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6)
2023(17199)
2022(14209)
2021(13052)
2020(11291)
2019(25304)
2018(25004)
2017(48233)
2016(25949)
2015(28776)
2014(28065)
2013(27510)
2012(24842)
2011(21877)
2010(21816)
2009(19959)
2008(19640)
2007(17186)
2006(14814)
2005(12995)
作者
(74940)
(62397)
(62246)
(58798)
(39749)
(29981)
(28144)
(24456)
(23696)
(22018)
(21177)
(21079)
(19763)
(19693)
(19383)
(19223)
(18660)
(18512)
(17983)
(17948)
(15517)
(15461)
(15055)
(14405)
(14029)
(13897)
(13887)
(13655)
(12407)
(12329)
学科
(109604)
经济(109484)
(99797)
(89314)
企业(89314)
管理(87657)
方法(54401)
数学(45440)
数学方法(44754)
(33546)
(33065)
业经(33029)
中国(25330)
(24899)
财务(24845)
财务管理(24809)
农业(23596)
企业财务(23562)
技术(20875)
(20638)
理论(19754)
(19202)
贸易(19193)
(18713)
(18497)
(17817)
(17815)
(17002)
地方(16824)
(15830)
机构
学院(368228)
大学(362869)
(152317)
经济(149629)
管理(149231)
理学(130225)
理学院(128932)
管理学(126558)
管理学院(125912)
研究(115114)
中国(89967)
(74979)
科学(72623)
(68888)
(68669)
业大(59266)
(57666)
财经(55776)
农业(54851)
(54121)
中心(53846)
研究所(52694)
(50994)
经济学(46561)
北京(45715)
经济学院(42319)
(42242)
(42047)
(41758)
财经大学(41617)
基金
项目(255712)
科学(203382)
基金(189460)
研究(179247)
(167520)
国家(166123)
科学基金(144448)
社会(116441)
社会科(110654)
社会科学(110626)
(100644)
基金项目(100001)
自然(97015)
自然科(94918)
自然科学(94891)
自然科学基金(93256)
(84383)
教育(83142)
资助(77879)
编号(69847)
重点(57552)
(56160)
(55993)
(53967)
成果(53088)
创新(51783)
(51061)
科研(50164)
国家社会(49060)
教育部(48179)
期刊
(159176)
经济(159176)
研究(97552)
中国(65144)
(62013)
学报(59930)
管理(58800)
(56313)
科学(56151)
大学(45900)
学学(44181)
农业(42675)
技术(34754)
(31270)
金融(31270)
教育(30687)
业经(28485)
财经(27745)
经济研究(26197)
(25643)
(23967)
问题(20688)
技术经济(20533)
统计(18966)
(18106)
(18014)
商业(17574)
科技(17413)
现代(17085)
财会(17077)
共检索到522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华  陈壮杰  张豪  
通过构建一个考察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企业规模和行业要素密集类型两个维度对制造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资本错配造成制造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损失,且存在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规模越小的企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损失越大,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损失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更大。资本错配对要素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华  陈壮杰  张豪  
通过构建一个考察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企业规模和行业要素密集类型两个维度对制造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资本错配造成制造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损失,且存在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规模越小的企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损失越大,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损失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更大。资本错配对要素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蔚青  蔡坚  
利率市场化、预算约束和金融体制是影响我国资本配置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凯恩斯理论对基于企业规模的资本错配对边际生产率及基于经济周期的资本错配对边际生产率的机理分析进行论述,运用2000—2013年第二产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资本错配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错配与边际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经济紧缩时,借贷成本高于行业平均值的企业数量明显多于经济扩张时期,反之,经济扩张时期企业资本边际生产率低于经济紧缩时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其中大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明显低于中小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欣欣  于善甫  
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与资本、劳动以及生产效率直接相关。现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资本增长率不断下跌,原有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结构优化与经济转型的阶段难以为继,要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与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在要素收入分配失衡的背景下,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通过分析要素收入分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来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探究其对我国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得出结论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艳萍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李淑云  杨俊  
要素错配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特征,企业在要素错配下的行为选择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要素错配纳入企业存续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发现企业存续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得出要素错配平均意义上延长了企业达到其TFP峰值时间约0.75年的结论;进而考察了要素错配对企业存续的影响,发现要素错配总体而言延长了企业的存续时间,且相比高效率企业,要素错配更倾向于延长低效率企业的存续时间,这是其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回归验证了这一假设。本文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邢天才  庞士高  
本文从企业规模和经济周期的视角出发,利用1992-2013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错配和资本边际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规模和经济周期对企业资本错配程度进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相比于大型企业,小企业面临着更高的资金使用成本,但却拥有更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同时,企业整体上在经济下行时比经济上行时面临更严重的资本错配,大企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其资本错配程度的变化在经济下行时反而更敏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申烁  李雪松  党琳  
本文探寻了我国省级层面融资成本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对提升企业TFP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成本与企业TF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TFP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处理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融资成本主要通过影响资源错配作用于企业TFP。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融资成本对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非高新企业以及非僵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该类型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脱虚向实”提供了参考。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曹婧  
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融资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的金融属性成为评估“以地谋发展”经济贡献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土地融资数据,基于土地和金融资源双重错配的视角,考察土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引致的土地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土地价格扭曲严重和非标债务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土地金融化一方面通过强化土地引资竞争,造成低生产率企业以低成本购置大量工业用地;另一方面使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信贷优势的国有企业和以低成本占用土地的低生产率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不仅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出让影响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的研究,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彭飞  毛德凤  
运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采取Hsieh等的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集体企业的资源错配较为严重,港澳台、外商企业则较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东部,中部高于西部;重工业企业资源错配高于轻工业。从企业TFP发展潜力来看,如果有效消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错配,全部工业企业的总量TFP可提高51%以上,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总量TFP有望分别提高45%和18%以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颖  赵澜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投资者通过线上调研补位实地调研,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比是否具有独特价值?文章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考察了投资者线上调研的经济后果,并研究了其独特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线上调研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信息成本与效率效应"以及"无形信息效应"是线上调研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中介机制;(3)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辅相成,能够发挥"信息互补效应"。拓展性研究表明:(1)当互联网技术水平较高,或者投资者调研时的天气条件比较恶劣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2)当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比或研发密集度较高、信息透明度较低、融资约束较严重或代理成本较高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3)当线上调研的具体方式为线上会议而不是网络平台互动时,线上调研能够发挥更大作用;(4)线上调研作用的发挥不受社会关系的影响。文章的研究揭示了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于指导后疫情时代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道平  刘琳琳  
本文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类企业进行经验检验。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效改善传统金融中存在的"金融歧视"与"金融错配"问题。机制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数字金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灿灿  
文章基于不同价值链视角构建省级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并据此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的赋能效应。不同价值链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业务链和服务链数字经济的影响显著为正,而管理链数字经济的作用不显著。数字经济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在各分位点处的效应不同,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能产生更高的边际贡献。基于影响机理的研究发现,业务链数字经济能促进企业业务多元化,服务链数字经济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行业更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邹媛媛   高子桓  
文章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以及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两种渠道来增强产业链关联的创新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而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在劳动密集型和竞争性行业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丹   孙光林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