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97)
2023(21493)
2022(17788)
2021(16422)
2020(13797)
2019(31131)
2018(30936)
2017(59922)
2016(32772)
2015(36445)
2014(36074)
2013(35363)
2012(31917)
2011(28353)
2010(28194)
2009(25981)
2008(25516)
2007(22658)
2006(19670)
2005(17456)
作者
(94357)
(78471)
(78061)
(74315)
(49800)
(37630)
(35430)
(30850)
(29830)
(27970)
(26585)
(26417)
(24903)
(24828)
(24167)
(24129)
(23564)
(23419)
(22588)
(22518)
(19589)
(19310)
(19169)
(17949)
(17663)
(17433)
(17382)
(17313)
(15675)
(15401)
学科
(133858)
经济(133707)
(110033)
管理(101746)
(96212)
企业(96212)
方法(61728)
数学(51454)
数学方法(50662)
(39866)
业经(38872)
(37720)
中国(35741)
农业(27980)
(26613)
财务(26522)
财务管理(26484)
(26102)
企业财务(25130)
(24785)
地方(24330)
理论(24174)
技术(23314)
(23227)
贸易(23216)
(22576)
(21849)
(20285)
(19179)
环境(19116)
机构
学院(462669)
大学(459099)
(183794)
管理(183626)
经济(180087)
理学(159444)
理学院(157728)
管理学(154611)
管理学院(153780)
研究(149507)
中国(112440)
(97323)
科学(94994)
(83325)
(81480)
(74970)
业大(72654)
研究所(68600)
(67918)
中心(67743)
财经(67533)
农业(64208)
(61595)
北京(60537)
(58450)
师范(57764)
经济学(55533)
(54671)
(54488)
经济学院(50316)
基金
项目(318880)
科学(250796)
基金(231676)
研究(228387)
(203694)
国家(201963)
科学基金(174067)
社会(144568)
社会科(137082)
社会科学(137045)
(125397)
基金项目(122242)
自然(114959)
自然科(112403)
自然科学(112373)
自然科学基金(110350)
教育(105573)
(105253)
资助(95795)
编号(92268)
成果(73105)
重点(71607)
(69144)
(67721)
(67424)
课题(63280)
创新(62584)
科研(61257)
国家社会(59856)
教育部(59203)
期刊
(197986)
经济(197986)
研究(128133)
中国(84984)
学报(76746)
(74487)
管理(70551)
科学(69226)
(66042)
大学(58325)
学学(55353)
农业(51017)
教育(47985)
技术(42223)
(36938)
金融(36938)
业经(34907)
财经(33030)
经济研究(31771)
(28649)
(28461)
问题(26158)
技术经济(23694)
(22910)
科技(22395)
统计(21605)
图书(21394)
商业(21234)
现代(21137)
(20311)
共检索到663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企业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变革,致使企业员工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深入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对就业规模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对就业结构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型、服务型、高技能、中等技能员工存在就业创造效应,而对生产型、低技能员工则存在就业替代效应。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提高生产率及扩大经营范围作用路径影响企业劳动力就业。第三,不同所有制、生命周期、科技属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更为明显。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劳动力就业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瑶   汤吉军   刘达   石玉堂  
政府数据开放是数字时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制度工具,评估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科学施政的前提。文章以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政府数据开放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可以刺激企业就业规模增长,并改善企业职能就业结构和技能就业结构,该影响通过刺激企业产出增长、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助推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予以实现,并因企业要素密集程度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拓展分析发现,开放质量同样是影响企业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为政府在数字时代更好发挥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达   王晓丹   石玉堂  
基于2007—2021年的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数据要素集聚对企业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数据要素集聚对高、低人力资本劳动者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对高、中、低等职能劳动者表现出岗位极化效应,并且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及非国有制企业中更为显著;数据要素集聚通过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创业活跃度,作用于企业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数据要素集聚未通过就业职能结构的极化效应,加剧企业内部收入不均等现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顺   吕风光  
企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微观形态,对劳动力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探讨企业数字化如何影响就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劳动力需求弹性衡量劳动力市场就业风险,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对就业风险的影响,发现企业数字化能够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风险,总体上具有积极的就业效应。从作用机制来看,企业数字化通过生产力机制与资源机制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风险产生影响,前者表现为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后者表现为融资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深化就业风险,而规模效应与融资效应缓解就业风险。实证结果表明,生产力机制的规模效应与资源机制的融资效应占据主导地位,这两个效应均显著存在。在数字经济所催生的企业数字化过程中,借助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发展,进而改善经营状况,对化解劳动者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少俊  郑江淮  
就业升级和就业极化是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结构演进中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信息化水平提升将如何作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这一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首先以19个门类行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变动现象,发现中国在行业层面已经呈现出了就业极化与升级并存现象,然后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如何影响了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方向和影响效应,并采用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效应受到就业极化和就业升级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就业极化条件下,信息化对技能溢价产生促进效应;就业升级条件下,信息化与技能溢价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先促进了技能溢价,后抑制了技能溢价。本文研究对缓解劳动收入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唐宜红  马风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迅猛,大量的中间品贸易把不同国家从事不同工序生产的企业联系起来,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经验验证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降低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并且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可栋  朱梦春  阎世平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对国家调控就业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现有成果,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的理论,采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就业市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凤云   王希元  
