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00)
2023(14928)
2022(12475)
2021(11404)
2020(9521)
2019(21899)
2018(21488)
2017(41246)
2016(22619)
2015(25556)
2014(26049)
2013(25920)
2012(24402)
2011(22074)
2010(22820)
2009(21214)
2008(21591)
2007(19997)
2006(17866)
2005(16594)
作者
(67716)
(56639)
(56370)
(53418)
(36239)
(27145)
(25864)
(21940)
(21321)
(20572)
(19227)
(18992)
(18263)
(18054)
(17645)
(17335)
(17248)
(16769)
(16438)
(16187)
(14303)
(14166)
(13841)
(13125)
(12975)
(12757)
(12678)
(12654)
(11531)
(11497)
学科
(105316)
经济(105195)
(90896)
(81123)
企业(81123)
管理(78852)
方法(41295)
业经(32962)
(32567)
数学(31776)
(31769)
数学方法(31492)
中国(28293)
地方(24657)
农业(23137)
(22485)
财务(22444)
财务管理(22400)
技术(21300)
企业财务(21187)
(21096)
(19484)
理论(19183)
(18382)
贸易(18367)
(18147)
(17751)
(17235)
(16472)
(16142)
机构
学院(337263)
大学(330270)
(139811)
经济(136772)
管理(130361)
研究(112077)
理学(109871)
理学院(108689)
管理学(107081)
管理学院(106448)
中国(88287)
(71017)
(68103)
科学(67401)
(58971)
(58066)
(55665)
财经(52485)
中心(51983)
研究所(51652)
业大(47949)
(47233)
农业(46054)
北京(45263)
(44342)
(43312)
师范(42869)
经济学(41436)
(39797)
财经大学(38096)
基金
项目(207641)
科学(163170)
研究(156725)
基金(146973)
(126568)
国家(125308)
科学基金(107880)
社会(97769)
社会科(92609)
社会科学(92583)
(84668)
基金项目(77717)
教育(71742)
(69176)
自然(67744)
编号(66272)
自然科(66112)
自然科学(66093)
自然科学基金(64963)
资助(59416)
成果(54142)
(49564)
重点(46675)
(46321)
课题(45724)
(45263)
(43459)
创新(42511)
项目编号(40482)
发展(40103)
期刊
(168849)
经济(168849)
研究(102786)
中国(73570)
(57383)
(55428)
管理(52665)
学报(47816)
科学(45293)
教育(39712)
农业(37449)
大学(36135)
学学(33772)
技术(33742)
(33429)
金融(33429)
业经(30285)
财经(26345)
经济研究(25548)
(22783)
(22287)
问题(22071)
技术经济(19810)
(17477)
商业(17019)
图书(16920)
财会(16816)
现代(16484)
世界(15790)
理论(15428)
共检索到530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茅宁莹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不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知识吸收能力是一个企业用于获取、吸纳、转化和开发利用外部知识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从企业成员个人以及企业整体吸收能力来分析,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也取决于影响个人吸收能力和企业成员间知识相互交流、整合的因素和机制。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朝动态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企业吸收能力也与其他领域不断交叉,为企业战略、企业理论方面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小虎  项保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可分为信息搜寻、知识吸收、创新与应用三阶段,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知识积累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通过关系要素、结构要素、社会资本等对吸收能力的搜寻、吸收和应用阶段都产生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瞿孙平  石宏伟  郑爱翔  
通过对江苏253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将知识搜索方向分为三种,借助多重中介效应法分析知识搜索方向、吸收能力和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知识搜索方向可分为三种,供应链搜索、平行企业搜索和创新服务机构搜索;知识搜索方向存在多条显著的中介路径影响双元创新;供应链搜索对渐进式创新的作用更大,而平行企业搜索和创新服务机构搜索对突破式创新的作用更大;吸收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大;渐进式创新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侯广辉  张键国  
文章从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分析模型、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研究主题进行脉络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明确吸收能力的构念边界、微观基础、交互作用以及最优评价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尤建新  任斌  邵鲁宁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I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0~2011年发表的以吸收能力为主题的文献,构建了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共被引和主题词混合网络,对网络中的中心主题词和关键文献进行了解读,发现了吸收能力研究的三条理论演进路径;然后通过对突现文献和热点文献的分析发掘出吸收能力研究的前沿热点——企业战略联盟和知识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吸收能力研究相关理论演化框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研究维度,并为未来开展吸收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易力  胡振华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吸收能力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的量化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揭示了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提出了三个仿真模型:一是渐近增长模型,较小的吸收能力制约了初创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二是指数增长模型,适当提高吸收能力可以突破知识存量增长的瓶颈,激进式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三是S型增长模型,动态的吸收能力与研发投入产出之间的相互协调是成熟企业的表现,拐点的出现标志着企业自主创新进入巩固阶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解茹玉  王海民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溢出与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扮演技术创新扩散源泉的角色,制造业各部门间相对技术溢出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有较大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制造业其他部门提供较多的技术创新量,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变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解茹玉  王海民  
基于投入产出法,对我国2005年、2007年和2012年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溢出与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整个技术创新系统中扮演技术创新扩散源泉的角色,制造业各部门间相对技术溢出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个制造业部门有较大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制造业其他部门提供较多的技术创新量,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变革。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植璟涵  张光宇  
在综合考虑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两方面因素情形下,研究两家寡头企业之间的研发投入量、产量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博弈过程,以期获得竞争企业的R&D最优竞争战略。通过将传统AJ模型拓展为动态微分博弈模型,该新模型所蕴涵的丰富动力学内涵有利于对寡头企业R&D竞合机理的探索。借鉴微分对策的思想,结合最优控制理论中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分析给出了新微分博弈模型的均衡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对均衡解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了知识溢出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对R&D竞争策略的影响。为竞争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R&D竞合战略来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再文  江积海  
吸收能力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以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吸收能力的组件及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提升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内外部知识特征、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内员工的心智模式、运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等结构性因素,结合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设计促进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韦小柯  
企业多角化的过程,是知识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便于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企业的吸收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因此受吸收能力影响的多角化也是路径依赖的和演进的,多角化目标业务与核心业务的距离、多角化的速度和模式都与吸收能力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