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7)
2023(6521)
2022(5353)
2021(4852)
2020(4060)
2019(8943)
2018(8569)
2017(15840)
2016(8902)
2015(9478)
2014(9156)
2013(8871)
2012(8229)
2011(7563)
2010(7344)
2009(6701)
2008(6835)
2007(5858)
2006(5139)
2005(4300)
作者
(28845)
(24345)
(24051)
(22615)
(15388)
(11696)
(10720)
(9357)
(9245)
(8521)
(8452)
(8112)
(7945)
(7639)
(7540)
(7451)
(7318)
(7167)
(7062)
(6877)
(6300)
(5900)
(5854)
(5648)
(5476)
(5357)
(5304)
(5174)
(4898)
(4865)
学科
(32974)
经济(32928)
管理(24565)
(23161)
(17545)
企业(17545)
方法(15224)
数学(13518)
数学方法(13365)
(10109)
(9526)
(8448)
中国(8287)
(8249)
贸易(8249)
(8055)
业经(7382)
农业(7082)
环境(5756)
技术(5465)
(5402)
(5398)
金融(5397)
(5142)
财务(5138)
财务管理(5129)
(5117)
银行(5073)
地方(5018)
(4953)
机构
大学(132835)
学院(130367)
(51332)
经济(50494)
研究(48534)
管理(47410)
理学(42316)
理学院(41761)
管理学(40809)
管理学院(40613)
中国(33843)
科学(33693)
(33119)
(27731)
农业(26904)
(26345)
业大(26300)
研究所(24805)
(21216)
中心(21008)
(18488)
农业大学(18003)
财经(17921)
(17309)
(17135)
师范(16969)
北京(16751)
(16508)
经济学(15981)
科学院(15607)
基金
项目(96428)
科学(75047)
基金(71687)
(66884)
国家(66361)
研究(61666)
科学基金(54706)
社会(40499)
基金项目(38697)
社会科(38427)
社会科学(38415)
自然(38193)
自然科(37349)
自然科学(37329)
(36938)
自然科学基金(36707)
(32780)
教育(28183)
资助(28113)
重点(22399)
编号(22232)
(21080)
计划(20783)
(20206)
(20090)
科研(19383)
创新(19004)
科技(18331)
(17921)
国家社会(17455)
期刊
(50711)
经济(50711)
研究(32405)
学报(31081)
(29235)
科学(26067)
大学(21944)
学学(21246)
中国(21225)
农业(19960)
管理(15348)
(14742)
(11167)
教育(9880)
(9209)
金融(9209)
业大(9204)
经济研究(8713)
(8669)
财经(8522)
业经(8416)
技术(8226)
农业大学(7880)
(7233)
科技(7218)
问题(7151)
世界(6603)
资源(6496)
(6257)
国际(6221)
共检索到178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崔建树  
冷战结束后 ,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复兴。本文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复兴的多种因素 ,以及复兴的伊斯兰教对中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张燕军  
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东政治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在现代中东政治中,伊斯兰教构成了影响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两者间存在的不协调,使伊斯兰教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特性在沙特阿拉伯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伊斯兰教在塑造沙特国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沙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伊斯兰教的某些内生性特征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密切相关。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朱琳  
儒家与伊斯兰教都代表或者曾经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从内容来看都能够称得上是高度发达完善的思想体系,二者与其他讲究脱离尘世,无欲无求的避世宗教哲学相比具有鲜明的入世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经济思想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证明二者在经济思想上既有相近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其中接近的观点尤为突出,非常值得关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琳  
回族经济思想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双重文化特征。特别是从产业观、农业文化、商业伦理等角度,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经典农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回族的农商思想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与伊斯兰教经典经济思想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王宇洁  
在当代伊斯兰思想中,自19世纪以来兴起的改革主义思潮并没有在日益严峻的现实政治环境中枯竭,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一些思想家秉承伊斯兰教历史上理性与启示并重的传统,以发展的眼光对伊斯兰信仰进行解读,着眼于对当下穆斯林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并试图提出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解决方案。本文以两位当代穆斯林知识分子阿卜杜·卡里姆·索罗什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纳伊姆的理论为切入点,从改革主义的视角分析其关于伊斯兰教法与现代国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刘云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动荡的国内局势,利比亚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视作进入非洲国家的跳板及向欧洲输出恐怖主义的基地。"伊斯兰国"组织从伊拉克和叙利亚向利比亚派出了大量骨干分子并在当地招募成员,一度攻城掠地,建立起势力范围,对北非、西非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利比亚"伊斯兰国"组织虽然在利政府军和美国的联合打击下失去了所有领土据点,但如果利比亚局势仍然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组织势力很可能会在利比亚"东山再起"。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才涌  黄晓茜  
近年来,马来西亚伊斯兰银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马来西亚在全球伊斯兰金融界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中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伊斯兰银行业务的潜在需求很大,可以从马来西亚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斌  王菲  
