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3)
2023(13192)
2022(10669)
2021(9589)
2020(7755)
2019(17195)
2018(16649)
2017(32128)
2016(17005)
2015(18917)
2014(18913)
2013(19070)
2012(17908)
2011(16354)
2010(16929)
2009(15992)
2008(15938)
2007(14455)
2006(13293)
2005(12706)
作者
(50764)
(42323)
(42241)
(39780)
(27244)
(20048)
(19095)
(16359)
(16065)
(15149)
(14625)
(14058)
(13981)
(13665)
(13228)
(12823)
(12648)
(12342)
(12029)
(11866)
(10752)
(10567)
(10259)
(9874)
(9495)
(9494)
(9419)
(9363)
(8450)
(8375)
学科
(105312)
经济(105210)
(78476)
(72367)
企业(72367)
管理(66234)
方法(32625)
业经(32555)
地方(27368)
(26596)
中国(25422)
(24715)
数学(23825)
数学方法(23729)
农业(19895)
技术(18406)
(18299)
财务(18283)
财务管理(18266)
企业财务(17300)
(17281)
(16751)
地方经济(16391)
(16285)
(15684)
(15308)
理论(14865)
(14518)
环境(14268)
(14223)
机构
学院(262693)
大学(254730)
(123459)
经济(121343)
管理(103167)
研究(91694)
理学(86948)
理学院(86010)
管理学(85146)
管理学院(84627)
中国(72843)
(55035)
(54151)
科学(51666)
(46456)
财经(42915)
(42304)
研究所(41296)
(40486)
中心(40465)
(38736)
经济学(37948)
北京(34714)
经济学院(33801)
(33367)
业大(32919)
(32803)
(32514)
师范(32235)
财经大学(31199)
基金
项目(161043)
科学(129798)
研究(122227)
基金(117132)
(99991)
国家(99026)
科学基金(86957)
社会(81792)
社会科(77674)
社会科学(77656)
(65004)
基金项目(61548)
教育(53689)
自然(52700)
(52348)
自然科(51470)
自然科学(51459)
自然科学基金(50601)
编号(48420)
资助(46436)
(41565)
成果(38238)
(36852)
重点(36425)
(35920)
(35086)
发展(34654)
国家社会(34167)
(34099)
课题(34047)
期刊
(156582)
经济(156582)
研究(84129)
中国(55862)
管理(46742)
(45233)
(39012)
科学(34259)
学报(31707)
(27287)
金融(27287)
农业(26706)
业经(26389)
技术(26338)
大学(25002)
经济研究(24829)
学学(23870)
教育(23672)
财经(22781)
(19972)
问题(19720)
技术经济(17562)
(16127)
世界(15227)
(15132)
商业(14376)
现代(14269)
经济管理(13886)
国际(13489)
经济问题(12668)
共检索到421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费洪平  
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可根据不同目的从多角度进行。总的说来,从研究方法上看,大致有两种研究途径:一是宏观经济角度入手,从整体上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及变化趋势;另一种是微观角度入手,研究区域经济的基本组成单元(工厂、企业、公司)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及其区域经济效果。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区域经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宏观尺度,只评价表现为潜在形态的资源优势或产业结构特征,而对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具体作用的企业组织的行为有所忽视,单靠这种宏观角度的研究难以揭示区域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为深入了解宏观区域经济的运行过程,就需要了解企业组织的运营。企业组织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德忠,龚山  
1 企业组织的成长机制 综合科斯(R.H.Coase)和詹森(M.C.Jensen)与麦克林(W.H.Meckling)对企业的定义可以得出,企业不仅是原料、产品、设备、资本、土地、技术及劳动者等要素之间契约关系的连接点,更是一个层级组织。钱德勒(A.D.Chandler,Jr.)定义现代企业组织为:规模较大、具有较为复杂的决策管理层级、在不同地区经营多系列产品、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多单位企业。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得出,企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曲昭仲  
近年来企业簇理论成为理论界研究的新热点,企业簇的能量在于其具有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簇理论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企业簇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灵碧  
我国石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石油企业相对地方经济超前发展有其先天优势条件和客观因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长期看,只有从规范油地区域分工、互补功能、互惠共赢的全方位视角认知由石油企业拉动地方经济组合联动的模式切换,驾驭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才能实现油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聂名华  杨飞虎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区域性中小银行,能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由于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此高效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及持续稳定发展。而充满生机及活力的区域经济意味着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程度的提高,由于中小企业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求主体,这反过来又会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健康发展。可见,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的、良性的互动关系,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动态均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凌  
企业集群品牌是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企业集群品牌一旦形成,又会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逆向促进作用。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发展品牌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进器;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和发展质量,发展品牌经济是我国各区域特别是经济后发地区提升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凌  
企业集群品牌是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企业集群品牌一旦形成,又会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逆向促进作用。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发展品牌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进器;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和发展质量,发展品牌经济是我国各区域特别是经济后发地区提升经济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韩占兵  
实证表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偏重于内源性融资方式,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则偏重于外源性融资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其资金的充裕程度、企业留存收益状况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而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重要因素,进而使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的企业融资结构产生差异。因此,不同区域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其忠  卞艺杰  
专业化分工下的和谐经济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动态过程,最终形成的是均衡分工网络,从整体上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入手,运用R/S分形方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既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原因,又进一步预测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不断地分形、演进,从单个企业到企业集群,再到网络组织,随之区域经济从收敛走向发散,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蒋小仙  项凯标  王鹏  
本文依据各省市区创新驱动发展力度的差异,重新划分研究区域(高创区域和低创区域),以区别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探索企业家精神在两个区域中对经济绩效的作用差异,分析企业家精神资源在两个区域内如何配置以便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研究结果得出:以创新精神为先导,创业精神为具体实施路径的企业家精神产生过程,对区域经济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高创区域影响大于低创区域的影响。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在高创区域增加企业家精神资源的投入,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区域创新创业;在低创区域适当缩减企业家精神资源的投入,以避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其忠  卞艺杰  
从单个企业到企业集群、再到网络组织,企业网络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这是企业不断分形的结果。加之地理位置、文化底蕴的不同,企业分形过程又具有区域差异性,属多重分形。文章通过选取东、中、西部地区以及浙江、安徽、甘肃等省,根据它们的企业相对生长几率的不同,计算企业的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得出不同地区的企业演进轨迹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原因,进一步揭示了企业聚集效应在创建和谐经济中的内在机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高正平  张兴巍  
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是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包括区域企业创新力、创业力、集群力、成熟度和国际化能力等五个维度。根据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的区域企业自生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将各地区划分为高位调整型、积极赶超型、快速追赶型和双重拖累型等四种类型,同时,这些地区间企业自生能力指数的差距呈现出一种不完全的收敛态势。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期的企业自生能力指数对该区域下一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因此,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源培育应成为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应用区域企业自生能力指数考核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国GDP考核的难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树辉  谷人旭  
企业边界变动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文章在对企业边界变动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企业边界变动的主要趋势,企业边界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及现行区域背景下企业边界变动的主要瓶颈,企业边界变动趋势下区域与企业的响应路径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苗天青  闫二旺  
本文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条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遵循企业的自我经济关系网络→区域经济关系网络→区域生产系统→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构建起基于企业间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模型。构建这一模型旨在探索区域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以指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岳峰  张军慧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其历史的、具体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其形成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内在形成机理是这些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等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类型作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和变迁认知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