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60)
2023(18409)
2022(15305)
2021(14098)
2020(12119)
2019(27472)
2018(27086)
2017(50998)
2016(28395)
2015(31808)
2014(31537)
2013(31441)
2012(29136)
2011(26243)
2010(26420)
2009(25055)
2008(25496)
2007(23011)
2006(20201)
2005(18679)
作者
(85090)
(71330)
(71292)
(67542)
(45440)
(34081)
(32055)
(27844)
(26950)
(25347)
(24646)
(23900)
(23046)
(22825)
(22563)
(21930)
(21410)
(21149)
(20774)
(20578)
(17965)
(17754)
(17420)
(16280)
(16202)
(15986)
(15977)
(15697)
(14373)
(14348)
学科
(120495)
经济(120320)
(102395)
管理(93678)
(89513)
企业(89513)
方法(53684)
数学(44038)
数学方法(43653)
(38872)
(37343)
业经(34271)
中国(33303)
(28071)
(26216)
财务(26182)
财务管理(26135)
农业(25864)
企业财务(24821)
(24001)
贸易(23990)
(23932)
(23385)
技术(20909)
(20482)
(19806)
(19595)
银行(19523)
(19242)
地方(19011)
机构
学院(417405)
大学(417238)
(177049)
经济(173744)
管理(158603)
研究(145432)
理学(136253)
理学院(134725)
管理学(132612)
管理学院(131843)
中国(113141)
科学(89605)
(88342)
(84747)
(80497)
(75938)
研究所(68918)
财经(66959)
中心(65352)
业大(64943)
(63956)
农业(63797)
(60922)
北京(55527)
经济学(55155)
(51777)
(51081)
师范(50437)
经济学院(49873)
财经大学(49537)
基金
项目(274183)
科学(216263)
基金(202296)
研究(194172)
(179320)
国家(177812)
科学基金(150998)
社会(125854)
社会科(119229)
社会科学(119194)
基金项目(106855)
(105486)
自然(98931)
自然科(96698)
自然科学(96662)
自然科学基金(95042)
(89973)
教育(88299)
资助(82472)
编号(75412)
重点(62872)
(61706)
成果(61595)
(59091)
(58450)
创新(54750)
(53879)
科研(53390)
国家社会(53115)
课题(52533)
期刊
(197294)
经济(197294)
研究(122202)
中国(83267)
(74078)
学报(71537)
(69221)
科学(65462)
管理(61302)
大学(53340)
学学(50925)
农业(49837)
(39709)
金融(39709)
教育(36466)
财经(34387)
技术(33957)
业经(31831)
经济研究(31799)
(29615)
(29446)
问题(26290)
(22636)
技术经济(22028)
(21576)
世界(21121)
国际(20072)
科技(18985)
现代(18871)
统计(18642)
共检索到627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皓  李玉红  
本文采用2000年和2005年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考察该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演化动态特征,分析微观层面上企业动态演化所引起的宏观就业变动。研究发现:(1)我国制造业企业更替较快,企业演化表现出"高进入率、高退出率"的动态特征;(2)进入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超过退出企业的就业丧失效应,保证了就业岗位的净增长;(3)新进入企业是近期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从长远来看,一个行业的企业数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不可忽视存活企业的稳定成长。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田素华  胡一立  
在2007年以前,进入我国的FDI主要投入到了制造业部门。进入我国制造业部门的FDI主要投入到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部门。本文以我国省区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控制其他劳动需求因素和劳动供给因素以后,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部门FDI进入对我国劳动就业影响的结构特征。结论显示,制造业部门FDI进入当年可显著地促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年度劳动就业数量的增加,但会使第一产业劳动就业数量显著减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立  姜春海  
本文利用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指标对乡镇企业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做出了解释 ,并运用产出 (实际总产值 )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两个指标 ,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计算 ,得出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呈边际递减规律的结论 ,并简要分析了背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一凡   陈思怡   易定红  
选取2011—201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员工整体数量增加,在就业结构上会降低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体现了技能偏向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特征变化产生的结果。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杰  卜茂亮  陈志远  
本文发现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存在劳动报酬比重过低,以及增长乏力的典型事实,是造成中国宏观层面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的重要因素。企业微观层面的经验结果表明:资本报酬提升的挤压、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以及外资进入,是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抑制效应的重要因素。而且,劳动力的地区流动也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负面效应。相对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劳动报酬比重更低,这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重要因素。相反,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地区劳动者保护程度的强化,以及员工工资的提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起到正面促进作用。我们还发现,企业规模和年龄与...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梁中华  余淼杰  
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我们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视为一次自然实验,以加工进口企业为"控制组",以一般进口企业为"处理组",采用倍差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显著提高了劳动需求弹性。进口关税下降越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提高也越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鸣  李志远  吴磊  
1998—2007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大幅下降。理解这一下降的原因对我国收入分配至关重要。本文发现1998—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72.49%可以由企业内效应解释,即企业需求提升使企业为增加生产规模而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形成企业对资本的内生偏好。由此,企业生产中资本劳动比上升,劳动收入份额降低。本研究揭示了企业规模扩张与初次分配公平之间的权衡,对我国制定最优的再分配政策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都阳  曲玥  
对比于通常将工资或劳动报酬等同于劳动力成本情况的做法,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纳入了分析框架,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本文了解到劳动报酬的增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所以说在这期间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对今后如何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做出了相关探讨,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的深化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延续。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袁富华  
数据分析显示,立足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无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其出口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一致性。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比较优势策略持续到今天,其拒绝劳动力增加的趋势开始显现,中国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值得重新思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言慧  宋旺  
实际汇率的变动将通过出口价格、出口份额变动、进口成本等途径影响企业的劳动需求,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际汇率的波动还会影响企业的预期甚至通过影响国内投资对企业的劳动需求产生间接影响。通过考察实际汇率对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影响,我们发现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而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鉴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资本流入可能引发人民币实际升值,进而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造成不利后果,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盛斌   朱鹏洲  
文章利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构造服务业限制指数,实证检验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考虑指标测算误差、异常样本和潜在的内生性等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以及降低人均资本是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效果更明显;调节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出口行为、产业集聚能够增强服务业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溢出效果,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抑制了这一效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望艳  
劳动成本上升一方面弱化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工资机制,从关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角度转向人力资本积累,转向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竞争动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玥  
本文对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情况进行了全面测算。结果表明,自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很快,这一快速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而非要素投入驱动的。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源自劳动密集型产业自身生产率的进步,并没有从产业结构转换上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已有所放缓,而后起的中西部地区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由此看来,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源泉已逐渐耗尽,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葛阳琴  陈悦  
在当前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基于高度细分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企业就业的二元边际视角评估了2000—201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动态,并实证检验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制造业就业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来自美国的进口竞争对制造业净就业无显著影响,但对其背后的就业动态影响显著;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动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企业进入和促进企业退出,且该影响随着地区、企业所有制、贸易模式的变化而呈现差异。机制检验表明,进口竞争通过抑制企业生产率阻碍企业进入、增加企业退出。此外,考虑上下游产业关联后,进口竞争对就业动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研究结论表明,除了就业总量增长外,微观企业层面的就业动态对于“稳就业”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前波  宁越敏  李英豪  
通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业不断集中的趋势,但也出现过集中度下降的现象;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其内部集中与扩散现象并存;③可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布归入7大经济区域,并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