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9)
- 2023(12318)
- 2022(10195)
- 2021(9424)
- 2020(8115)
- 2019(18655)
- 2018(18242)
- 2017(35710)
- 2016(18496)
- 2015(20227)
- 2014(19534)
- 2013(19160)
- 2012(17030)
- 2011(14797)
- 2010(14516)
- 2009(13475)
- 2008(12986)
- 2007(11249)
- 2006(9512)
- 2005(8510)
- 学科
- 业(85836)
- 济(83669)
- 经济(83576)
- 企(79508)
- 企业(79508)
- 管理(72607)
- 方法(39751)
- 数学(31314)
- 数学方法(30928)
- 业经(28592)
- 财(27870)
- 农(26269)
- 务(21830)
- 财务(21790)
- 财务管理(21768)
- 企业财务(20622)
- 农业(19038)
- 技术(17899)
- 中国(17334)
- 划(16699)
- 和(15227)
- 环境(15063)
- 理论(14885)
- 策(14825)
- 制(14818)
- 贸(13666)
- 贸易(13657)
- 易(13319)
- 地方(12915)
- 企业经济(12673)
- 机构
- 学院(255310)
- 大学(249174)
- 济(111743)
- 管理(111715)
- 经济(109993)
- 理学(97325)
- 理学院(96542)
- 管理学(95230)
- 管理学院(94756)
- 研究(71777)
- 中国(58624)
- 财(51668)
- 京(49841)
- 财经(41798)
- 科学(40197)
- 经(38170)
- 农(37702)
- 江(37494)
- 中心(35007)
- 业大(34778)
- 经济学(33658)
- 所(32686)
- 商学(31526)
- 商学院(31270)
- 财经大学(31003)
- 经济学院(30609)
- 经济管理(30436)
- 北京(30027)
- 研究所(29292)
- 农业(29279)
- 基金
- 项目(175118)
- 科学(142500)
- 基金(131757)
- 研究(130741)
- 家(112155)
- 国家(111157)
- 科学基金(100276)
- 社会(87620)
- 社会科(83347)
- 社会科学(83325)
- 基金项目(70388)
- 省(68746)
- 自然(64416)
- 自然科(63036)
- 自然科学(63023)
- 自然科学基金(61948)
- 教育(59569)
- 划(55886)
- 资助(52388)
- 编号(51772)
- 创(40081)
- 部(39517)
- 成果(38595)
- 重点(38320)
- 业(37904)
- 发(37410)
- 国家社会(36932)
- 创新(36602)
- 制(35354)
- 人文(35293)
- 期刊
- 济(120591)
- 经济(120591)
- 研究(69083)
- 管理(46056)
- 财(44776)
- 中国(43840)
- 农(34573)
- 科学(32172)
- 学报(29973)
- 技术(26208)
- 大学(25336)
- 学学(24225)
- 农业(24013)
- 业经(22399)
- 财经(20984)
- 融(20583)
- 金融(20583)
- 教育(19389)
- 经济研究(18604)
- 经(18112)
- 问题(15774)
- 技术经济(15503)
- 业(15341)
- 财会(14552)
- 现代(12886)
- 商业(12676)
- 会计(12035)
- 贸(11902)
- 统计(11813)
- 策(11713)
共检索到365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一强 张云
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似乎与求利动机相违背。对一这谜团,经济学界已有的解释大多是基于"利己"的经济人范式。回顾历史上的"斯密之谜",我们发现,利己与利他存在自洽性。回归斯密对人性的多元化解释,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吸收利他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解释系统,才能破解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之谜。从政策取向看,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需要综合采用三种规制方式,即环境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和自我规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玉珠
德国二战后的经济腾飞充分证明了职业教育的贡献力,其模式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双元制"。然而,我国引入"双元制"已有多年,却一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多学者将其归因于我国企业急需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高精尖创新人才,企业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企业机制不健全等。那么究竟我国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如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航 刘航 王珊珊
从环境责任的视角来考察在华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了外资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污染规制的评价指标,并通过计量分析其与外资企业投资规模等一系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可以发现:同内资企业相比,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承担状况并不差,而且其清洁程度和治理能力要高于内资企业。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外资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未降低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区域来看,西部外资企业投资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光晖 冯蛟 雷婷 王楠
数字化为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其微观层面的内在驱动机理尚未厘清。本文基于企业内外部双重机制检验的视角,以2013—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环境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环境责任表现,特别是对增强环境意识、改善末端污染治理,以及部分前端预防措施方面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环境责任表现的正向关系有着负向调节作用,即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积极作用更加显著。第三,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信息透明度和缓解融资约束的内部途径以及增加媒体关注的外部途径,促进了企业的环境责任承担。第四,在国有企业、重点排污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数字化助力绿色发展内在机理的理解,也为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拓展了数字化与企业环境责任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视野。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万莹仙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自觉履行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企业 环境责任 必要性 可行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奕
规避环境责任是企业追求营利最大化的本性使然,而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为促进企业切实承担环境责任,要将承担环境责任内化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立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政府监管机制。
关键词:
企业 环境责任 社会责任 机制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骏 刘洪伟 李静雯
卖空压力的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为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资本市场途径。文章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卖空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卖空压力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尤其是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和远端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而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没有影响,验证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差异性与一致性观点。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卖空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或代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证明卖空压力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文章揭示了卖空机制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卖空机制经济后果和战略管理领域的文献,对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公司战略管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姜英兵 崔广慧
