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30)
2023(10315)
2022(8185)
2021(7486)
2020(6021)
2019(13363)
2018(12765)
2017(24607)
2016(12708)
2015(13774)
2014(13501)
2013(13417)
2012(11965)
2011(10359)
2010(10730)
2009(10353)
2008(10791)
2007(10070)
2006(8824)
2005(8454)
作者
(34850)
(29306)
(29302)
(27357)
(18637)
(13717)
(12982)
(11069)
(11051)
(10617)
(9860)
(9708)
(9470)
(9172)
(9028)
(8777)
(8710)
(8504)
(8214)
(8098)
(7032)
(7024)
(7018)
(6757)
(6529)
(6512)
(6456)
(6359)
(5732)
(5673)
学科
(79126)
(75594)
企业(75594)
管理(62004)
(60916)
经济(60851)
业经(27044)
方法(25203)
(23198)
(21649)
技术(19826)
(19296)
财务(19291)
财务管理(19280)
企业财务(18327)
数学(17307)
数学方法(17247)
农业(15521)
中国(14950)
(14724)
技术管理(13741)
(13517)
(13464)
理论(12437)
企业经济(12372)
(12122)
(12041)
经营(11807)
体制(10791)
(9585)
机构
学院(191051)
大学(184068)
(86790)
经济(85401)
管理(85096)
理学(72520)
理学院(71997)
管理学(71492)
管理学院(71117)
研究(55379)
中国(48663)
(42426)
(37249)
财经(33303)
(30166)
(29906)
科学(28179)
(27198)
中心(26133)
经济学(25618)
(25610)
商学(25560)
商学院(25320)
财经大学(24493)
(23440)
北京(23235)
业大(23068)
经济学院(23064)
经济管理(22708)
研究所(22228)
基金
项目(118676)
科学(97987)
研究(92809)
基金(88588)
(74256)
国家(73521)
科学基金(67089)
社会(62933)
社会科(59889)
社会科学(59872)
(47595)
基金项目(46582)
自然(40750)
教育(40575)
自然科(39909)
自然科学(39900)
自然科学基金(39336)
(37551)
编号(36351)
资助(33677)
(32777)
(31766)
创新(29391)
成果(28015)
(26857)
国家社会(26540)
(26494)
(25928)
重点(25765)
课题(24297)
期刊
(102998)
经济(102998)
研究(58381)
管理(40162)
中国(39645)
(38019)
(26898)
科学(23389)
(22199)
金融(22199)
技术(19569)
业经(19535)
学报(18991)
农业(18434)
财经(18079)
大学(16510)
学学(15857)
(15705)
经济研究(15625)
教育(15526)
技术经济(13607)
问题(12768)
(12473)
科技(12067)
财会(11525)
现代(11167)
商业(10833)
世界(10117)
(9935)
经济管理(9876)
共检索到296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代明  刘佳  张杭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无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在导致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诸多因素中基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对科技创新市场失灵界定的基础上,从内源性及外源性角度对创新市场供需双方进行剖析,指出创新失灵治理可通过扩大创新企业的引致需求和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两方面着手;市场失灵需要政策工具的扶持,然而为避免政府失灵发生,本文将对策分析置入四种创新模式下进行,政策选择上会有所倾斜,以期达到有限社会资源分配的边际效益最大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芮利翔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技术创新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确立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管理的原则、流程以及控制方法,旨在采取更为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手段,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新功  
利用银行工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运作是破解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从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市场化运行状况、技术创新市场化运行工具特点及创新过程中对金融的有效选择等方面,特别研究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提出利用银行信贷工具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运行的机制和途径,即建立创新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性金融信贷机构、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喜朝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然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对资本的吸引具有明显的低水平特征,致使近几年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足。在"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新的市场定位下,农业银行怎样才能做到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结合?本文在对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对制约因素进行查找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措施和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少杰  苏敬勤  
企业开放式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推动了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大机车主导的机车创新生态圈、瓦轴集团主导的轴承创新生态圈、三一重工主导的工程机械创新生态圈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类型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逻辑包括机会构建逻辑、杠杆构建逻辑和定位构建逻辑,其“组织目标→核心发展路径→战略行动方式”的过程机理如下:机会构建逻辑存在“识别机会实现市场抢占→快速行动→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即兴行为”的过程机理;杠杆构建逻辑存在“确定并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构建优势资源和互补资源的组合→搜集并补充互补资源”的过程机理;定位构建逻辑存在“明确企业定位实现差异发展→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拼凑可行资源协同响应”的过程机理。三类构建逻辑的组织目标具有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核心发展路径具有重视外部资源的外向性,战略行动方式具有实现自身和外部资源同时利用的联合性。而三类构建逻辑的形成受到来自于外部和内部情境6个层面14种不同构建动因组合的影响。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米金升  王士刚  
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但成绩的背后,经验和教训同样需要认真反思。面对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的国际市场,建筑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彻底转变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低端工程承包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积极推广新的业务模式、探讨新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对外承包的再次"突围"。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公司承揽的海外项目数量逐年增长,承揽工程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继国  
