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6)
2023(10524)
2022(7904)
2021(7049)
2020(5949)
2019(12936)
2018(12793)
2017(25279)
2016(13231)
2015(14720)
2014(14619)
2013(14254)
2012(12415)
2011(10643)
2010(11065)
2009(11100)
2008(10473)
2007(9706)
2006(8630)
2005(8316)
作者
(35592)
(29380)
(29373)
(27706)
(18952)
(13848)
(13408)
(11387)
(11198)
(10635)
(10033)
(9833)
(9650)
(9227)
(9113)
(9007)
(8786)
(8642)
(8308)
(8305)
(7309)
(7292)
(7144)
(6724)
(6719)
(6632)
(6583)
(6552)
(5869)
(5693)
学科
(75985)
(71713)
企业(71713)
(61632)
经济(61559)
管理(56427)
业经(28197)
(25537)
金融(25537)
(24267)
方法(23643)
(22944)
银行(22939)
中国(22877)
(22294)
(22237)
(20261)
财务(20236)
财务管理(20222)
企业财务(18997)
农业(17202)
(16693)
数学(16052)
数学方法(15996)
技术(15420)
(13540)
(13142)
理论(13042)
地方(12552)
(12119)
机构
学院(189304)
大学(180251)
(85770)
经济(84296)
管理(78454)
理学(66400)
理学院(65911)
管理学(65255)
管理学院(64923)
研究(55012)
中国(52868)
(42446)
(36611)
财经(33329)
(30141)
(29951)
(29502)
科学(28806)
中心(27753)
经济学(26435)
(26269)
财经大学(24435)
(24249)
商学(24123)
经济学院(24006)
商学院(23915)
业大(23781)
研究所(23132)
农业(22797)
北京(22696)
基金
项目(116477)
科学(94387)
研究(90061)
基金(85948)
(71788)
国家(71034)
科学基金(64273)
社会(60498)
社会科(57592)
社会科学(57580)
(47547)
基金项目(45411)
教育(39582)
自然(38990)
自然科(38179)
自然科学(38173)
自然科学基金(37586)
(36836)
编号(36408)
资助(33788)
(31077)
(28521)
成果(28209)
(26437)
创新(25632)
重点(25607)
(25393)
国家社会(25291)
(25007)
课题(24329)
期刊
(101063)
经济(101063)
研究(56798)
(38107)
中国(36643)
管理(35235)
(34076)
金融(34076)
(29675)
科学(22046)
学报(20149)
农业(19634)
业经(19190)
技术(18673)
财经(17434)
大学(16963)
学学(16439)
经济研究(15748)
(15085)
教育(13179)
问题(12901)
(12714)
财会(12439)
技术经济(12106)
现代(10966)
商业(10321)
世界(10143)
会计(10017)
(9571)
经济管理(9179)
共检索到295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建强  张婧  
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成本粘性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弱、套利动机强、国有企业以及盈利能力弱的样本中显著,说明企业倾向套利动机与倾向保值动机的金融化行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并且企业的套利动机越强,其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该结论从成本粘性的角度验证了套利型金融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进一步检验作用机制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降低调整成本、抑制管理层乐观预期、缓解代理问题来降低成本粘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组检验表明,该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不存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检验表明,该倡议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但并不是通过加剧金融化来降低成本粘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小玉  刘鑫  任鹏  
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提高代理成本,且主要是通过挤占实业投资和加剧企业风险的内在机制实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内部治理要素中,股权集中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代理成本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U型调节作用,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增加,管理层持股未能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代理成本提高形成有效的治理效应。研究有助于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背后的代理问题及治理机制,为指导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一丁  易紫薇  
本文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决策层角度出发,探究股权集中度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代理成本是否具有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能够显著抑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具有"大股东治理效应",且代理成本越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越强;机制检验发现,股权集中度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进行主业投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金融化产生抑制作用。本文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有助于从企业内部因素着手解决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卫国  眭鑫  于连超  
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即位于高社会信任地区的企业,偏好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社会信任可显著促进房地产投资,但对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以及股权制衡度较低的企业中,其传导路径为"社会信任—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金融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王爱萍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之辩归根结底在于探索金融和经济均衡协调的发展路径。本文围绕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与其生产效率的关系展开研究,客观地探讨了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以及潜在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适度金融化能够助推企业生产效率改进,而过度金融化阻碍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最优投资比重为13.1%,只有将企业金融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规范金融投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军  于晓宇  郑吉锋  周亚虹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微观表现形式,其经济效应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本文采用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从成本加成分布的视角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成本加成水平及其分布状态,金融资产投资份额的上升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加成,而且扩大了成本加成分布离散度,进而加剧行业资源错配。从机制看,金融化主要通过弱化产品市场竞争和延缓低成本加成企业退出市场两种渠道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为评估企业“脱实向虚”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证据,对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秋阳  张敏敏  
在现代企业制度及治理体系下,满足股权和债权投资者的资本报酬率要求成为企业首要任务,故而企业始终面临资本成本压力。金融领域的高利润不仅是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逐利诱因,还通过推高资本成本而成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压力因素。高资本成本会减少满足实体企业成本要求的实业投资机会,促使其通过金融投资获益以减缓资本成本压力。基于2007—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而且权益资本表现出比债务资本更高的逐利性,给企业施加更强的成本压力,进而加剧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所有权性质、盈利能力和资产专用性的企业在资本成本压力对其金融化的影响中存在异质性;行业垄断、套利空间等市场因素也由于关系到作用机制的发挥而在双方关系中表现出一定的调节效应。上述结论为通过“金融让利”及“节制资本”以促进实体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曹志鹏   陈佳宁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抑制成本粘性;融资约束负向调节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成本粘性的关系;数字化转型对成本粘性抑制作用在内控质量较低、西部地区及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建议深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此缓解成本粘性,完善成本管理决策,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笃池  贺玉平  王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以2008-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三阶段组合效率法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测度了经营性业务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构建了滞后一到三期的回归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企业金融化在总量和增量上对实体企业经营性业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量上,企业金融化对经营性业务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国企与非国企中都存在。具体而言,金融化程度造成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且对国企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强度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艳萍  陈浩琦  
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究企业金融化—投资效率—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分析融资约束水平在金融化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投资效率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当融资约束较高时,金融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当融资约束较低时,金融化程度负向影响企业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凡  
本文以2007—2018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的沪深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民营企业初始产权获取方式并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以及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系统考察了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金融化决策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自我创业型民营企业,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从事金融化行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大以及金融投资收益占比更高。截面分析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金融化决策的正向影响在主业业绩较差、经营风险较大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所导致的金融化行为以房地产投资为主,并导致了过度金融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精神以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