以2010~2017年中国A股工业企业为样本,基于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关系的两种主流观点以及实物期权理论,本文考察了环境责任承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责任承担可提升企业价值。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责任承担的价值提升效应可通过提高企业预期现金流与降低债务资本成本两种方式实现,但未发现通过改善股票投资者的风险预期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影响的证据。截面异质性分析发现,环境责任承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重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本文拓展与丰富了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与社会责任承担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政府监管部门如何进一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与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严鸿雁
企业在营利目标驱动下,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是难以避免的。在外部环境立法存在不足、外部环境监管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内部治理制度建设。通过企业法和企业章程要求并授权企业经营者承担环境治理职责,可以使经营者从环境责任出发决策企业行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向污染严重或者承担过环境法律责任的企业派驻环境公共监事,可以有效加强此类企业内部的环境监督制度。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义务,有利于企业自我约束,并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环境责任 企业治理 制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严鸿雁
企业在营利目标驱动下,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是难以避免的。在外部环境立法存在不足、外部环境监管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内部治理制度建设。通过企业法和企业章程要求并授权企业经营者承担环境治理职责,可以使经营者从环境责任出发决策企业行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向污染严重或者承担过环境法律责任的企业派驻环境公共监事,可以有效加强此类企业内部的环境监督制度。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义务,有利于企业自我约束,并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环境责任 企业治理 制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安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愈发凸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传统工业企业实现绿色创新转型升级,而环境税征收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分别作为一种基于外部市场激励型和内部自主激励型的重要工具,两者能否有效发挥激励协同效应?本文以2010—2018年我国沪深A股工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环境税征收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税征收与社会责任承担发挥着显著正向激励协同效应,环境税征收强度越大则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正相关关系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提升而得到增强。(2)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越高并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但该负相关关系将随着环境税征收强度增加而受到抑制。(3)进一步研究发现以上效应主要存在于大规模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和东部地区。(4)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环境税征收及其与社会责任承担的正向交互效应显著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上述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和环境税征收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期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协同机制,以助推我国传统工业企业顺利实现绿色创新转型升级等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麟 王夏阳 陈宏辉 陈良升
在招聘新员工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宣传其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但是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真的能够提升企业对求职者吸引力的问题,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本文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求职者产生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本研究通过三个模拟招聘的实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显著地正向影响组织吸引力,求职者预期的自豪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中介作用,而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企业规模的调节。此外,企业规模会影响求职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动机的评价。本研究拓展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关系的理论研究,为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和人力资源招聘实践提供了指导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麟 王夏阳 陈宏辉 陈良升
在招聘新员工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宣传其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但是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真的能够提升企业对求职者吸引力的问题,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本文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求职者产生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本研究通过三个模拟招聘的实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显著地正向影响组织吸引力,求职者预期的自豪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中介作用,而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企业规模的调节。此外,企业规模会影响求职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动机的评价。本研究拓展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宝莉 揭筱纹 窦玉凯
环境污染事故频频爆发,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生态责任。本文从“压缩型”工业化给我国带来的“复合型”环境问题说起,探讨了企业生态责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认为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步。同时,运用企业生态责任战略地图模板,分析指出企业承担生态责任从长期看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并探讨了应如何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
关键词:
企业 生态责任 构建 和谐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