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87)
- 2023(21028)
- 2022(17779)
- 2021(16436)
- 2020(13889)
- 2019(31474)
- 2018(31004)
- 2017(59655)
- 2016(32347)
- 2015(36141)
- 2014(35425)
- 2013(34942)
- 2012(32329)
- 2011(29050)
- 2010(29130)
- 2009(26767)
- 2008(26208)
- 2007(23400)
- 2006(20737)
- 2005(18535)
- 学科
- 济(135205)
- 经济(135062)
- 业(108771)
- 管理(102059)
- 企(95518)
- 企业(95518)
- 方法(56230)
- 数学(45627)
- 数学方法(44997)
- 农(39248)
- 业经(37896)
- 财(37868)
- 中国(37124)
- 地方(29801)
- 农业(27297)
- 学(26191)
- 制(26189)
- 务(25802)
- 财务(25722)
- 财务管理(25678)
- 技术(25367)
- 理论(24396)
- 企业财务(24344)
- 贸(23173)
- 贸易(23152)
- 和(23118)
- 易(22401)
- 银(20748)
- 银行(20685)
- 划(20228)
- 机构
- 学院(452595)
- 大学(450237)
- 济(181945)
- 管理(179236)
- 经济(178057)
- 理学(153771)
- 研究(152871)
- 理学院(152106)
- 管理学(149441)
- 管理学院(148626)
- 中国(116380)
- 京(96763)
- 科学(94147)
- 财(85267)
- 农(77954)
- 所(76685)
- 中心(69444)
- 研究所(69380)
- 江(69189)
- 业大(68043)
- 财经(67047)
- 北京(61072)
- 经(60970)
- 农业(60806)
- 范(58686)
- 师范(58042)
- 院(56232)
- 州(55748)
- 经济学(53765)
- 财经大学(49600)
- 基金
- 项目(304243)
- 科学(239845)
- 研究(223031)
- 基金(219623)
- 家(191899)
- 国家(190187)
- 科学基金(163941)
- 社会(140205)
- 社会科(132816)
- 社会科学(132782)
- 省(120590)
- 基金项目(115809)
- 自然(106719)
- 自然科(104306)
- 自然科学(104277)
- 自然科学基金(102444)
- 教育(102443)
- 划(100709)
- 编号(90841)
- 资助(90140)
- 成果(73325)
- 重点(68219)
- 发(67668)
- 部(66390)
- 创(66149)
- 课题(63005)
- 创新(61263)
- 科研(57950)
- 国家社会(57487)
- 教育部(56866)
- 期刊
- 济(207157)
- 经济(207157)
- 研究(135067)
- 中国(93189)
- 管理(71817)
- 农(71808)
- 学报(71011)
- 财(67378)
- 科学(66106)
- 大学(54421)
- 教育(53629)
- 学学(51236)
- 农业(49474)
- 技术(42565)
- 融(41192)
- 金融(41192)
- 业经(36035)
- 财经(32723)
- 经济研究(32065)
- 经(28211)
- 业(27821)
- 问题(26467)
- 技术经济(23535)
- 科技(22553)
- 图书(22251)
- 现代(21224)
- 版(21104)
- 商业(20601)
- 理论(20173)
- 贸(19732)
共检索到685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海东 黄勇
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并存,但互补性得到了更多研究的论证。基于现有研究对两类研发活动互动关系还缺少更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从能力互补观和吸收能力观的视角构建了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研发等关键构念之间的模型关系图,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知识、两类研发活动的相互协同和企业创新绩效提高等研究命题。通过广东科达机电的纵向案例研究,考察了企业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之间的互动、企业的创业导向与吸收能力有助
关键词:
自主研发 产学研合作 创业导向 吸收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光华 梁嘉明 杨国梁
产学研创新绩效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成果。采用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的数据,探讨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构建了以新产品数量、新工艺数量为因变量的负二项分布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以企业研发人员比重度量的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研发资助与产品创新之间呈U型关系,对过程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外部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贾曙光 禹献云
联盟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关系资本,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在以往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知识吸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信任、承诺和有效冲突管理)阐述了其对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曹石亚 李义平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外部转移、购买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已有文献,通过对技术创新投入、内部管理和公共研发政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对企业创新有实际指导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靖宇 刘长翠 张宏亮
通过手工搜集整理2010—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获取产学研合作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创新质量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当企业具备较完善的吸收能力时,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此外,行业内在的创新需求也是导致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行业创新需求越高,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进一步考察市场竞争程度对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质量关系的影响,发现市场竞争充分性的提高,有利于发挥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企业创新质量 准自然实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岩 翟瑞瑞 姜鹏飞
本文构建"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组合-创新绩效"的研究架构,利用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中的406家制造业企业2008—2011年数据,结合系统结构方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研发方式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关系。发现不是所有的研发方式组合都受吸收能力影响,仅对包含有研发国际化的组合有正向关系;仅依靠内部研发不能满足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要求;多样化的研发方式组合对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仅有包含研发国际化的组合对渐进式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并且企业吸收能力对研发方式组合与两类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本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建议。
关键词:
研发方式组合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开放度、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爱 钟景雯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如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跨国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研发国际化行为提升母公司的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文章基于2011-2017年间沪深两市310家信息技术业上市跨国企业的年度观察数据,采用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首次从逆向知识转移的视角,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地理多样性对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研发国际化显著促进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以研发投入强度衡量的企业吸收能力显著正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以布劳异质性指数测量的地理多样性则显著负向调节研发国际化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具有重要启示。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加大海外研发投资力度以提升母公司创新绩效,且为更好地实现外部知识的逆向转移,应同时提高企业总体研发投入强度。但作为新兴经济体企业,不宜在地理分布上实行快速扩张,否则较高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将弱化逆向知识转移的程度,而不利于母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向永胜 古家军
根据集群具有的地理边界特性将集群企业的网络结构嵌入划分为群内和群外,并将吸收能力纳入到网络结构嵌入对集群企业两种不同创新能力作用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实证研究发现:群内网络异质性、群外网络规模和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调节效应。群外网络规模、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群内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在发展双元创新能力过程中,需要在优化集群内外结网形态与加强内部创新投入上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和跃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向永胜 古家军
根据集群具有的地理边界特性将集群企业的网络结构嵌入划分为群内和群外,并将吸收能力纳入到网络结构嵌入对集群企业两种不同创新能力作用影响的分析框架中。实证研究发现:群内网络异质性、群外网络规模和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利用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调节效应。群外网络规模、群外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在这其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群内网络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能力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集群企业在发展双元创新能力过程中,需要在优化集群内外结网形态与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静武
本文介绍了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和组织吸收能力,建立了组织吸收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系框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
创新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普遍认可,但关于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则仁者见仁。网络理论强调企业外部网络位置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而企业内部能力观则认为吸收能力才是决定企业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各执一词,也各有道理,但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应该综合看待。本文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网络位置,并且引入吸收能力,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
关键词:
网络位置 吸收能力 企业创新 产业集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叶传盛 陈传明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25个一手有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印证研究假设,结论表明环境动荡性、战略一致性和结构正式化正向调节产学研协同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协同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为推动企业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与促进知识吸收能力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