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48)
- 2023(16209)
- 2022(13867)
- 2021(12915)
- 2020(10989)
- 2019(25054)
- 2018(25021)
- 2017(48194)
- 2016(25960)
- 2015(29055)
- 2014(28877)
- 2013(28656)
- 2012(25866)
- 2011(22880)
- 2010(23063)
- 2009(21562)
- 2008(21143)
- 2007(18779)
- 2006(16512)
- 2005(14760)
- 学科
- 济(108585)
- 经济(108465)
- 业(100493)
- 企(91419)
- 企业(91419)
- 管理(90636)
- 方法(51750)
- 数学(41774)
- 数学方法(41075)
- 业经(33391)
- 农(31462)
- 财(31370)
- 中国(26489)
- 技术(25055)
- 务(23549)
- 财务(23463)
- 财务管理(23438)
- 农业(22200)
- 企业财务(22193)
- 理论(22171)
- 学(20174)
- 制(20164)
- 和(19516)
- 地方(19193)
- 划(18201)
- 贸(17834)
- 贸易(17821)
- 易(17301)
- 策(17293)
- 环境(15841)
- 机构
- 学院(371205)
- 大学(366852)
- 管理(154237)
- 济(146756)
- 经济(143624)
- 理学(133330)
- 理学院(131981)
- 管理学(129565)
- 管理学院(128889)
- 研究(115025)
- 中国(88594)
- 京(78679)
- 科学(72187)
- 财(66748)
- 农(59290)
- 所(57100)
- 业大(55548)
- 江(55192)
- 财经(53519)
- 中心(52763)
- 研究所(51782)
- 北京(49590)
- 经(48647)
- 农业(46472)
- 范(45823)
- 师范(45378)
- 州(44748)
- 经济学(42587)
- 院(41989)
- 技术(41222)
- 基金
- 项目(250963)
- 科学(198763)
- 研究(184424)
- 基金(181900)
- 家(157737)
- 国家(156369)
- 科学基金(136628)
- 社会(115245)
- 社会科(109315)
- 社会科学(109285)
- 省(100047)
- 基金项目(96178)
- 自然(90106)
- 自然科(88121)
- 自然科学(88104)
- 自然科学基金(86558)
- 教育(84908)
- 划(82656)
- 编号(75393)
- 资助(75326)
- 成果(59212)
- 创(56145)
- 重点(55673)
- 部(54252)
- 发(53179)
- 创新(51664)
- 课题(51489)
- 科研(47447)
- 业(47260)
- 项目编号(46998)
- 期刊
- 济(161741)
- 经济(161741)
- 研究(105332)
- 中国(70932)
- 管理(62631)
- 学报(54461)
- 农(54107)
- 财(53814)
- 科学(52063)
- 大学(42029)
- 教育(41857)
- 学学(39593)
- 技术(38863)
- 农业(38117)
- 融(29381)
- 金融(29381)
- 业经(28830)
- 财经(25964)
- 经济研究(24995)
- 业(22703)
- 经(22295)
- 技术经济(21817)
- 问题(20420)
- 科技(19782)
- 图书(18520)
- 现代(18011)
- 统计(17292)
- 商业(17138)
- 理论(17059)
- 策(16733)
共检索到542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边云岗 郭江涛 郭开仲
企业技术创新由于受众多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失败客观存在,但其归根到底还是由人的决策和操作失误在技术创新系统中不断传递和扩散造成的。基于消错理论和一般系统结构理论,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因错误传递的错误源、错误流和错误载体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错误进化、错误集聚和错误繁殖三种错误传递基本模型;最后,以可口可乐公司的新可乐创新失败为例,分析由于错误不断进化而导致创新失败的过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洞明 邹礼瑞 汪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红 朱业宏 吴先金
本文主要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分析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企业创新的激励低下、空间狭小、效率低下等等,并指出导致问题产生的限制性因素和解决问题的杠杆解与根本解。最后,本文设计了六个系统基模,以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系统基模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金生 李晏墅
高技术企业的原始创新是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全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知识集聚行为。从知识集聚的视角,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风险包含创新风险损失和创新风险收益,在产品研发层面、组织运行层面和外部网络层面会形成系列化、连锁化的风险传递,渐次派生出原生风险、次生风险和衍生风险,构成了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的风险传递链。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风险在不同层面形成不同的风险扩散规律和风险传递方式,构成了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的风险传递效应模型。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原始创新 风险传递 知识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索贵彬 宋泽海 冯兰刚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做强钢铁工业,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提出了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机制协同度评价模型,并以邯钢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协同学理论建构的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能够反映系统运行的实际状况,企业据此可以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模型的提出对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钢铁企业 技术创新系统 协同度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方 揭筱纹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发展是决定该系统能否有效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将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划分为环境、合作和内部三个子系统,并依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一个模型对其协同度进行评价,为获得关于创新系统整体运行状况的有效信息,以提高整个创新系统有序运作提供一套科学的测评体系。
关键词:
资源型企业 技术创新系统 协同度 评价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潮的兴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逐渐成为创新驱动的主体,但由于其在能力、资源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学会集中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分工的基础上,依靠外部资源和能力共同发展。文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其运行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为促进企业之间的共赢、集群的持续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勇星 屠文娟 季萍
各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及其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因素上的相关性、环境上的适应性、功能上的目的性和作用上的有序性等五个基本特征。各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共同形成了一个空间汇交力系,这些动力对企业系统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一个合力作用。运用理论力学的空间汇交力系合成法,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合力进行有效的测度和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洪涛 兰肇华 余谦
用户创新在经济整体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用户创新的嵌入以及嵌入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尔集团的HOPE创新平台为例对用户创新嵌入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发现用户创新能力和用户个性化需求是用户创新的影响因素且对用户创新水平有正向影响,用户创新能力、用户个性化需求和创新平台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企业可通过确定最优研发投入比例,增强用户创新水平和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效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欧绍华 胡玉松
笔者基于系统动力模型,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产出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强度,政府支持因素、合作创新因素和技术人才因素与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和人才等共同努力。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技术创新 动力要素 仿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贾天明 雷良海
本文运用IDEF0原则,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功能建模。在此基础上借鉴B-Z反应模型构造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演化动态分析模型,探索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子系统间协同度、政策效应、技术产出三者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技术研发能力更能提高企业技术产出;协同度越高技术产出能力越强,此时采取政策激励措施效果不明显;相反,弱协同条件下的政策激励对技术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蕊 张肃 王含
依托"融知发酵"理论,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划分为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静态指标和基于发酵反馈过程的动态评价指标,对吉林省机器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基于静态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需要增强知识母体的培育与供给,通过引进专业化人才,积极改善知识环境,努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基于动态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需要将重心更多地关注于知识技术转化和技术产品转化这两大发酵反馈过程,对发酵反馈过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好相应引导,以便企业更加顺利地实现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卢中华 李岳云
为优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构成,提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制度和创新环境是其四要素;然后探索了系统的演化特征、动力及其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主要包括创新战略的制定,系统内部整合,系统与非技术创新系统、企业系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网络整合;最后是研究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魏晓卓 吴君民 陈辉
积极推进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面向21世纪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十分重要。由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持续创新的结果体现为区域核心竞争力,而区域核心竞争力最终又通过区域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表现,因此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形成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与摇篮;由于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发展的关键,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又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完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段国荣
根据多年外加剂从业经验,构建我国外加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系统内部运行流程的剖析,揭示外加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独特运行机理,阐述外加剂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