目前中亚地区是仅次于中东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各主要强国和地区实现政治、经济和能源利益的角逐场。中亚能源竞争对我国能源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积极构筑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能源安全战略。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钮松  
随着宗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加深,伊斯兰朝觐活动与中东地区安全的关联度也日益紧密。朝觐作为伊斯兰教的基本制度,本身具有积极作用。但从朝觐的具体制度设计和执行的角度来看,介入朝觐的教派因素、主权因素和国内政治因素或单独作用,或相互交织,从而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致使朝觐活动本身出现了巨大的异化效应。1979年以来,无论是沙特与伊朗关系的变迁,还是巴勒斯坦法塔赫与哈马斯的政权之争以及哈马斯内部的权力斗争,抑或是沙特与卡塔尔断交风波,朝觐活动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伊斯兰世界各种政治或教派势力为实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中强  
中亚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中国探明石油储量有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量却愈来愈大。因此,中亚石油将是中国除中东以外的主要外来油源。为了确保中国石油安全,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将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应成为我国参与海外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丽  雷维群  董丽  
伊斯兰园林是人们心目中天国花园的象征,起源于对阿拉伯早期农业的直接模仿,是世界园林史上最内敛最沉静的园林,环抱于高墙或建筑之内,具有独特的园林特色:为典型的十字型格局,用十字型水渠或园路把庭院划分为四部分;水渠交叉处是全园的中心,设置喷泉或凉亭;种植高大的绿荫树,花坛边上整齐地镶边绿篱植物.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许维鸿  吴昊  
回顾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历程,从1963年成立首家伊斯兰银行,到2007年伊斯兰金融资产达到3000亿美元,伊斯兰金融发展迅速。文章通过实例剖析了伊斯兰债券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异同,并从伊斯兰债券的金融本质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对伊斯兰金融的未来前景的探讨,指出伊斯兰金融是传统伊斯兰融资体系适应全球化经济下的一种新模式探索,并期待着伊斯兰现代主义能够更好地促进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和成熟,使伊斯兰社会更好地融合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玉明  
中亚地区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独立地缘政治空间,其地缘战略重要价值与日俱增,引得世界各大力量竞相“角逐”。中美两国在中亚有着一定的共同战略利益,也存在许多利益分歧、竞争,甚至是冲突。中国实现和拓展在中亚的安全利益,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搞好西北地区建设,以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为平台积极参与中亚事务,扩大地区影响,平衡中亚各方利益,推动深化区域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季芳桐  朱新光  
本文以冷战后的中亚为背景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冷战后中亚国家为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而进行不懈努力的过程。通过构建中亚经济安全合作圈层结构 ,重点加强反恐、能源开发、反毒等方面的安全合作雁行模式 ,中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格局明显改观 ,但从长远看中亚安全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穆哈默格尔蒂·塞尔达洛夫  马克赛特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内容是以中国为起点和主要推动力量,以周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为重要推进地区,以区域内外通道的建设与利用为实施手段和路径,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从最初的One Belt One Road(OBOR)到现在的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并认为世界上不只是一条带和一条路,而是应该有很多条带和很多条路。因此,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应该积极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和带的建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作为推动中国和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其战略重点是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推进会将中国经济增长扩展到沿线的国家,并可能产生更适用于新时期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新思路: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与发展。2016年11月10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联合举办的"2016全球治理高层政策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及其与现有的全球治理格局的内在联系,寻求中国和其他合作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保持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来自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联合国官员、发展专家、智库学者和企业领袖出席本次会议,就"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探讨‘一带一路’发展红利""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共同愿景""互联互通和可持续性"三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专题讲座。本组笔谈,编辑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董誉文出席会议并组稿。得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先生的大力支持。董女士约请与会的三个沿线国家,分别是蒙古、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的相关专家,是其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的成果及其观点的荟萃,以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