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23)
- 2023(20790)
- 2022(17505)
- 2021(16355)
- 2020(14005)
- 2019(31905)
- 2018(31364)
- 2017(59705)
- 2016(32293)
- 2015(36545)
- 2014(35754)
- 2013(35752)
- 2012(32768)
- 2011(29568)
- 2010(29869)
- 2009(28276)
- 2008(27868)
- 2007(25155)
- 2006(22562)
- 2005(20662)
- 学科
- 济(134117)
- 经济(133936)
- 业(113573)
- 管理(112238)
- 企(101043)
- 企业(101043)
- 方法(59165)
- 数学(48205)
- 数学方法(47767)
- 财(42751)
- 中国(40551)
- 农(38373)
- 业经(37782)
- 制(33334)
- 融(30908)
- 金融(30905)
- 银(30742)
- 银行(30691)
- 行(29403)
- 务(28943)
- 财务(28860)
- 财务管理(28806)
- 企业财务(27380)
- 农业(26389)
- 技术(25789)
- 贸(25624)
- 贸易(25601)
- 地方(25246)
- 易(24891)
- 理论(24735)
- 机构
- 大学(459050)
- 学院(458114)
- 济(193380)
- 经济(189311)
- 管理(184425)
- 理学(156559)
- 理学院(154888)
- 管理学(152697)
- 研究(152469)
- 管理学院(151820)
- 中国(125678)
- 京(98817)
- 财(94956)
- 科学(88453)
- 所(75880)
- 财经(73862)
- 农(71147)
- 中心(70707)
- 江(69789)
- 研究所(67937)
- 经(67209)
- 北京(63227)
- 业大(63119)
- 经济学(58922)
- 范(56702)
- 师范(56235)
- 州(56091)
- 农业(55239)
- 财经大学(54788)
- 院(54772)
- 基金
- 项目(296182)
- 科学(234812)
- 研究(221585)
- 基金(216784)
- 家(186911)
- 国家(185313)
- 科学基金(160788)
- 社会(142359)
- 社会科(135086)
- 社会科学(135052)
- 基金项目(113793)
- 省(113638)
- 自然(101664)
- 教育(101135)
- 自然科(99315)
- 自然科学(99293)
- 自然科学基金(97628)
- 划(94673)
- 编号(89474)
- 资助(89216)
- 成果(73403)
- 部(66592)
- 重点(65622)
- 创(64549)
- 发(62484)
- 课题(61556)
- 创新(59737)
- 国家社会(59376)
- 教育部(58003)
- 制(57833)
- 期刊
- 济(219709)
- 经济(219709)
- 研究(142971)
- 中国(98372)
- 财(77774)
- 管理(75314)
- 学报(65403)
- 农(65359)
- 科学(62962)
- 融(55559)
- 金融(55559)
- 大学(51231)
- 教育(49959)
- 学学(48026)
- 农业(44260)
- 技术(42224)
- 财经(37934)
- 业经(34729)
- 经济研究(34648)
- 经(32654)
- 问题(27635)
- 业(27009)
- 技术经济(24896)
- 贸(23367)
- 理论(22181)
- 现代(21967)
- 图书(21531)
- 科技(21425)
- 世界(21397)
- 国际(20923)
共检索到7128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南平 王之颖 魏芬芬
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也成为企业创新需要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文章将企业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基于中国2015—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对不同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面向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即股权融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债权融资与管理创新显著正相关,即债权融资对管理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对融资方式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资本市场金融体制设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含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胜 杜鹏飞 陈明明
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企业视角实证检验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相较于大规模、资本充足和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赋能对中小型、有融资约束和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赋能可以通过促进企业间研发协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赋能人力资本三种中介渠道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应制定支持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可得性;企业应高度重视数字赋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丽青 杨晓峰
本文选取2013-2018年744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为被解释变量,以内部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政府补助为解释变量,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创新型企业融资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内部融资显著正相关,与债权融资显著负相关,与政府补助正相关但影响不显著,与股权融资负相关但影响不显著;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融资方式 技术创新 研发投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传旺 占妍泓
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任务。从产业支持政策来看,以标杆上网电价为代表的电价补贴,是中国促进风力和光伏发电的重要手段。通过产业链供需关系,下游发电环节的补贴政策影响效应可以传导至上游装备制造业。本文以2009年起相继实施的风电和光伏标杆上网电价为例,尝试分析新能源发电环节的电价补贴与上游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本文分别从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与内部创新基础两个方面,探讨了电价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价补贴对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且外部市场竞争越激烈,电价补贴的负向创新效应就越强;而较好的内部创新基础可以削弱电价补贴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冲击。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产业链传导视角对电价补贴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有益拓展和补充,而且为推助“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
电价补贴 新能源 装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政 杨先明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代表的非正规金融对于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相关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具有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融资功能。就机理而言,非正规金融便于缓解创新融资约束,降低小企业创新与融资的信息非对称性,且在企业缺乏现金时能够更好替代现金以平滑研发波动,最终因融资信息优势和现金替换优势等促进企业创新。本文还发现,创新民营企业在非正规融资领域也面临所有制歧视,其制约了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我国上游国有企业垄断、下游民营企业竞争的非
关键词:
非正规融资 商业信用 产品创新 融资歧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政 杨先明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代表的非正规金融对于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相关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具有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融资功能。就机理而言,非正规金融便于缓解创新融资约束,降低小企业创新与融资的信息非对称性,且在企业缺乏现金时能够更好替代现金以平滑研发波动,最终因融资信息优势和现金替换优势等促进企业创新。本文还发现,创新民营企业在非正规融资领域也面临所有制歧视,其制约了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我国上游国有企业垄断、下游民营企业竞争的非对称市场结构,应当削弱垄断国有企业借助市场势力挤压竞争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非正规渠道优势,以提升民营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