直觉上,智能制造的“机器换人”效应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基于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制造业内部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在两种生产方式替代弹性较大的条件下,智能制造将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使劳动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导致经济系统整体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进一步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佩恩表和世界银行的跨国数据匹配后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智能制造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且按照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红利阶段、不同国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智能制造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越显著。机制检验验证了理论假说,即智能制造导致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实现的。本文的研究为探寻兼顾智能化转型和收入分配改善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随着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内含前沿技术的先进设备投资大规模增长,"机器换人"成为许多地区技术改造的主要方式。本文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出发,构建了智能物质资本投入和区域生活成本差异下三种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分析框架,刻画了工业智能化对新时期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工业智能化将促使先进设备替代初中和高中学历劳动力,并增加对高、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两极化"特征。东南沿海地区因过高生活成本挤出小学及以下学历劳动力,工业智能化进一步加剧了先进设备对低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替代,就业结构反而呈现出"单极极化"趋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替代效应。在所有地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受到生活成本因素的负向影响就越小。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政府应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支持劳动力在岗、转岗培训活动,加快建立与智能化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抑制生活成本过快上升,避免过早出现大规模"机器换人"现象,确保实现稳就业目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  郭苑  徐小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分割向统筹发展的渐进式一体化过程,就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和部分优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就业结构优化等问题成为不少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在阐述国外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观点,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青  李平  宗庆庆  
贸易不仅通过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和就业水平,还能通过影响较为隐蔽的就业风险等问题来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本文利用中国2000—2007年持续存活的工业企业,测算出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出口贸易对劳动力自身需求弹性、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交叉需求弹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出口强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两类弹性,即不管从劳动力整体还是从其内部更细分的角度来看,出口都增大了就业风险。对于高科技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出口降低了其交叉需求弹性,稳定了劳动力内部不同类型工人的就业,而且出口对从事较高技术行业的劳动力内部的稳定作用大于从事较低技术行业的劳动力。因此,出口即使不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盈莹  赵素萍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运用改进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指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和不同分工类型对中国1997年~2008年各行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专业化降低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上升使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下降,而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和一国出口中外国附加值的重复计算部分比例的上升显著地提高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程盈莹  逯建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非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部门偏倚"效应,承接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显著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骥涛  郭文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全样本实证检验,再根据省份在污染程度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异质性做分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趋势,样本期间中国环境规制强度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其规模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具有正向作用,推动了高技能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2)经济总量、技术水平对就业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本存量、劳动力工资水平对就业规模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率、劳动力工资水平和技术水平能显著调节就业结构,资本深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3)环境规制对轻污染地区就业规模U型曲线的移动没有影响,影响重污染地区就业规模的U型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影响第三产业为主地区就业规模的U型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拐点值小于工业为主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