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02)
- 2023(9467)
- 2022(7486)
- 2021(6759)
- 2020(5876)
- 2019(13231)
- 2018(12681)
- 2017(25203)
- 2016(13121)
- 2015(14471)
- 2014(14165)
- 2013(14231)
- 2012(12804)
- 2011(11050)
- 2010(11637)
- 2009(11455)
- 2008(10902)
- 2007(9917)
- 2006(8716)
- 2005(8338)
- 学科
- 业(78486)
- 企(74966)
- 企业(74966)
- 济(63942)
- 经济(63877)
- 管理(57750)
- 业经(27708)
- 方法(27501)
- 财(26520)
- 融(25519)
- 金融(25519)
- 银(22935)
- 银行(22925)
- 行(22250)
- 务(22104)
- 财务(22085)
- 财务管理(22073)
- 企业财务(21088)
- 农(20962)
- 中国(20242)
- 数学(19878)
- 数学方法(19762)
- 制(17662)
- 农业(16340)
- 技术(15913)
- 体(13774)
- 策(13525)
- 理论(13281)
- 体制(12632)
- 划(12353)
- 机构
- 学院(192237)
- 大学(183321)
- 济(89109)
- 经济(87662)
- 管理(81699)
- 理学(69980)
- 理学院(69450)
- 管理学(68802)
- 管理学院(68457)
- 研究(54649)
- 中国(52316)
- 财(43718)
- 京(36496)
- 财经(34750)
- 经(31536)
- 江(29315)
- 农(28878)
- 科学(28394)
- 经济学(27586)
- 中心(27160)
- 所(25938)
- 财经大学(25627)
- 商学(25408)
- 商学院(25206)
- 经济学院(25150)
- 业大(23909)
- 州(23700)
- 研究所(22905)
- 经济管理(22742)
- 北京(22696)
- 基金
- 项目(119603)
- 科学(97592)
- 研究(91183)
- 基金(89155)
- 家(74557)
- 国家(73830)
- 科学基金(67199)
- 社会(61416)
- 社会科(58663)
- 社会科学(58651)
- 省(48511)
- 基金项目(47185)
- 自然(41743)
- 自然科(40902)
- 自然科学(40895)
- 教育(40796)
- 自然科学基金(40307)
- 划(37811)
- 资助(36227)
- 编号(36041)
- 业(31765)
- 创(29496)
- 成果(27489)
- 部(26877)
- 创新(26576)
- 重点(26478)
- 发(26473)
- 国家社会(25578)
- 制(25162)
- 人文(24289)
- 期刊
- 济(100318)
- 经济(100318)
- 研究(57350)
- 财(38777)
- 管理(36578)
- 中国(34379)
- 融(33593)
- 金融(33593)
- 农(27731)
- 科学(22180)
- 学报(20105)
- 技术(18915)
- 业经(18804)
- 财经(18452)
- 农业(18383)
- 大学(17037)
- 学学(16680)
- 经济研究(16024)
- 经(15971)
- 问题(12902)
- 技术经济(12753)
- 财会(12392)
- 教育(12322)
- 业(12214)
- 现代(10832)
- 商业(10713)
- 世界(10289)
- 贸(10078)
- 会计(9506)
- 经济管理(9423)
共检索到292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荣
本文考察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金融结构的最优安排以及金融竞争对最优金融结构边界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金融结构的演化趋势,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分布决定了特定发展阶段下企业最优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最优金融结构的具体形式,且金融竞争会改变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进而导致最优金融结构的边界发生迁移。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结构及演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文同时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与理论上最优金融结构产生背离的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李钢
本文利用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企业盈利能力现状及提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伴随了工业领域垄断程度的降低及进入壁垒的降低;除少数资源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产业(企业)外,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确实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表现,而非由于垄断程度的提高。中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一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三是投资收益增加;四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转化成了企业利润。
关键词:
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竞争力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明宇 赵守国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国有产权的外部性所必然带来的国有企业"盈利软约束"问题,进一步论证盈利软约束是造成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和预算软约束的根本原因。因而解决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仅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是不够的,关键是通过"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消除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盈利软约束。
关键词:
盈利软约束 自生能力 国有企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柳永明 罗云峰
近年来,企业的金融化倾向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形成了"脱实向虚"效应。已有研究大多认为推动企业金融化倾向的主要是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等宏观因素,而忽视了股东价值导向产生的公司特质因素。基于此,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收益特征及持有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公司股权行为对公司实体投资不足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外部盈利压力和内部治理机制对金融投资挤出实体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母公司层面的公司金融投资收益提升以及公司持有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股权的行为都会促使企业减少实体投资,从而造成企业的投资不足,即存在金融投资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2)从外部治理机制来看,由资本市场盈利预测和股价形成的外部盈利压力会加强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而强化企业金融化造成的影响。(3)从内部治理机制上看,在双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代理问题产生的缓解力量超过了股东价值导致的推动力量,使得多元化股权投资最终缓解了金融化的投资挤出效应。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治理机制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改善和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金融化倾向。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妍 王惠 刘霞
本文基于2011~2017年新三板制造业企业的经验数据,对盈利能力、信用等级对融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盈利能力与融资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信用等级与融资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信用等级显著增强了盈利能力对融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提出多方面相关建议以提升新三板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顾海峰 闫君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125家商业银行2013—2017年季度数据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盈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第三方支付通过改进存款期限配置效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但P2P网贷通过诱导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P2P网贷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影响不显著。(3)第三方支付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力度最大,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冲击力度居中,对城农商银行的冲击力度最小,但P2P网贷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4)第三方支付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P2P网贷对国有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冲击效应,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农商银行的影响均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昭霞
