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7)
- 2023(14208)
- 2022(11137)
- 2021(9973)
- 2020(8367)
- 2019(18317)
- 2018(18015)
- 2017(34541)
- 2016(18443)
- 2015(20072)
- 2014(19637)
- 2013(19214)
- 2012(16979)
- 2011(14510)
- 2010(15120)
- 2009(14795)
- 2008(13686)
- 2007(12328)
- 2006(10868)
- 2005(10178)
- 学科
- 业(84816)
- 济(78412)
- 经济(78319)
- 企(77613)
- 企业(77613)
- 管理(67057)
- 方法(33298)
- 业经(30527)
- 财(28244)
- 中国(26999)
- 农(26952)
- 融(26854)
- 金融(26854)
- 数学(24710)
- 数学方法(24602)
- 银(24305)
- 银行(24270)
- 行(23481)
- 务(21936)
- 财务(21908)
- 财务管理(21837)
- 企业财务(20802)
- 农业(20344)
- 制(19662)
- 技术(17791)
- 地方(15164)
- 策(14706)
- 体(14670)
- 贸(14373)
- 理论(14367)
- 机构
- 学院(259101)
- 大学(251098)
- 济(112373)
- 经济(110459)
- 管理(104450)
- 理学(90100)
- 理学院(89328)
- 管理学(88225)
- 管理学院(87794)
- 研究(79175)
- 中国(70570)
- 财(54685)
- 京(51937)
- 农(48759)
- 科学(46360)
- 财经(43915)
- 经(40021)
- 江(39615)
- 所(39490)
- 业大(39128)
- 中心(38751)
- 农业(38439)
- 研究所(35253)
- 经济学(34617)
- 财经大学(32587)
- 经济学院(31607)
- 州(31508)
- 商学(31488)
- 北京(31220)
- 商学院(31212)
- 基金
- 项目(170837)
- 科学(136273)
- 基金(126848)
- 研究(122805)
- 家(110806)
- 国家(109749)
- 科学基金(96152)
- 社会(82288)
- 社会科(78343)
- 社会科学(78320)
- 省(68273)
- 基金项目(67687)
- 自然(62134)
- 自然科(60772)
- 自然科学(60755)
- 自然科学基金(59783)
- 划(55262)
- 教育(54371)
- 资助(50202)
- 编号(47736)
- 业(40212)
- 创(39599)
- 重点(38276)
- 发(37157)
- 部(37023)
- 成果(36288)
- 创新(36183)
- 国家社会(34811)
- 制(33053)
- 科研(33044)
- 期刊
- 济(123302)
- 经济(123302)
- 研究(73565)
- 中国(51890)
- 财(46947)
- 农(46028)
- 管理(42474)
- 学报(38715)
- 融(38368)
- 金融(38368)
- 科学(36205)
- 农业(30525)
- 大学(29859)
- 学学(29104)
- 业经(22887)
- 财经(22219)
- 技术(21565)
- 经济研究(20514)
- 经(19129)
- 业(18658)
- 问题(16184)
- 教育(15890)
- 财会(15311)
- 技术经济(14515)
- 商业(13335)
- 现代(13099)
- 会计(12804)
- 贸(12400)
- 世界(12348)
- 版(12287)
共检索到389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杜勇 何硕颖 陈建英
当前"脱实向虚"经济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微观主体层面表现为许多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文章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基于2007~2017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的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审计定价越高,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在由高审计质量事务所审计时及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无明显差异。而且金融资产种类越复杂,审计定价越高。通过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正向影响公司的代理成本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复杂性,提高了审计费用。文章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为审计定价决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审计定价 代理成本 审计风险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洪锋 刘嫦
企业金融化作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对金融市场稳定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关于企业金融化是否会影响审计师风险决策的研究尚付阙如。基于2009—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审计收费也越高,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说明审计师能够充分识别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较差企业更显著,而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在上述企业并无明显差异,表明企业金融化增加了公司的业务复杂度和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审计师在审计收费方面不会因为客户的产权性质和公司治理水平而区别对待。研究结果既拓展了审计师风险决策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也为当下从审计视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些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席龙胜 万园园
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并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正相关,内部控制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负向的调节作用;企业金融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审计业务复杂度进而影响审计定价;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正向影响在企业规模越大、受融资约束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的企业更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玮鹏 徐凤菊
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审计定价越高,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审计背景会显著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加剧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审计师投入成本及审计风险,最终导致审计费用增加。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惠丽丽 谢获宝 胡华夏
结合我国实体企业"产融结合"和"脱实向虚"共存的现状,验证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导致审计定价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配置使得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行业内特定知识和审计经验的积累促使行业专长较强的注册会计师更加倾向于借助提高审计定价来获取投入补偿。同时,在一般状态下,金融资产配置形成的风险机制对审计定价缺乏调整能力。具体表现为,当被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较低时,注册会计师倾向于通过提升审计定价实现风险补偿;伴随被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增加,审计定价中的风险补偿部分逐渐消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产收益较强的波动性和较差的持续性特征导致企业整体业绩波动形成的风险并未在审计定价中完全体现,审计师对不同重要性程度的客户投资金融资产形成的风险存在认知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温毓敏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催生出新兴数字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影响着实体企业的投资行为?本文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决策。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具有促进作用,但该效应主要源于企业配置了更多的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对流动性金融资产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受企业内部因素、行业竞争因素及传统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蕾 田祥宇 柳晓倩
基于我国防范化解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选取2011—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碳排放信息披露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信息披露提升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碳排放信息披露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代理成本加剧了企业金融化。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以及企业所处地区法治化水平越高,碳排放信息披露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主要提高了长期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表现为“投机获利”动机。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信息披露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在非高碳排放行业、自愿形式披露以及管理层短视行为较严重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当完善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薪酬激励机制,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相关的法治化建设,引导企业管理层坚定绿色发展信念,立足长远,聚焦主业经营。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建华 摆上毅
在金融业同实体企业利差较大、实体企业竞争加剧、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外贸下滑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加大了金融资产投资力度,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经济后果日益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文章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资产定价效应,发现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会导致公司股票在当前被显著高估,并在下期产生显著为负值的超额收益率。文章丰富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经济后果的研究,对提高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实体企业 脱实向虚 信息透明度 资产定价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小玉 刘鑫 任鹏
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提高代理成本,且主要是通过挤占实业投资和加剧企业风险的内在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内部治理要素中,股权集中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代理成本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U型调节作用,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层持股未能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提高形成有效的治理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背后的代理问题及治理机制,为指导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立光 张婷婷 贺康
融资活动对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融资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环境的好坏。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分析师预测的角度出发,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企业信息环境。结果表明,金融化恶化了实体企业的信息环境,即金融化增加了分析师预测误差和分析师预测分歧度,减少了分析师跟踪人数。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更强的分析师能力可以缓解金融化对分析师预测的不利影响,而较大的经营压力则会加剧金融化的负面影响。传导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化主要通过增加盈余波动性、降低盈余持续性和降低会计稳健性对分析师预测产生负面影响。最后,金融化带来的信息环境恶化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对实体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微观的企业信息环境角度出发揭示了企业金融化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金融化 信息环境 分析师预测 融资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