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95)
- 2023(13294)
- 2022(10856)
- 2021(9736)
- 2020(7997)
- 2019(17952)
- 2018(17478)
- 2017(33582)
- 2016(18311)
- 2015(20012)
- 2014(19905)
- 2013(19930)
- 2012(18586)
- 2011(16636)
- 2010(16981)
- 2009(15662)
- 2008(15900)
- 2007(14441)
- 2006(12954)
- 2005(12214)
- 学科
- 济(89050)
- 经济(88960)
- 业(83218)
- 企(75688)
- 企业(75688)
- 管理(66478)
- 方法(33930)
- 业经(30740)
- 农(27921)
- 财(26291)
- 数学(25551)
- 数学方法(25356)
- 中国(23568)
- 地方(20881)
- 农业(20604)
- 务(20377)
- 财务(20356)
- 财务管理(20333)
- 企业财务(19359)
- 技术(19137)
- 制(17486)
- 策(15361)
- 和(15207)
- 理论(14890)
- 划(14749)
- 贸(14138)
- 贸易(14125)
- 易(13665)
- 银(13366)
- 银行(13333)
- 机构
- 学院(270815)
- 大学(262642)
- 济(116178)
- 经济(114006)
- 管理(106059)
- 研究(92210)
- 理学(90295)
- 理学院(89319)
- 管理学(88121)
- 管理学院(87605)
- 中国(72271)
- 京(55932)
- 科学(55421)
- 财(53801)
- 农(51738)
- 所(47658)
- 江(43206)
- 研究所(42834)
- 财经(42174)
- 中心(41639)
- 业大(40915)
- 农业(40592)
- 经(38268)
- 北京(35289)
- 经济学(34686)
- 州(34166)
- 范(32817)
- 院(32643)
- 师范(32440)
- 经济学院(31271)
- 基金
- 项目(173647)
- 科学(138587)
- 研究(126653)
- 基金(126340)
- 家(110359)
- 国家(109268)
- 科学基金(94914)
- 社会(82481)
- 社会科(78370)
- 社会科学(78352)
- 省(70440)
- 基金项目(66539)
- 自然(60836)
- 自然科(59492)
- 自然科学(59478)
- 自然科学基金(58535)
- 划(57502)
- 教育(56910)
- 资助(51018)
- 编号(49790)
- 发(42615)
- 业(39951)
- 创(39553)
- 重点(39156)
- 成果(38920)
- 部(37754)
- 创新(36092)
- 课题(35047)
- 国家社会(34376)
- 发展(34352)
- 期刊
- 济(138198)
- 经济(138198)
- 研究(80368)
- 中国(57695)
- 农(49068)
- 管理(45216)
- 财(44779)
- 学报(40269)
- 科学(39442)
- 农业(33921)
- 大学(30889)
- 学学(29589)
- 融(27562)
- 金融(27562)
- 教育(26538)
- 技术(25821)
- 业经(25400)
- 财经(21537)
- 经济研究(21444)
- 业(20561)
- 经(18681)
- 问题(17604)
- 技术经济(16386)
- 现代(13836)
- 商业(13732)
- 世界(13582)
- 贸(13257)
- 科技(12840)
- 财会(12767)
- 经济管理(12431)
共检索到418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健 刘晓彤 宋尚彬
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系统GMM方法,测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效应的差异性,并进行了渠道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该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作用会因盈利能力、融资约束、要素密集度以及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化表现,具体而言,该政策对盈利能力较弱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提升效应更明显,融资约束会对政策产生抑制效应,对处于制度环境较好地区企业的提升效应较弱。本文的研究为科学判断税收政策总体效应与差异性效应、深入认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依据,以期有助于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倩倩 李琪琦
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力。选取2015—202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融资约束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以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在盈利能力较弱、规模较小、研发投入较高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发挥更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为优化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肖春明 张丽云
探索引领中国经济增长与质量变革的新动力,关键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文章以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以2018年1月1日起所有负面清单之外行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为外生政策冲击(财税[2018]99号文件),运用双重差分法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通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提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完善提供了一定借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梁双陆 白云翠
随着扣除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扣除比例的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以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企业异质性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对渐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激励效果因行业性质、人力资本结构和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吸收能力和政府创新偏好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二者正向调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但是调节作用会因企业创新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会因作用时点的不同而产生异质性。因此,拓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和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技术性创新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完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以及多种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搭配使用,是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路美弄
人力资本结构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为了实证检验企业异质性条件下人力资本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与促进,文章以我国199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模型的构建,将人力资本分为四个类别,考查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类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四个维度的人力资本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效应的是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制约效应的是制度人力资本积累。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简泽 段永瑞
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生产率存在很大的持久的差异。然而,在中国制造业部门里,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篇文章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竞争的增强对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在竞争激发的逃离竞争效应的作用下,竞争的增强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跨企业分布上四分位数以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然而,对于生产率较高的上四分位数以上的企业,租金消散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竞争的增强阻碍了它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于是,基于异质性企业对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不同反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意味着,促进竞争的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搭配能更全面地促进微观层面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路美弄
