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95)
2023(19751)
2022(16420)
2021(15191)
2020(12843)
2019(29510)
2018(29101)
2017(55394)
2016(29712)
2015(33758)
2014(33609)
2013(33559)
2012(31157)
2011(28189)
2010(28332)
2009(26326)
2008(26590)
2007(23842)
2006(20914)
2005(19184)
作者
(86228)
(72070)
(71946)
(68147)
(46219)
(34655)
(32670)
(27962)
(27326)
(25788)
(24594)
(24224)
(23118)
(22877)
(22462)
(22307)
(21453)
(21364)
(20961)
(20715)
(17904)
(17774)
(17693)
(16543)
(16263)
(16188)
(16179)
(15909)
(14450)
(14394)
学科
(139719)
经济(139585)
(109677)
管理(100044)
(96768)
企业(96768)
方法(62034)
数学(51951)
数学方法(51439)
(40903)
(38393)
中国(37705)
业经(36752)
(28935)
财务(28875)
财务管理(28821)
地方(28372)
企业财务(27454)
(26599)
农业(26576)
(26397)
贸易(26379)
(25642)
技术(24859)
(22275)
(22085)
理论(21212)
(20847)
银行(20809)
(20496)
机构
学院(437473)
大学(433637)
(190476)
经济(186946)
管理(174014)
理学(149104)
理学院(147589)
研究(145679)
管理学(145463)
管理学院(144633)
中国(115424)
(91581)
(88367)
科学(85127)
(73267)
(70662)
财经(70191)
中心(67284)
(66151)
研究所(65739)
(63848)
业大(60759)
经济学(58394)
北京(58117)
农业(55305)
(53673)
师范(53139)
经济学院(52779)
(52358)
(52220)
基金
项目(283506)
科学(225862)
基金(208460)
研究(208069)
(180369)
国家(178835)
科学基金(155556)
社会(135338)
社会科(128608)
社会科学(128578)
(110232)
基金项目(109455)
自然(99537)
自然科(97315)
自然科学(97289)
教育(95739)
自然科学基金(95638)
(92165)
资助(86313)
编号(83114)
成果(66398)
(64003)
(63697)
重点(63514)
(61091)
课题(57195)
国家社会(56690)
创新(56643)
教育部(55441)
科研(54209)
期刊
(212125)
经济(212125)
研究(129357)
中国(86899)
(72557)
管理(69192)
(64633)
学报(61578)
科学(60751)
大学(47701)
学学(45109)
农业(44384)
(43422)
金融(43422)
技术(42315)
教育(42133)
财经(35697)
业经(35022)
经济研究(34269)
(30773)
问题(27892)
(26750)
技术经济(25133)
(24330)
统计(22303)
世界(21742)
国际(21405)
(20755)
商业(20578)
现代(20250)
共检索到663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欣  
本文基于创新模式理论,以2002~2008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共同影响企业绩效的有机联系。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采取单一的技术创新方式;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于企业业绩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技术引进比自主研发更能提高企业业绩;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同时进行自主研发,会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业绩;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存在显著的平衡效应。如果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投资差异较大,会对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认识企业微观层面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之间的有机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国家深化自主创新和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欣  唐清泉  
本文在对2002年至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新行业进入和原有行业退出刻画的基础上,以技术研发投资和技术引进投资的角度对于企业主营业务变更给予了新的解释。本文研究发现,技术投资行为对于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变更有着深远影响,技术研发投资是企业保持技术优势的重要基础,如果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或者偏低,企业很可能会从原有的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中退出。此外,目前我国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以助推自身进入到新的高技术壁垒行业,技术引进投资成为了企业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向高科技行业扩张的重要替代机制和途径。本文的结论对深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和正确认识企业主营业务动态变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玉华  
本文运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32个行业面板数据,将工业各行业研发总支出划分为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三个部分,在估算自主研发存量和技术引进存量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能源相对价格、FDI的进入程度以及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等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自主研发对全工业行业和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效应,对低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内技术转移对全工业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的影响,对高能源强度行业的影响不显著;国外技术引进在所有样本中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滕玉华  
本文运用1998~2004年中国工业31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与工业能源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购买有利于降低工业能源强度,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并没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论是高能源强度行业还是低能源强度行业,我国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较弱,没有与国内外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共同促进能源强度的进一步下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运用1996—2003年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通过核算自主研发存量和国内外技术引进存量,运用一阶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法,本文发现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我国自主研发的吸收能力较低,阻碍了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消化,进而影响了生产率增长。自主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自主研发只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而国外技术引进只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有显著正效应。各个地区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基础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建新  贺虹  
