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3.244.102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13)
2023(19803)
2022(16825)
2021(15621)
2020(13295)
2019(30222)
2018(29870)
2017(57289)
2016(31217)
2015(35207)
2014(34274)
2013(33717)
2012(30797)
2011(27519)
2010(27581)
2009(25380)
2008(24944)
2007(22200)
2006(19377)
2005(17099)
作者
(89785)
(74855)
(74460)
(70593)
(47924)
(35982)
(33695)
(29271)
(28443)
(26894)
(25562)
(25307)
(23903)
(23888)
(23244)
(23060)
(22452)
(22125)
(21588)
(21530)
(18605)
(18450)
(18267)
(17325)
(16734)
(16700)
(16685)
(16598)
(15128)
(14936)
学科
(126256)
经济(126115)
(108134)
管理(101885)
(96354)
企业(96354)
方法(59264)
数学(48776)
数学方法(47957)
(36546)
(36064)
业经(36006)
中国(32048)
技术(25969)
(25688)
财务(25594)
(25572)
财务管理(25554)
农业(25506)
理论(25058)
企业财务(24203)
(23532)
地方(23224)
(22520)
(21014)
贸易(21001)
(20374)
(20024)
(19038)
环境(18812)
机构
学院(439802)
大学(436836)
管理(176751)
(172963)
经济(169274)
理学(152682)
理学院(151065)
管理学(148076)
管理学院(147292)
研究(142717)
中国(107879)
(93581)
科学(90724)
(79073)
(75779)
(71822)
业大(67927)
(66037)
研究所(65435)
中心(65108)
财经(63309)
农业(59626)
北京(58651)
(57715)
(55835)
师范(55197)
(53127)
(52475)
经济学(51190)
技术(49519)
基金
项目(301184)
科学(237275)
基金(217922)
研究(217873)
(191059)
国家(189436)
科学基金(163727)
社会(136155)
社会科(129086)
社会科学(129047)
(119630)
基金项目(114584)
自然(108447)
自然科(105963)
自然科学(105932)
自然科学基金(104050)
教育(100978)
(99715)
资助(90507)
编号(88566)
成果(70157)
重点(67603)
(65523)
(65415)
(64177)
课题(61070)
创新(60667)
科研(57646)
国家社会(56011)
教育部(55872)
期刊
(189157)
经济(189157)
研究(124023)
中国(86770)
学报(70789)
管理(70266)
(68397)
科学(65470)
(63429)
大学(53727)
教育(50932)
学学(50613)
农业(47633)
技术(43956)
(34469)
金融(34469)
业经(32873)
财经(30770)
经济研究(29778)
(27929)
(26511)
技术经济(24219)
问题(24067)
图书(22718)
科技(22648)
统计(20955)
(20873)
现代(20306)
(19803)
商业(19540)
共检索到64511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新  高山行  
在提出自主技术创新定义和测度指标库的基础上,根据定义内涵删除了不合适的测度面,比对了各测度面及其指标,归并含义相近的测度面和指标,保证测度面及其指标的唯一性和覆盖性。根据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构建了逻辑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净化及补充了相应指标。分析结果指出,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测度应包含3个测度面,它们又分别包含5个资源指标、12个能力指标及2个技术成果归属指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珊  李相银  
产品自主创新是当前企业增强自身活力与竞争能力的核心,也是振兴我国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由于现代企业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竞争本土化是突出的特征。文章从我国企业管理者角度出发,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渠道,进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林海  郑丕谔  
通过对企业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辨析,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获取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严格相关,通过分析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内经营的特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可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的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实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廖开际  易聪  
基于TRIZ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依据TRIZ原理从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社会效益能力五个角度构建,每个指标依照企业经营成果指标计算得出,评价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并基于J2EE技术实现,采用某省企业技术中心数据,得到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实用性极高。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朱雪忠  张广伟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科技研发活动中。随着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在基因编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独立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探讨这类技术成果的可专利性、明确相应的权利归属,将有利于吸收资金投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法/过程]作者根据现有的专利法关于授予发明专利的规定,逐条来判断如下问题:这类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作为发明专利的客体要求;如果满足,其专利权如何归属;人工智能本身可否作为发明人等。[结果/结论]人工智能产生的技术成果具有可专利性;按照民法主客体不得互换的基本原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白俊红  江可申  李婧  林雷芳  
应用因子分析理论提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孔峰  贾宇  贾杰  
VIKOR法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折衷方法。本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IKOR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4家企业进行了横向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存斌  鲁平  
以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并根据其特点,通过对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建立一套能源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利用云模型在电力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上,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提出提高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果  郭鹏  
关键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本文重点考察了技术引进(FDI)对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对1998~2004年行业层面大中型企业的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对处于10%、25%、50%、75%分位的中等技术创新强度的行业来说,技术引进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明显,同时当内资企业生产率处于外资企业生产率的40%~95%时,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最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智勇  覃锋  
文章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果关系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建模和求解。实证研究表明,模型能够有效描述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评价和改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杨敏  彭语冰  崔婷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章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评价进行了界定,然后运用AHP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DEA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地区分布特征,提出了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化战略和创新辐射型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宗强  吴志岩  许庆瑞  
文章以调研的制造企业为原型,通过抽象构建了一个能力发展演变的系统动态模型,通过对能力解构与仿真研究资源投入与能力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制造能力仍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的基础,而整合能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杠杆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政  刘韬  
文章提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显示突变级数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模型不需要计算任何指标权重,只根据评价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