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01)
- 2023(13109)
- 2022(10651)
- 2021(9844)
- 2020(8376)
- 2019(18808)
- 2018(18268)
- 2017(34817)
- 2016(18784)
- 2015(21056)
- 2014(19922)
- 2013(20085)
- 2012(18418)
- 2011(16511)
- 2010(16554)
- 2009(15650)
- 2008(15705)
- 2007(14045)
- 2006(12273)
- 2005(11267)
- 学科
- 济(92477)
- 经济(92381)
- 业(85885)
- 企(78228)
- 企业(78228)
- 管理(70338)
- 方法(44237)
- 数学(36076)
- 数学方法(35903)
- 业经(29476)
- 财(28917)
- 农(27746)
- 中国(24195)
- 务(21240)
- 财务(21234)
- 财务管理(21214)
- 企业财务(20174)
- 技术(19954)
- 农业(19908)
- 贸(17941)
- 贸易(17929)
- 制(17780)
- 易(17499)
- 策(15717)
- 划(15709)
- 和(14440)
- 理论(14161)
- 体(13791)
- 技术管理(13232)
- 地方(13119)
- 机构
- 学院(273138)
- 大学(269286)
- 济(130715)
- 经济(128942)
- 管理(113194)
- 理学(97940)
- 理学院(97057)
- 管理学(96127)
- 管理学院(95601)
- 研究(88373)
- 中国(72717)
- 财(59125)
- 京(55520)
- 科学(47771)
- 财经(47578)
- 农(44107)
- 经(43643)
- 所(42815)
- 经济学(41553)
- 江(39887)
- 中心(39844)
- 研究所(38424)
- 经济学院(37734)
- 业大(36759)
- 财经大学(35392)
- 北京(34930)
- 农业(34589)
- 商学(33145)
- 商学院(32861)
- 经济管理(32056)
- 基金
- 项目(177298)
- 科学(144275)
- 基金(134525)
- 研究(132548)
- 家(115593)
- 国家(114607)
- 科学基金(101193)
- 社会(90739)
- 社会科(86475)
- 社会科学(86454)
- 基金项目(70248)
- 省(67107)
- 自然(62497)
- 自然科(61214)
- 自然科学(61201)
- 自然科学基金(60313)
- 教育(59705)
- 划(55396)
- 资助(54790)
- 编号(50336)
- 创(42070)
- 部(41378)
- 业(39704)
- 国家社会(39548)
- 重点(39347)
- 成果(39295)
- 创新(38644)
- 发(38358)
- 教育部(36586)
- 人文(35913)
- 期刊
- 济(140615)
- 经济(140615)
- 研究(82836)
- 中国(52227)
- 财(48598)
- 管理(47196)
- 农(40331)
- 科学(36439)
- 学报(34387)
- 农业(28079)
- 大学(27988)
- 融(27084)
- 金融(27084)
- 学学(26667)
- 技术(25267)
- 财经(25113)
- 经济研究(24017)
- 业经(23094)
- 教育(21869)
- 经(21810)
- 业(18846)
- 问题(18539)
- 技术经济(17764)
- 贸(17115)
- 世界(16064)
- 国际(14407)
- 统计(13851)
- 现代(13393)
- 商业(13332)
- 策(13302)
共检索到408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悦 王泽宇 宁璐
通过"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CEES)"的数据(2016年)分析,从企业社保覆盖率、社保种类数量、人均社保支出角度,测度社保投入因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制造业企业在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下,如何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降低劳动力的过度流动,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启示。OLS回归发现:企业社保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发现: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管理水平是社保投入作用于生产率的重要渠道。同时,在社保征缴转为税务部门征收之后,企业应将社保投入视作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激励措施,通过合理的社保投入组合提高生产率,从而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和用工成本的合理管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晓君 刘德学
基于广东各细分服务行业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服务业FDI与服务业行业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FDI对不同服务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服务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行业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另一些则具有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没有显著的生产率效应。为促进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应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利用外资战略。
关键词:
服务行业 外商直接投资 生产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巫景飞 王泽昊 倪中新
数字化已成为当下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但数字化能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尚存争议。基于上市公司及其一级控股子公司与数字化相关的无形资产投入、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和年报词频等数据,构建包含投入、成果、关注度三维度的数字化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字化水平。然后,检验企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总体数字化水平波动上升,呈现国有企业快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行业快于其他行业;数字化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沟通效率、增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大客户依赖以及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等四项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非国有性质、强竞争行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化 熵值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建伟
本文运用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数据,围绕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融资约束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显著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倾向,这种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二是从融资约束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助于抑制高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化倾向,而对低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显著。由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促进实体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中的作用,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走依靠公司治理改革、运营机制创新、组织管理变革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避免企业过度依赖要素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投入和资本运作来实现规模扩张、利润增加。二是要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金融资源供给结构并提升供给效率,将发挥好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推动企业"去杠杆"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企业价值提升作为经营考核目标,抑制一部分实体企业推行过度金融化的倾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玉林 谷军健
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入世以来我国制造业TFP增长率,从行业异质性视角考察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对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整体上研发投入与制造业生产率关系不显著,样本期内生产率增长源于产权结构变迁和外商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生产率的关系存在行业异质性,研发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具有正效应,对低技术产业具有负效应;研发人员对低非国有化行业生产率效应显著为正,在高非国有化行业效应为负,正负效应相互抵消导致整体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提升研发投入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保 马忠
