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12)
- 2023(21519)
- 2022(17819)
- 2021(16506)
- 2020(13590)
- 2019(31100)
- 2018(30688)
- 2017(58774)
- 2016(31922)
- 2015(36032)
- 2014(35874)
- 2013(35062)
- 2012(32307)
- 2011(28984)
- 2010(29179)
- 2009(26550)
- 2008(26294)
- 2007(23543)
- 2006(20817)
- 2005(18560)
- 学科
- 济(133426)
- 经济(133278)
- 业(107865)
- 管理(102117)
- 企(94884)
- 企业(94884)
- 方法(55565)
- 数学(44885)
- 数学方法(44228)
- 业经(39574)
- 农(39177)
- 财(37430)
- 中国(36896)
- 地方(29361)
- 农业(27100)
- 务(26252)
- 财务(26159)
- 财务管理(26104)
- 制(25606)
- 理论(25445)
- 企业财务(24712)
- 学(24647)
- 技术(24233)
- 和(23286)
- 贸(22974)
- 贸易(22956)
- 易(22237)
- 银(20598)
- 银行(20552)
- 划(20196)
- 机构
- 学院(451422)
- 大学(445878)
- 管理(179377)
- 济(177682)
- 经济(173718)
- 理学(153371)
- 理学院(151712)
- 管理学(149074)
- 管理学院(148248)
- 研究(145263)
- 中国(112222)
- 京(95807)
- 科学(89221)
- 财(84075)
- 所(72203)
- 农(72070)
- 江(69407)
- 中心(67546)
- 财经(66267)
- 业大(65103)
- 研究所(64970)
- 北京(60541)
- 经(60116)
- 范(59853)
- 师范(59270)
- 州(56556)
- 农业(55916)
- 院(53411)
- 经济学(52272)
- 技术(50274)
- 基金
- 项目(299460)
- 科学(235905)
- 研究(223782)
- 基金(214184)
- 家(185178)
- 国家(183471)
- 科学基金(159133)
- 社会(139589)
- 社会科(132214)
- 社会科学(132178)
- 省(119429)
- 基金项目(113052)
- 教育(103892)
- 自然(102209)
- 自然科(99870)
- 自然科学(99847)
- 划(98846)
- 自然科学基金(98032)
- 编号(93810)
- 资助(87633)
- 成果(75677)
- 重点(66599)
- 发(66138)
- 部(64863)
- 课题(64559)
- 创(63773)
- 创新(59028)
- 项目编号(57868)
- 国家社会(56794)
- 科研(56492)
- 期刊
- 济(203393)
- 经济(203393)
- 研究(132174)
- 中国(92541)
- 管理(70998)
- 财(68212)
- 农(66481)
- 学报(66361)
- 科学(62079)
- 教育(57532)
- 大学(51388)
- 学学(47868)
- 农业(45879)
- 技术(44713)
- 融(40407)
- 金融(40407)
- 业经(36362)
- 财经(32156)
- 经济研究(30900)
- 经(27672)
- 图书(26236)
- 问题(26035)
- 业(25771)
- 技术经济(23257)
- 现代(21252)
- 科技(21144)
- 商业(21081)
- 理论(20853)
- 版(20723)
- 财会(20515)
共检索到679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柳学信 杨烨青 孙忠娟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能力改变了企业传统能力的作用方式和价值表现,但已有研究对企业数字能力的内涵特征、维度关系和演化过程的挖掘不够准确和系统。基于领先数字企业的多案例探索式研究,界定企业数字能力的概念,构建企业数字能力的多维理论框架,探究企业数字能力的演化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企业数字能力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构建从协同软硬件技术基础,到整合集成组织内外部资源,再到赋能企业长期价值的综合能力;企业数字能力包含数字基础能力、数字集成能力、数字赋能能力三个维度;企业数字能力的演化阶段分为以技术匹配业务的探索阶段、以技术协同组织的成长阶段和以技术提升价值的深化阶段。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伟 符正平
新创企业联盟网络动态演化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缺乏更细致的诠释,鉴于此,对广东省3家新创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探讨新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联盟网络动态演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旨在揭示新创企业联盟网络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新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联盟网络的关系强度、网络位置、网络异质性都会发生动态演化,企业战略类型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新创企业联盟网络动态演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
关键词:
新创企业 联盟网络 网络演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敬伟 王迎军
基于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与企业成长是一个共生演化过程的观点,运用三个案例对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发现:第一,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过程可分为启动、重构和确立三个阶段,新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不同;第二,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过程是一个定义业务、探索业务经营方式,直至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市场定位调整往往更为普遍,并引领商业模式其他维度的调整,创业者对不确定性的权变应对是定位调整的内在原因;第三,新企业商业模式构建不同阶段的转换并非自然而然,而是各受一组特定因素的驱动作用。这些发现为透视"新企业如何在调整中实现成长"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小英 晏梦灵 余艳
