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09)
- 2023(20811)
- 2022(17733)
- 2021(16479)
- 2020(14061)
- 2019(32095)
- 2018(31597)
- 2017(61125)
- 2016(32967)
- 2015(36608)
- 2014(36183)
- 2013(35629)
- 2012(32565)
- 2011(28895)
- 2010(29127)
- 2009(27219)
- 2008(27126)
- 2007(24188)
- 2006(21490)
- 2005(19415)
- 学科
- 济(133307)
- 经济(133070)
- 业(113075)
- 管理(107899)
- 企(99236)
- 企业(99236)
- 方法(60032)
- 数学(49330)
- 数学方法(48662)
- 财(42513)
- 农(39305)
- 业经(36695)
- 中国(35319)
- 制(30661)
- 务(29043)
- 财务(28957)
- 财务管理(28909)
- 企业财务(27511)
- 农业(26567)
- 学(25776)
- 理论(24608)
- 地方(23963)
- 技术(23448)
- 和(22699)
- 贸(22344)
- 贸易(22333)
- 银(22112)
- 银行(22067)
- 易(21692)
- 体(21641)
- 机构
- 大学(464670)
- 学院(463506)
- 济(187737)
- 管理(185405)
- 经济(183788)
- 理学(159189)
- 理学院(157484)
- 管理学(154705)
- 管理学院(153836)
- 研究(151418)
- 中国(118007)
- 京(98310)
- 财(93256)
- 科学(91109)
- 所(75080)
- 农(74597)
- 财经(73284)
- 江(69774)
- 中心(69045)
- 研究所(67604)
- 业大(66934)
- 经(66634)
- 北京(61805)
- 范(58515)
- 农业(58094)
- 师范(57972)
- 经济学(56682)
- 州(55547)
- 院(55228)
- 财经大学(54558)
- 基金
- 项目(309735)
- 科学(245265)
- 研究(227302)
- 基金(227094)
- 家(196994)
- 国家(195176)
- 科学基金(169271)
- 社会(145520)
- 社会科(137453)
- 社会科学(137412)
- 省(119906)
- 基金项目(119398)
- 自然(109786)
- 自然科(107292)
- 自然科学(107263)
- 自然科学基金(105339)
- 教育(104806)
- 划(100306)
- 资助(93499)
- 编号(91956)
- 成果(74955)
- 部(68893)
- 重点(68783)
- 创(65467)
- 发(64584)
- 课题(62934)
- 创新(60717)
- 国家社会(60036)
- 教育部(59660)
- 科研(59120)
- 期刊
- 济(210673)
- 经济(210673)
- 研究(140218)
- 中国(91307)
- 财(76063)
- 管理(72923)
- 学报(71111)
- 农(69202)
- 科学(66472)
- 大学(55679)
- 学学(52501)
- 教育(49651)
- 农业(47169)
- 融(45108)
- 金融(45108)
- 技术(41619)
- 财经(36865)
- 业经(34422)
- 经济研究(32768)
- 经(31612)
- 问题(27081)
- 业(26276)
- 技术经济(23523)
- 版(22620)
- 现代(21626)
- 理论(21396)
- 财会(21369)
- 科技(21263)
- 图书(20718)
- 贸(20653)
共检索到696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玲丽 万陆
发展海外投资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已有大量文献讨论了国家层面的良好关系如何有助于降低微观层面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但东道国国内政局变动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在相当程度削弱国家关系对投资风险治理的有效性,因而有必要将风险治理从国家关系层面拓展到社会关系层面,探讨海外投资企业通过嵌入当地社会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社会嵌入与国家关系这两种治理之间的协同效应。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家为对象的研究表明,我国同时存在"双边关系—政府认同—投资风险"的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嵌入—社会认同—投资风险"的社会治理模式,二者的协调效应表现在社会认同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政府认同。因而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避免"国家中心论"或"社会中心论"的片面性,"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双管齐下,才能全面提升海外投资的风险治理能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梁宇鹏
自"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合作水平更上一个新层次,基建项目发展势头尤为迅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项目一般由国有企业为主导,经历了从立项招标,竞标,落地实施,到最后完成项目的过程,期间往往伴随较高的专用性资本投入。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法律制度环境各不相同,导致契约环境水平呈现两极化。面对契约环境较差的国家,中国的对外投资存在巨大的"敲竹杠"风险,解决高资产专用性的"敲竹杠"问题与改善目标国的契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建为例,探讨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资产专用性风险,并就其规避机制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原 汪红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间的资本流动成为区域合作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风险案例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特性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主权信用风险四个方面构建国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衡量各国风险并划分出投资风险低、中、高三个区域,为改善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平 胡君 秦开强
外部不确定性加剧全球价值链收缩,成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面临的重要问题;深化数字化赋能将帮助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稳固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采用2008—2019年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与全球不确定性指数,研究外部不确定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以及数字化赋能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外部不确定性显著抑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决策与嵌入水平;外部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加大供应链风险、降低生产效率以及阻碍技术创新来抑制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异质性分析显示,外部不确定性对小规模企业、高契约密集型行业以及较低制度环境水平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更大。企业与国家层面的数字化赋能将有效缓解外部不确定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抑制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政府亟须稳定企业外部风险预期,完善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提升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力,以数字化赋能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贸易制度创新。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镝 杨娟
参考多家国内外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基于中国的视角上,以区别于国外评级机构将该国政治与经济制度是否与西方国家主流价值观一致作为风险考核的标准,避免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整合多个国别风险数据库和网页抓取数据库,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多个角度,建立140项评级指标,收集46 200条数据,并综合使用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及功效函数法,对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的66个国家作连续5年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评级。研究发现:新加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信用评级最高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土耳其、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等国家的信用评级也极高,阿富汗、老挝、乌克兰、伊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伊拉克、缅甸、也门共和国、东帝汶等国家信用评级较差,结论与国内外知名机构评级大体一致。建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用评级过程中,应考虑政权变更、营商环境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等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俊超 王丹丹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它的实施将会带来大量的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和跨国投资业务。在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和跨国投资业务决策过程中,国别风险的考察应当优先考虑。