题,以及体制、资金、原料、技术、观念、政策等制约因素。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采取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精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技术人才队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深化国有林权配套改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升级等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佟光霁 耿晓雪
近年来,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伊春市作为典型的国有林区,本着对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天保工程、严管资源、停伐红松、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等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就伊春市民关于城市经济转型的认知、态度及未来发展期望进行了统计描述与灰色关联分析,厘清了伊春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杨世瑛
对伊春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在分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伊春林区个体私有经济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走势,提出了措施。目前全市非国有经济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53%,个体私营经济占非国有经济的产值为11%。个体私营经济这种自我发展、产权明晰的所有制形式,在进入成长发展阶段后已成为大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淑英 李丹 韩冬冰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伊春市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发展困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资源型城市伊春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得出此地区尚未出现生态赤字,但对它的转型却迫在眉睫,据此提出了伊春市应向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转型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和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顺铃 孙少磊
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正确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本文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对在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不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姜洋 崔蕾
对伊春市美溪林业局森林猪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业停止商业性采伐后,把发展森林猪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职工创业增收的替代产业是一个重要选择。但其发展还存在销售渠道窄、饲养技术高以及发展模式不明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因地制宜的循环发展模式、政策科技助推森林猪产业化发展以及利用政府扶持政策积极拓宽营销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
国有林区 林下经济 产业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高玉娟 李丽
文章在界定了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以伊春市为例,从环境资源、监管力度、产业结构及生活方式和生态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由此发现目前伊春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资源形势严峻、信息公开时效性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和公众生态责任与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并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政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元 柯水发 乔丹
以伊春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梳理了我国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合-分”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划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以探究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其变迁机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互动等特征,本质是在新发展形势下对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萌生于宏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伊春两次管理体制变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在第一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效应弱而由基层行动者产生的行动压力较强,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二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较强但国家行动者强势介入,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最后,在建立改革历史观、结构观和动态观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合-分”的本质、树立改革的动态意识及形成改革的行动者思维,从而推动改革再深入,助力东北再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元 柯水发 乔丹
以伊春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梳理了我国林区管理体制变迁“分-合-分”的历史脉络,并结合历史制度主义范式划分为两个关键时期,以探究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变革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其变迁机制呈现出多层次、多主体互动等特征,本质是在新发展形势下对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萌生于宏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伊春两次管理体制变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特征:在第一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效应弱而由基层行动者产生的行动压力较强,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第二次转型时期,路径依赖较强但国家行动者强势介入,为强制性制度变迁。最后,在建立改革历史观、结构观和动态观的基础上,要正确认识“合-分”的本质、树立改革的动态意识及形成改革的行动者思维,从而推动改革再深入,助力东北再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焱明 马欣 张大锐 王兆亮
文章分析了山东省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依靠科技创新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并结合现状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科技支撑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明 杨庆华
全面进行小城镇低碳建设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小城镇低碳建设之路必须由以前依赖廉价劳动力、透支环境为代价的投资驱动发展方式,向以科技为核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以低碳科技为驱动力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应建设起具有适应性的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体系、低碳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多层次的低碳科技转化及推广体系。
关键词:
小城镇 低碳发展 科技支撑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韦苏健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部城镇逐渐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向产业链条上低、中端的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政府等六大要素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西部城镇要成为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必须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这既是对企业驾奴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政府转变职能的考验。
关键词:
产业集群 西部城镇 支撑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