文章选取金融行业的4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检验了金融行业竞争程度与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整体来看金融业竞争能显著提升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并且纯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利于规模效率。竞争程度对证券行业内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作用最强,银行次之,保险业则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竞争有利于国有和大规模金融企业效率的提升,但对小规模金融企业效率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这说明过度的竞争会损害小金融企业的效率,导致这些企业不得不采取"降效率保生存"的行为。因此在促进行业充分竞争的同时应保护好中小金融企业的利益,防止出现大企业侵占小企业市场份额的现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舒长江 洪攀
基于2008-2017年A股非金融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在Almeida等(2004)、Han和Qiu(2007)的模型基础上,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理论框架,重点考察不同期限条件下盈利水平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剖析杠杆率差异化背后的企业投融资决策机制,结果发现: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杠杆率动态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企业资产收益率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高,有利于减少资源错配的行为,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杠杆率。这就使得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杠杆率操作存在显著性差异,复苏成长期企业适合加杠杆,而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适合去杠杆。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与杠杆率之间起着正向调节效应。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 盈利能力 杠杆率 调节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焰 许宇科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学家从该地区企业高投资增长和低投资收益率、高负债率和高外源融资比率的角度提出金融危机的微观基础一说。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企业1998—2005年外源融资比率以及盈利能力变化的考察,研究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微观基础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研究发现,在分析期内,上市公司增量外部融资比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企业投资增长和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说明我国企业的内部"造血"功能趋于提高,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在下降。导致这个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财富积累水平提高。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均提示了一个良好的变化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邱美凤
债务融资是流通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融资策略能够加快企业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处在不同生命周期条件下的流通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并检验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债务杠杆有利于提高成长期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但会降低成熟期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成长期流通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财务成本,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对流通产业发展的赋能效果。因此,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应该相机择时择优进行债务策略调整,以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锦程
文章以我国105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探讨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采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微观层面的金融科技指数,研究发现微观层面的金融科技指数较低,金融科技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上市银行以及国有银行中较强,并且其影响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最后,在细分金融科技各领域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均显著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而区块链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对银行盈利能力却未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科技 盈利能力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辉 陈海龙 张旭东
基于2011—2020年308家中国商业银行专利数据,结合搜索引擎技术构建银行个体层面金融科技指数,本文实证探究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使用双重差分(DID)、Heckman两阶段、工具变量等方法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金融科技带来的收益效应大于其成本效应。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提高结算效率等“节流”措施、创新业务模式等“开源”措施综合并举,继而实现盈利能力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大型国有银行应创新相对灵活的业务和研发机制、股份制商业行应不断深化“开源”机制、城商行应充分挖掘城市生活的个性化场景、农商行应尝试借助外部力量进行系统研发,并建议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全国性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各相关机构的重复研发成本。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顺彬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金融化,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无疑是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论表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均呈正相关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竞争地位的提升都会增加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规模。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企业竞争地位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关系中起到了反向的交互作用,而且竞争地位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配置金融资产,市场套利动机是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因。因此,应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集中度,加强对企业融资后资金去向的监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投资回报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莫长炜
本研究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不同竞争战略要素、基于这些战略要素的不同竞争战略以及战略中包含的竞争战略要素数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低成本仍然是我国制造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基于低成本战略要素的纯战略或组合战略均能给企业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盈利;第二,单纯的市场差异化战略和创新差异化战略以及二者的组合带给企业的盈利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上述两个结论可以部分佐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依然选择低成本战略而不是差异化战略;第三,如果能够同时提高市场差异化和(或)创新差异化能力,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第四,在包含低成本战略要素的前提下,竞争...
关键词:
纯战略 组合战略 战略要素 竞争优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珣
文章选取2012—2021年高科技企业,构建了地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盈利不稳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发展对高科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仅在政府型科技金融和银行型科技金融中成立,资本市场科技金融不存在抑制效果。科技金融通过提升高科技企业盈利水平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但融资约束的中介路径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盈利不稳定性越强的高科技企业,科技金融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