协同效应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家解释企业并购的著名理论之一。本文以1999-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以面板数据、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总体上看,短期内,企业并购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消极的;收购股权、关联交易和法人股为第一大股东对协同效应的影响是正面的,而横向并购、混合并购、并购后第一大股东有变动、并购后收购公司成为目标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目标公司或可以对目标公司施加重大影响、A股流通股为第一大股东、国家股为第一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甄丽明  唐清泉  
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与企业资源观,应用SEM模型,深入分析了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内部吸收能力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表明:(1)技术引进对后进国家的企业非常重要,但单纯地引进并不能明显改善企业的绩效产出;(2)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内部吸收能力在其中发挥了中介因素的作用,引进的技术通过与内部吸收能力进行资源整合,产生协同效应进而间接影响绩效;(3)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引进与内部吸收能力相互整合的内在机制,从而得出了内部吸收能力包括外部知识搜寻机制,内部相关知识,中间研发载体三维度的结论,并发现三维度在内外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谍  王元地  
关键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华桂  庄晨  
对A股上市公司2011~2013年间517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并购在发生当年对公司产出绩效有负向影响,通过与后续研发投入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在国有企业中尤为显著;而非国有企业却未从并购中取得显著收益,但其国外技术引进的效率较高;并购公司的成立年限和股权集中度对最终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与技术基础无明显关联。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容  薛新红  
购买国外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是企业获取技术的两种重要的互补性途径。由于两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的融资状况变化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使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多项式选择模型检验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购买国外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两者对融资约束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发现企业的融资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获取的重要因素。融资约束得到缓解时,两者之间会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且自主研发对融资条件变化的反应更大、更显著。因此,企业在注重购买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容  薛新红  
购买国外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是企业获取技术的两种重要的互补性途径。由于两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的融资状况变化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使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多项式选择模型检验融资约束条件下企业购买国外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两者对融资约束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发现企业的融资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获取的重要因素。融资约束得到缓解时,两者之间会产生极强的协同效应,且自主研发对融资条件变化的反应更大、更显著。因此,企业在注重购买专利技术与自主研发协调发展的同时,应以自主研发作为未来技术获取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欣  夏芸  李春涛  
本文基于中国创业板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从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对IPO折价给予了新的解释。本文发现,自主研发对于IPO折价有深远影响,技术研发的特性造成其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价值不确定性,进而导致IPO折价,研发投资越多,IPO折价越大。代表创新能力的专利和技术机密具有积极的信号效应,能够显著降低IPO折价,专利和技术机密数量越多,IPO折价越小。因此,公开披露创新能力的信息有助于发行人降低上市成本。此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和高科技企业中,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于IPO折价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结论对于深刻认识新兴资本市场中创新型企业IPO折价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完善首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媛  江南春  
本文以我国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其2010-2013年研发强度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资产自然对数为自变量,利用SPSS13.0软件描述性统计变量发展趋势,回归分析内部财务指标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财务决策的前导性指标资产的自然对数和资产负债对研发强度有显著影响,并分别是正负相关关系;财务决策的结果性指标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对研发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姝  刘殿和  
本文采用1999—2009年全国37个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就不同技术获取途径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技术引进相比,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更为明显,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未经过企业改造或消化吸收的技术难以短期内满足我国市场的实际需要;购买国外技术不仅未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反而对多项经营业绩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购买国内技术对部分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技术改造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明显,但在提升企业规模、利润水平和流动资产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与技术改造恰恰相反,技术消化吸收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影响不明显,但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江燕  
研发投入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本文以制造业7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R&D投入与企业业绩及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及对公司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偏低,R&D投入明显不足,但R&D投入强度在2007~2009年3年中逐年上升。企业当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滞后一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滞后两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