根据"一带一路"沿线走势,综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和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选定65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权信用风险和社会风险4个角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风险进行刻画和评价,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别风险 判别分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丽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与实践,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都给出积极响应,促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由政策驱使逐步转变为市场推动。但是,国内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投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形式的风险,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策略来应对。基于此,本文深入总结了国内企业参与PPP投资所存在的主要风险,随后详尽剖析产生这些投资风险的诱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成岗 王明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双循环”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疫情影响下,各国纷纷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更应该重视环境风险的识别与治理。本文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六大经济走廊63个样本国家的环境风险类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依赖程度、环境友好水平、生态可持续性、受众脆弱程度和能源利用效度是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风险表现为“能源富余型”“资源紧凑型”“环境非可持续型”“环境保护型”和“环境粗放型”5种类型;(3)六大经济走廊的环境风险类型具有差异性。在环境治理中需要分廊、分类型制定环境治理策略,提升经济投资和政策的针对性。未来研究应从全球和区域两个角度把握“一带一路”的环境风险类型,积极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栋 许燕 张舒媛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爆发出的多起海外合作投资失败案例,迫切需要我国投资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深度挖掘与分析影响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合理识别与评估东道国的投资风险,提升国家间投资协作效益。基于此,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且具有代表性的沿线35个国家。从经济条件、负债能力、社会稳定、执政能力与双边关系五个方面,筛选37个指标计算其分项与综合风险系数。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参照综合风险系数排名结果,将35国分为5类风险等级。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较适宜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应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金砖国家呈现较高的投资风险水平,我国应加强纽带联系,密切关注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中亚五国的投资风险呈现两极分化,我国应增进政治互信,发挥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示范效应;高度关注高风险国家的投资风险隐患,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向鹏成 张菲 盛亚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社会治安、人文环境、医疗卫生、劳动用工等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我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巨大的社会风险。为评价和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社会风险,本文采用独立性权重法、变异系数法和CRITIC权重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社会风险评价,并基于风险相似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发现,本文选取的49个样本国家社会风险等级可以分为五大类及两个孤立点,其中每一类国家的社会风险存在相同的风险特征。基于本文研究,希望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和社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崔镇关 靳懿德
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效率损失提出预警,并在对比传统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检验机器学习模型预警的优劣与关键预警变量的异质性,以寻求提升投资效率的理想数值区间。结果表明,各类机器学习模型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效率的预警准确率普遍高于传统线性模型,且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最佳;当中国在高收入、高制度质量“、一带”国家投资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占比是最为关键的预警因素;反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城市化率、服务贸易占比的预警重要性值得重视;对关键变量预测可达到理想的预警效果,并明确了不同影响因素提升中国海外投资效率的理想数值区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永超 蓝庆新
文章从国际直接投资视角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重点探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影响机理、特征与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利用2014—2021年共42个沿线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我国在“一带一路”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债务风险总体表现出抑制效应,属于“雪中送炭”,而非“雪上加霜”。债务风险抑制过程表现出“滞后→急释→缓释”的动态非线性特征,且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是发挥抑制效应的重要渠道,同样表现出非线性传导特征。实证结果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并发现对于不同债务风险水平及所属不同地区的样本国家会产生异质性影响。文章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还从根本上驳斥“债务陷阱论”,缓解了沿线国家“债务焦虑”,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事实依据与决策参考,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协天紫光 张亚斌 赵景峰
本文以200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68个代表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从政府稳定性、投资环境、腐败控制、法治环境等维度研究了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投资者保护强度和双边投资协定在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保护中国OFDI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中国OFDI整体以政治风险规避型为主,不太关心东道国的腐败控制,更关心其政府稳定性和投资环境,并倾向于避开法律体系严格的国家;投资者保护也是中国OFDI的决定性因素,并在不同条件下与政治风险异质性产生不同强度的交互作用。中国经济总量对OFDI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而东道国市场规模、距离成本和税负水平呈现出显著负向效应。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协天紫光 张亚斌 赵景峰
本文以200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68个代表性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从政府稳定性、投资环境、腐败控制、法治环境等维度研究了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投资者保护强度和双边投资协定在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保护中国OFDI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中国OFDI整体以政治风险规避型为主,不太关心东道国的腐败控制,更关心其政府稳定性和投资环境,并倾向于避开法律体系严格的国家;投资者保护也是中国OFDI的决定性因素,并在不同条件下与政治风险异质性产生不同强度的交互作用。中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彭薇 熊科
以"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一带一路"倡议为时代背景,以沿线国家"产业时空转移"为核心主线,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区域最终需要变化建立产业净转移指标,以此刻画沿线主要地区、国家之间分时段、分产业的产业转出与转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代表性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从整体产业的时空转移格局来看,各国均表现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各国主要产业的净转入与净转出程度与转移对象国的表现差异较大。产业转移表现为规模化、多元化与逆梯度产业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转移 世界投入产出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