企业创新中探索与利用双元能力的构建强调在两种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悖论管理的分离-集成机制为研究核心,以美国思科公司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案例企业首先使用分离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保证探索和利用活动互不干扰;然后使用集成机制在探索和利用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在集成机制中,组合能力和互补性资产发挥了关键作用。组合能力降低了技术创新中探索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互补性资产与利用活动的连接提高了企业管控内外部资源、拓展复制成功商业模式的能力,而互补性资产与探索活动的连接加速了探索活动的商业化进程同时降低了探索活动的风险。
关键词:
悖论管理 双元能力 高科技企业 案例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志军 刘伟
文章基于"资源-能力-成长"的企业成长理论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组织间网络和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梳理,报告了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的网络属性对核心企业成长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框架,通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三个典型民营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通过三个案例的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可以直接促进物流企业成长;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也可以通过动态能力的作用促进物
关键词:
物流服务 物流集成商 动态能力 企业成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贾少谦 单宇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本文以H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挖掘科技企业在数字服务化过程中通过资源集成开发数字服务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企业数字服务化过程中的数字服务开发是基于资源外部集成和资源内部集成实现的。资源外部集成机制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内部集成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关键链接关系。资源外部集成机制具体反映在身份视图和能力视图,前者主张对核心支持性资源要素进行筛选,以助力数字服务开发,后者考量外部资源与现有知识库的接近程度,通过整合和撬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资源内部集成机制具体反映在效率视图和权力视图,前者主张对具有链接关系的要素进行集成,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后者主张强化关键要素之间的链接关系,并使其衔接到整体系统中。由此,企业通过资源外部集成与资源内部集成的匹配,为数字服务化过程中的数字服务开发提供支撑。本文拓展了资源集成理论的解释边界,并深化了对数字服务化研究的理解。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正浩 戚聿东
单一维度的技术能力分类难以解释快速变化环境下特定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为更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技术能力,提出包括技术探索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的二维构念,将企业技术能力分为探索导向型、利用导向型、二元Ⅰ型和二元Ⅱ型四类。通过对金陵药业、安科生物、华兰生物以及新和成四家上市公司的跨案例比较分析,从技术体制、研发活动、产品等维度归纳了不同技术能力类型特征,为全面理解技术能力提供了系统和动态的视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树文 罗瑾琏 张志菲
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彻底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尽管现有研究结合AI技术情境提出了价值共创思想,但对AI能力如何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问题缺乏理论探讨。本文基于企业与客户间互动视角,遵循“AI能力→感知机制→响应机制→价值共创”理论逻辑,选取容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调研对象,系统探究AI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助推过程。研究发现:(1)AI能力呈现出由机械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到直觉智能化的三阶段动态演进轨迹,并依次通过“感知”与“响应”两个过程助推企业实现价值共创;(2)在感知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能力需求洞察、多元场景匹配、服务机会发掘实现价值感知进阶;(3)在响应过程中,企业依次通过价值方向锚定、价值空间延展、价值链条衍射实现价值响应升阶;(4)随着感知进阶与响应升阶双重逻辑的有序推进,企业依次实现从敏捷式、赋能式到开放式的共创程度逐渐深化。本文拓展了AI的阶段性发展框架,打开AI能力与价值共创之间“感知→响应”框架的机制黑箱,推进企业与客户间互动理论发展,为企业借助AI能力实现价值共创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数字化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各行各业战略规划的主旋律。财务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合规、价值、效益为导向,践行业财融合、精益管理、价值创造三大理念,积极开展财务数字化转型,推进流程再造和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成为企业发展推动者、价值创造者、管理变革者、合规守护者和风险管控者。本期专题围绕中国核电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富有成效的做法进行交流: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栗晓云 夏传信 施建军
