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37)
2023(3875)
2022(3472)
2021(3282)
2020(2881)
2019(6480)
2018(6536)
2017(11566)
2016(6693)
2015(7702)
2014(7785)
2013(7448)
2012(7320)
2011(6689)
2010(6817)
2009(6683)
2008(6834)
2007(6405)
2006(5787)
2005(5453)
作者
(22445)
(18933)
(18711)
(17966)
(12061)
(9230)
(8571)
(7298)
(7059)
(6778)
(6413)
(6378)
(6245)
(6088)
(6080)
(5786)
(5753)
(5665)
(5560)
(5491)
(4963)
(4833)
(4662)
(4364)
(4342)
(4251)
(4231)
(4178)
(3986)
(3859)
学科
(22938)
经济(22878)
管理(22101)
(16317)
(14347)
企业(14347)
(10619)
环境(9275)
方法(8896)
(7244)
数学(6937)
(6838)
数学方法(6732)
(6300)
中国(6288)
(6184)
(5211)
(4868)
业经(4694)
理论(4692)
(4168)
规划(4160)
银行(4142)
(4116)
体制(4112)
贸易(4112)
(4089)
金融(4086)
地方(4049)
(4009)
机构
大学(103843)
学院(100840)
研究(38389)
(35115)
经济(34175)
管理(32661)
中国(29315)
理学(27562)
科学(27236)
理学院(27166)
管理学(26469)
管理学院(26299)
(22539)
(22280)
(21751)
研究所(19852)
(18181)
农业(18033)
中心(17241)
业大(17064)
(16953)
(14417)
(14269)
师范(14071)
北京(14050)
财经(13799)
(13493)
(13010)
(12352)
技术(12193)
基金
项目(65458)
科学(49426)
基金(46716)
研究(43503)
(43063)
国家(42700)
科学基金(34514)
社会(26452)
(25404)
社会科(24701)
社会科学(24694)
基金项目(24143)
自然(23667)
自然科(23031)
自然科学(23021)
自然科学基金(22562)
(22469)
资助(19796)
教育(19441)
编号(16457)
重点(15581)
成果(14819)
计划(14025)
(13990)
(13665)
科研(13441)
(12766)
科技(12357)
课题(12108)
创新(12103)
期刊
(44088)
经济(44088)
研究(28127)
中国(24439)
学报(23739)
(20050)
科学(19474)
大学(16699)
学学(15819)
(15171)
农业(13161)
管理(12676)
教育(11287)
(8440)
金融(8440)
财经(7561)
技术(7144)
(6870)
(6763)
(6531)
业大(6141)
业经(6042)
经济研究(6013)
问题(5620)
图书(5452)
农业大学(5175)
资源(5155)
科技(4872)
(4751)
统计(4205)
共检索到159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明  成永旭  李威  孙颖  刘小飞  奚业文  李嘉尧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环境中,克氏原螯虾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5尾/m~2。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邓梦颖  吴志强  肖英平  胡向萍  肖鸣鹤  涂彭文  
以体重(0.015±0.004)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摄食和饲料利用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特定生长率、平均日增重、存活率和蜕壳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日增重由(0.007±0.002)g下降为(0.002±0.001)g,蜕壳率由(100±0.000)%下降为(37.222±3.928)%,降幅明显;体长、体重变动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每组个体的平均摄食量和摄食率均与养殖密度成反比。此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总体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鸣鹤  肖英平  吴志强  胡向萍  
以体质量(0.015±0.004)g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0、100、300、600、900尾/m25种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终末体质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出减小趋势,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在5种养殖密度下变化规律不显著(P>0.05)。克氏原螯虾幼虾体内水分含量在5种养殖密度下差异较小(P>0.05);粗蛋白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升高呈增高趋势,由54.02%增高至60.75%(P<0.05);粗脂肪含量不断减少(P<0.05),由26.19%...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志远  涂桂萍  
改造低洼田 1 33hm2 养殖克氏原螯虾 ,合理种植水草 ,严把虾种放养关 ,加强水质管理 ,采取轮捕轮放技术 ,生产克氏原螯虾 5 10 4kg ,产值和利润均很显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京昊  成永旭  王海锋  黄锦  申浩然  陈焕根  李嘉尧  
为探究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能性,本实验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和普通饲料投喂2种方式短期养殖体质量为(9.70±0.32) g的克氏原螯虾30 d。比较养殖期间2实验组的水化学指标以及实验结束时2实验组幼虾的生长情况,肌肉及肝胰腺营养成分组成,胃、肠和肝胰腺组织的消化酶活性,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①在养殖期间,絮团组水体总氮(TN)、亚硝态氮(NO 2?-N)、硝态氮(NO 3?-N)的质量浓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②本实验条件下2实验组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③絮团的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6.8%,能够满足克氏原螯虾对于蛋白的需求。但絮团的粗脂肪含量较低,这也影响了絮团组幼虾肌肉组织的粗脂肪沉积量。④絮团组幼虾肝胰腺中α-淀粉酶(α-AL)、脂肪酶(LPS)、纤维素酶(CL)活性均显著高于饲料组幼虾,而饲料组幼虾在胃、肠组织中的α-AL活性较高,2实验组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差异。⑤絮团组幼虾的抗氧化能力与饲料组幼虾相比,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以及溶菌酶(LZM)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达到与饲料投喂相同甚至更好的养殖效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瑞杰  龚世园  马艳霞  何绪刚  张训蒲  