主流企业理论是企业的合约理论 ,而合约的“不完全性”又是其逻辑前提。例如 :委托代理理论、股东至上论、剩余控制权的“独享”或“分享”论等都离不开合约的“不完全性”命题。但是 ,这些理论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研究发现 ,矛盾根源于“不完全合约”理论自身存在逻辑上的“悖论”。进一步分析发现 ,合约理论的“悖论”又根源于企业产权理论中的“两权分离”说。本文提出“资本分裂”说 ,以解决“两权分离”导致的矛盾。“资本分裂”说要求对企业的本质及其相关企业理论做重新解释 ,进行企业理论创新。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田波  刘东旭  孙哲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已经具有且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以持续创新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企业评估可以从"创新型企业创新综合素质评估"、"创新绩效评估"、"素质—绩效协调性评估"三个逻辑视角,来反映企业创新程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梁永福  张立婷  
为探讨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是如何在企业创新中共同发生作用的,基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市场竞争在产业集聚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对产业集聚激励企业创新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且仅存在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会削弱产业集聚的创新推动效果。在考虑行业与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与产业集聚的交互效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为此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加快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墨涛  郎峰翘  
经济社会基本制度制约着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科技政策设计与运行塑造着多方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关系。通过搜集分析新世纪以来日本最大官方智库——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科技政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市场环境、政治环境、行政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科技政策设计的制度环境,从中厘清日本科技政策设计的基本逻辑,即技术官僚主导政策关注点,基于企业规模与“科学-技术-产业”的分类政策设计,经济安全保障的政策底色,以及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的政策要旨。由此获得对中国科技政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的相关经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邓安鹏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营销渠道变革阶段,商业资本迅速崛起,中间贸易企业壮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与壮大,直接影响着整体销售渠道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也由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发展到营销渠道竞争,所以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营销渠道向信息化转变、营销模式向网络化转变等措施,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洁   刘涛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绿色创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探讨企业与政府合力发挥数字技术力量的内在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对于大规模、属于重污染行业以及位于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地区的企业而言,其产生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靶向优化”效应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管理成本,并且能够发挥“缺项补足”效应,缓释企业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将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作用中,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约束目标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调节效应,且两者存在协同调节效应,而研发创新目标尚未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企业与政府互动促进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路径的分析,为实现数字技术良性发展、政府目标治理模式改善和微观主体绿色创新增效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洁   刘涛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绿色创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探讨企业与政府合力发挥数字技术力量的内在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地方政府多目标治理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对于大规模、属于重污染行业以及位于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地区的企业而言,其产生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靶向优化”效应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管理成本,并且能够发挥“缺项补足”效应,缓释企业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将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作用中,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约束目标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调节效应,且两者存在协同调节效应,而研发创新目标尚未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企业与政府互动促进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路径的分析,为实现数字技术良性发展、政府目标治理模式改善和微观主体绿色创新增效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唐方成  靳晓曼  王海英  
开放式创新中松散模糊的组织边界在驱动创新的同时,也衍生出知识共享不足、技术窃取、知识外泄等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管理伦理的视角为组织间机会主义治理机制的研究引申出新的运思方式和研究旨趣。文章将道德决策模型与开放式创新情境相契合,通过构建包含情境、判断、意图、行为4个进程的企业道德决策模型,探究开放式创新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生发根源,厘清管理伦理对机会主义治理的嵌入、驱动和耦合,倡导正义与仁爱圆通中和的组织伦理建构策略。通过对治理机制的进一步细分,形成与不同的组织道德价值观、组织间关系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动态适配的整合式治理图式,尝试为解决"契约—关系"是替代或互补的研究困境提供一种权变的管理思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海涛  曹明星  白云真  
数字经济国际税收改革如火如荼,经合组织设计了"双支柱"的基本方案,力图建立市场国征税权和全球最低税制度以改善国际税收秩序。针对上述改革,基于探索中的新市场财政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形成三个方面的创新性认知:一是形成平台市场范畴,创新解释数字经济新市场的平台主体及其联结度意义、数字经济新平台的市场机制及其税法规制特点;二是形成可比政府范畴,探索政府生产性角色的正名与征税权正当性的证明、跨境交易可比性全景的还原与可比政府税基的匡算;三是具化收益控制权范畴,分别剖析经合组织改革方案中跨国企业与政府的税收利益博弈、数字经济中国家及其集团的产业格局竞争。根据上述逻辑和基本国情,提出中国初步的应对政策,强调应从税基安全、公平和发展三个层面,系统设计好反避税中的全球竞争与合作、数字和工业经济的全球大循环以及落后地区和新兴行业的经济成长等方面的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