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5)
2023(13004)
2022(10188)
2021(9129)
2020(7731)
2019(16949)
2018(16749)
2017(32811)
2016(17484)
2015(19557)
2014(19410)
2013(18781)
2012(16661)
2011(14624)
2010(15209)
2009(15089)
2008(14420)
2007(13352)
2006(12047)
2005(11595)
作者
(47440)
(39552)
(39272)
(37469)
(25347)
(18564)
(17872)
(15135)
(14978)
(14219)
(13714)
(13185)
(12919)
(12701)
(12400)
(12090)
(11706)
(11580)
(11260)
(11201)
(9947)
(9679)
(9579)
(9076)
(8963)
(8938)
(8914)
(8820)
(7796)
(7794)
学科
(85104)
(78841)
企业(78841)
(75452)
经济(75325)
管理(71110)
业经(30859)
(30175)
方法(28110)
(27419)
金融(27417)
(26687)
中国(26428)
(25693)
银行(25682)
(24827)
(24499)
(22706)
财务(22668)
财务管理(22641)
企业财务(21533)
数学(19954)
数学方法(19843)
农业(19625)
(17975)
技术(17073)
(15595)
体制(15568)
理论(15164)
(14950)
机构
学院(249896)
大学(242668)
(110236)
经济(108137)
管理(100502)
理学(84973)
理学院(84274)
管理学(83332)
管理学院(82880)
研究(76301)
中国(69372)
(57763)
(49757)
财经(44494)
科学(40472)
(40222)
(40170)
(39224)
中心(37395)
(36735)
经济学(34186)
财经大学(32728)
研究所(32172)
业大(31990)
(31828)
北京(30917)
经济学院(30858)
农业(30071)
商学(29795)
商学院(29522)
基金
项目(154345)
科学(124459)
研究(118828)
基金(114000)
(95884)
国家(94934)
科学基金(84673)
社会(79297)
社会科(75313)
社会科学(75297)
(61677)
基金项目(60136)
教育(53247)
自然(51489)
自然科(50346)
自然科学(50336)
自然科学基金(49532)
(48948)
编号(47978)
资助(45085)
成果(38781)
(36524)
(36063)
(35623)
(34469)
重点(34131)
(33683)
国家社会(33208)
创新(32828)
课题(32700)
期刊
(131846)
经济(131846)
研究(77940)
中国(52486)
(50338)
管理(44292)
(41423)
金融(41423)
(39420)
科学(30748)
学报(29742)
农业(25679)
大学(24883)
业经(23865)
学学(23861)
财经(23491)
技术(23011)
教育(20906)
(20191)
经济研究(20055)
问题(17029)
(15225)
财会(14755)
技术经济(14094)
现代(13607)
世界(12662)
(12646)
会计(12619)
商业(12360)
国际(11701)
共检索到394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志宏  胡公瑾  
选取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对会计准则执行与企业金融化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会计准则执行对企业金融化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不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会计准则执行主要通过作用于外部监督、内部控制质量来影响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表明,会计准则执行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投机型金融资产和保值型金融资产相比于投资型金融资产,会计准则执行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且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逐利”,而非为了“预防”。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会计准则执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内在逻辑,为监管部门等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聂飞  李剑  毛海涛  
制造业企业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服务化转型成败,关乎其在金融部门与主业部门之间的资本配置。本文从经营利润视角阐释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对金融化的影响,并采用2007—2014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显著抑制了金融化;服务化主要通过利润率上升来推动生产性资本由金融部门向主业部门回流,进而降低制造业企业金融资产持有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主要降低了知识密集型行业和国有企业对高风险的长期金融资产持有份额。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致力于制造业服务化来提升企业经营利润,并辅之以必要的金融监管来规范制造业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资金"蓄水池"的安全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善平  梁欣晔  曹鹏  
以ESG兴起引发企业价值理念变革对抗股东至上主义催生的金融化现象为研究背景,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ESG表现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及经验证据。实证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通过引导创新投资、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强化外部监督等来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者自利行为削弱了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较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发挥抑制作用。鉴于此,应积极发挥ESG软监管作用,倡导变革企业价值创造观念,引导企业“脱虚返实”,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钟高  辛明璇  
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决策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司治理机制要回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会降低企业金融化总体水平,融资约束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东监督和商业信用融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金融资产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检验则发现,分析师跟踪与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在“脱虚向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有效防范金融化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张记元  
我国上市企业金融化发展当前备受关注,如何抑制企业金融化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抑制和促进双重视角研究连锁股东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连锁股东可以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程度。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与代理问题抑制企业金融化。扩展性检验表明,企业连锁股东具有金融背景、股权性质为国有企业以及委派董事时更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水平。此外,连锁股东对短期金融资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连锁股东在挤出金融资产投资的同时引致企业现金持有量与创新性资产的增加。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连锁股东与企业金融化的理论研究,亦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引导资金下沉实业、预防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窦炜  张书敏  
将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以2012—2019年国有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去杠杆政策会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显著作用于非科创型行业的企业,同时减弱了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2)引入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两大重要融资渠道的调节机制,可以证实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在去杠杆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程度影响中的弱化作用;(3)长期负债强化了去杠杆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同时有助于去杠杆政策弱化企业金融化对创新的"挤出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若琳  任金政  王遂昆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担忧,为探究如何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正轨,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够引领企业“去虚归实”;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削弱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最终能够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引导金融回归实体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安磊  鄢伟波  沈悦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重新审视现有文献关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的研究结论,并多角度论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发现: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明显促进了非国有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且这种影响在规模较小、业绩压力较大以及实业收益率偏低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主要是“市场套利”而不是“预防性储蓄”。进一步从宏观经济环境、产品市场竞争以及公司内部治理三个维度考察企业金融化治理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有助于抑制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而产品市场竞争反而会促使企业通过金融投资来缓解实业业绩压力。本文有助于重新理解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也为如何治理企业经营“脱实向虚”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泰云  邢斐  李根丽  
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会阻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探究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可能路径尤为必要。本文以2008—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交叉持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交叉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其中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和增加创新投入是两条潜在的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企业,机构交叉持股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不仅以企业金融化为切入点证实了交叉机构投资者具有积极的外部治理效应,而且为规范管理者行为和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蕊芬  王晓亮  石宇  吴金柯  
聚焦于企业投资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实体企业金融化适度性问题,以2010—2020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董事会微观视角,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实体企业金融化适度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越高,代理成本越高,金融化适度性越弱,并且在过度金融化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显著;董事会正式层级会削弱非正式层级对企业金融化适度性的负面影响,在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低以及董事会规模小的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更能够削弱企业金融化适度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