非正规融资 商业信用 产品创新 融资歧视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钟娟 魏彦杰 沙文兵
文章选择反映金融自由化进程的7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并在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下考察金融自由化对中国29个制造业1996—2008年创新产出的静态和动态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从R&D资金的供给还是支出来看,中国金融自由化对企业的知识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自由化增强了外部资金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自由化有利于企业R&D支出效果的发挥。中国的金融自由化需要增强外部资金对企业R&D活动的支持,增强债权人对企业R&D支出的监管,继续推行渐进式的改革,以有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
金融自由化 知识创新 中国制造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薛栋 魏浩 李飚
本文使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同期印度关税为工具变量,处理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有抑制作用,且受到行业技术分布和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行业垄断性越高,技术分布越小,最终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就越小;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则通过成本效应、市场扩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研发互补效应和研发替代效应五种路径机制总体促进了企业创新;资本品进口自由化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创新有替代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薛栋 魏浩 李飚
本文使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同期印度关税为工具变量,处理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有抑制作用,且受到行业技术分布和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行业垄断性越高,技术分布越小,最终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就越小;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则通过成本效应、市场扩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研发互补效应和研发替代效应五种路径机制总体促进了企业创新;资本品进口自由化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创新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申 海鹏
采用2005—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样本,评估资源错配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决策,一地的资源错配程度平均每增长10%,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倾向会下降0.37%;资源错配还显著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这一结论随着行业、地区和企业生产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一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受资源错配影响不显著;资源错配显著抑制高效率和低效率企业的创新行为,但对低效率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大。减少政府干预、改善资源错配,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制度性保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冯玲 袁帆 刘小逸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给定要素市场价格,机器人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成本节约优势,会降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边际收益,激励企业创新,并形成高技能劳动者和其他资本品与机器人之间的“人机协同”“资机协同”效应。实证部分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验证了工业机器人的创新激励价值,并从人机协同、资机协同、生产率异质性等角度为理论推论提供支持证据。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企业创新 异质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邱涤非 杨喆
本文通过分析进口关税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旨在为当前以进口关税提升为表征的"贸易战"是否影响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一些启示。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进口关税数据为基础,利用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评估了进口关税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进口关税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2)进口关税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企业规模异质性,相较于规模较大企业,进口关税更倾向于抑制规模较小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贸易战"加剧、进口关税不稳定性的背景下如何积极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提升创新绩效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冯峥
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影响重大。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视作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显著地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高竞争度行业企业及高金融发展地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扩大技术市场规模及增加企业创新投入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数字要素禀赋、政府数字领域关注度及企业内部治理动力,均能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文献,为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设计及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程仲鸣 孙浛情 虞涛
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背景,通过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这种促进效应体现在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机制检验发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成本效应、出口效应和竞争效应三种渠道促进技术创新投入,但仅通过出口效应促进技术创新质量。而且,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并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股权融资是否抑制了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创业板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数字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的证据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来自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空间相关、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来自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证据
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企业与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两税合并后外资企业创新效率提升了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经济周期、政府信贷干预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