工资总额管制是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那么工资总额管制能否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推动中央企业效率变革?以2015—2021年A股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工资总额管制相关信息,考察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发现,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了中央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职工薪酬外部公平性、增强职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促使企业削减冗余雇员是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前述影响在垄断行业与成熟期中央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结论表明,工资总额管制可以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企业效率,在缩小职工工资所有制差距的同时,提升了中央企业职工激励的效果。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管制政策,细化职工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特殊事项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出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工资总额管理,发挥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韬 张潇潭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利用成本函数法测算微观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进一步探讨企业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关联。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两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产能利用率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企业产能利用率而言存在门限值,使得这一正向关系仅在高于门限值时成立。本文从新的角度说明化解产能过剩相关举措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继续监测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以从源头上减少大规模产能过剩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晓凤 朱潇玉 王金红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异质性,人工智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匹配等中介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资产总额、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员工数量等均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慕绣如 李荣林 田朔
文章首先通过核密度图简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的差异,然后梳理了出口和OFDI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并通过2003年到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分别运用工具变量法的Probit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出口和OFDI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钰 邓楠
基于2011—2021年我国文化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文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提升文化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通过驱动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实现;此外,数字金融还因企业基本特征、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市场竞争程度而表现出差异化影响。因此,要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价值发现功能和技术服务优势,为新发展阶段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注入新的动能。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文化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琪 周世民
本文运用最为细化的微观数据从企业层面首次研究了进口关税减免对中国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进口关税减免带来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进口中间品关税减免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最终品关税减免的要大。
关键词:
进口关税减免 制造业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任胜钢 郑晶晶 刘东华 陈晓红
本文利用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市场型环境规制——2007年SO_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检验"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基于省份和地级市层面数据的预评估,本文发现,试点地区的SO_2减排和经济增长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三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制度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上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年度效应滞后两年后逐年递增。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两条途径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对排污权交易制度更加敏感;从环境执法力度看,环境执法力度越高的地区排污权交易制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越大。本文的发现为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进一步推行市场型环境规制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谭静 蔡晓慧
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房价经历了快速增长,房地产部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却在下滑。作为供给面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本文探究了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尝试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分析高房价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发现,首先,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房价收入比提高10%,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56%,这说明高房价并没有通过流动性效应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导致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加大;其次,高房价通过拉高房地产投资收益,挤出了企业研发部门的资源投入,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进而制约潜在经济增长。本文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基础设施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企业间要素重配能够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吗?——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来自230个城市微观企业的证据
管理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新证据
数字服务贸易开放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
企业所得税率降低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诚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纳税诚信的经验证据
分析师跟踪对企业投资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证据
房价上涨、房地产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