人力资本结构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为了实证检验企业异质性条件下人力资本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与促进,文章以我国199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人力资本模型的构建,将人力资本分为四个类别,考查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类型企业中,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四个维度的人力资本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效应的是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明显制约效应的是制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美莎 邸勍 冯涛
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突出表现为创新投入快速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TFP)下降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识别市场机制对不同类型研发活动的差异化影响。采用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创新困境具体表现为:基础研究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较长时滞性,应用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2)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基础研究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无显著影响,但有助于缓解应用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3)基于前沿技术差距视角的回归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在低技术差距行业和高技术差距行业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不仅可为理解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困境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还可为正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引。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徐远华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为了检验企业家精神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T F P的影响,本文讨论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对中国工业T F P的非线性传导机制,还考察了行业特征对企业家精神的生产率促进效应所产生的行业异质性影响,并基于中国工业2000-2014年3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克服考察期间工业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偏差,本文使用从业人员数和主营业务收入两种指标将相关变量统一调整到全部工业口径。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在考察期间,中国工业的T F P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在整个考察期间,企业家精神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中国工业的T F P;(3)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工业的T F P之间存在"U"型关系,并且位于"U"曲线的右侧,意味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正在加速提高中国工业的T F P;(4)20 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企业家精神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不仅抵消而且大大超过了金融海啸等外部条件对中国工业T F P的负面冲击;(5)企业家精神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在国有产权比重较高、平均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密集度较高的细分行业,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工业TFP的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豪 戴静 张建华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地方官员信息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匹配,从官员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政策不确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指数短期内会降低企业的TFP水平,政府官员更替引起的政策不确定影响比企业高管变动的影响更大;官员任期与企业TFP之间明显呈"倒U"型关系,非正常换届对企业TFP的损害更大;官员学历越高、历练经验越丰富,对企业TFP水平的提升越有益。本文证据表明,在当前制度背景下,不可预期的领导层变动所导致的政策不确定与地方官员异质性使得制造业企业出现效率损失。
关键词:
政策不确定 官员异质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豪 戴静 张建华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地方官员信息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匹配,从官员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政策不确定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指数短期内会降低企业的TFP水平,政府官员更替引起的政策不确定影响比企业高管变动的影响更大;官员任期与企业TFP之间明显呈"倒U"型关系,非正常换届对企业TFP的损害更大;官员学历越高、历练经验越丰富,对企业TFP水平的提升越有益。本文证据表明,在当前制度背景下,不可预期的领导层变动所导致的政策不确定与地方官员异质性使得制造业企业出现效率损失。
关键词:
政策不确定 官员异质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政 杨思莹 路京京
政府是保障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在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过程中有所作为。作为支持和引导制造业转型发展最直接的方式,政府补贴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和保障性作用。本文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贴有效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作用逐渐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会负向调节政府补贴的作用效果,即企业研发投入越高,政府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越低。对企业所有权异质性考察发现,政府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中,补贴对中央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于地方国有企业。因此,应当重视政府补贴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企业特征采取多样化的补贴方案和措施,推动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永芳 吴科 程庭威 孙光林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金融对处于市场化程度低和金融发展水平高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内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存在显著异质性,即数字金融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低和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均显著,但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不显著;数字金融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只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显著,而在金融发展水平低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区域不显著。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钢 张道远 王薇
以2010—2016年中国上市工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中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激励效应。结果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激励效应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化加计扣除方式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税率式优惠可能会削弱研发税收优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据此提出优化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方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建伟
本文利用中国2007-2018年上市A股企业的数据,并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就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高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而对低融资约束企业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成熟期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发展期和衰退期企业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化 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