通过模仿野生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karkii)繁殖生态条件,利用水泥池设置不同洞穴和覆盖不同水草进行克氏原螯虾批量产卵试验。在人工洞穴研究试验中,使用石棉瓦洞穴的克氏原螯虾抱卵率最高,最终抱卵率可达到75%,其次是砖制洞穴65%,再次是管道洞穴62.5%,无洞穴组抱卵率最低为45%。在水草研究试验中,使用水葫芦水草的克氏原螯虾抱卵率最高75%,水花生为62.5%,不设水草最差为27.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士  臧维玲  侯文杰  张煜  杨明  戴习林  丁福江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宋长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正峰  薛晖  夏爱军  唐建清  刘丽平  刘伟杰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锐全  肖学铮  黄樟翰  卢迈新  谢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磊磊  宋学宏  孟祥雨  张铖  张卫业  赵杰  顾秋明  
以饲料系数、养殖产量、成虾规格、体长与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作为判据,水质状况作为参考,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为实验对象,在放养密度为60、105、150、195、240尾/m35个梯度下进行为期100 d的养殖试验,研究杂交青虾"太湖1号"苗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150尾/m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95尾/m3和240尾/m3组(P<0.05),而养殖产量及成虾规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但成虾规格较小。养殖期间各养殖水体的水质均能满足养殖虾的生长需求;高温季节除了高密度组的亚硝态氮盐指标稍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杰  徐维娜  张微微  李向飞  刘文斌  杨维维  王敏  
以酪蛋白、明胶、鱼粉、小麦面筋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配制了6组蛋白质水平为28.25%、能量为16.07 kJ/g的等氮等能的半纯合饲料,各组蛋氨酸实际含量分别为0.39%、0.53%、0.71%、0.86%、0.98%和1.13%。以初始体质量为(9.80±0.15)g的克氏原螯虾(Proambarus clakii)为试验对象,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虾。养殖试验于室外网箱(规格为60 cm×60 cm×60 cm)中进行,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由0.39%升高至1.13%时,克氏原鳌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当蛋氨酸水平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滨  魏开金  马宝珊  徐进  朱祥云  刘伟  
为几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模式的优劣提供数据参考,对池塘单养克氏原螯虾、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稻虾养殖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水体理化指标、幼虾生长、体成分、血淋巴生化等指标,试验周期60 d。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均呈现虾单养组>虾鱼组>虾蟹组>稻虾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长率随时间大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体重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虾单养组、虾鱼组及虾蟹组的体重增长率均在30 d达到最高,而稻虾组在40 d达到最高。四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全虾的粗蛋白含量虾蟹组显著高于另外三个组,粗脂肪含量虾单养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水分含量稻虾组显著高于虾单养组、虾蟹组,灰分稻虾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血淋巴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虾蟹组和虾鱼组在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糖高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甘油三酯和转氨酶低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研究表明,从生长角度看虾单养组生长最快,从虾体成分看稻虾组最接近野生群体,从血清生化指标看虾蟹组最健康。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9±0.0005) g克氏原螯虾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 0.05),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P> 0.05)。(3)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4)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 9±0.000 5) 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3个实验组仔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无显著差异,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