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利用多项数字技术,围绕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交互式的创新,以实现产品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及高效的按需交付。满足用户需求是数字型企业的核心目标,鉴于此,本文选择与用户切实相关的两个维度,即个性化需求与产品生命周期来对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并选取三一重工、特斯拉和酷特智能这三家不同类别的典型企业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试图打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黑箱”,详细深入的解释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为了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企业首先需要有效的筛选和运用数据,之后在这基础上,进行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的变革;最后,在变革过程中,企业要明晰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所总结出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结论为我国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昊 刘德佳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先进制造企业迈向高端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5—2021年的数据,研究数字化发展对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发展能够促进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企业动态能力在数字化发展与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在企业动态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而沉淀性冗余资源在企业动态能力与服务创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以期为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曹裕 李想 胡韩莉 万光羽 汪寿阳
数字化如何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已引起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而其微观层面的内在驱动机理尚未厘清。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对数字化驱动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阶段特征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过程经历了工具化向在线化、在线化向智能化、智能化向生态化演进的三次跃升,并推动企业实现了从绿色结构化到绿色能力化再到绿色杠杆化的绿色转型发展;第二,三次跃迁过程中制造企业数据资源的编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数字编排方式下制造企业数字化对绿色转型的驱动表现为以数字基础推动绿色结构化、数字捆绑推动绿色能力化、数字撬动推动绿色杠杆化的推动过程,并形成了“特征—能力—行动”的内在驱动逻辑。本文发现了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跃升演进规律,揭示了数字化助力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拓展并丰富了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情境与理论内涵,为后发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绿色转型升级与路径提供启发与参考。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数字化 绿色转型 资源编排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青 李秉廉 何玮萱 周建
在全球数字经济进入加速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系统推动我国企业数字化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从数字化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康泰医学、广州银行、诺贝尔瓷砖3家企业访谈数据,采用扎根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0软件辅助编码,对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进行探析,提炼出驱动因素、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关键活动、数字化创新5个主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数字化创新路径这一核心范畴,进而构建企业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的理论模型。结论拓展和深化了数字经济环境下数字化创新理论研究,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东辉 孙新波 钱雨 张大鹏
企业家精神始终是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然而工业经济时代的个体企业家精神已经不足以满足数字化时代企业"求快、追稳、持久"的创新诉求,揭示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对于理解数字化情境下企业持续创新的来源而言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通过对4家企业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的不确定性是触发企业家精神发生涌现的关键动因,数字技术的社会属性以及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共同触发了企业家精神从个体层向组织层的传递,从而形成一种依托于创业者行为过程且广泛存在于组织群体中的精神体系,组织企业家精神由环境适应、价值主导、自主创业和共同体精神共同组成。研究有助于厘清数字技术与企业家精神的联系,丰富数字化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同时利于管理者唤醒组织成员潜在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颜军梅 万波 石军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接力创新理论,首先提出金融接力支持概念,然后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出5个主范畴: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科技金融环境与科技金融服务,并确定金融接力支持为核心范畴,构建基于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的金融接力支持理论模型,提出金融接力支持促进机制,包括环境优化机制、信息交互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对接辅助机制与价值实现机制,并就提升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金融接力效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