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45)
2023(13570)
2022(10549)
2021(9486)
2020(7961)
2019(17389)
2018(17044)
2017(32879)
2016(17541)
2015(19094)
2014(18712)
2013(18347)
2012(16160)
2011(14037)
2010(14244)
2009(13808)
2008(13080)
2007(11822)
2006(10418)
2005(9765)
作者
(49962)
(41503)
(41389)
(38895)
(26372)
(19852)
(18593)
(16045)
(15907)
(14717)
(14251)
(13703)
(13231)
(13091)
(12894)
(12696)
(12330)
(12309)
(12024)
(11867)
(10407)
(10264)
(10037)
(9488)
(9344)
(9304)
(9237)
(9193)
(8206)
(8122)
学科
(83155)
(76151)
企业(76151)
(75639)
经济(75546)
管理(65152)
方法(31099)
业经(30289)
(26928)
(26657)
(26338)
金融(26338)
中国(25783)
(24121)
银行(24086)
(23342)
数学(23136)
数学方法(23029)
(21087)
财务(21061)
财务管理(21045)
农业(20140)
企业财务(20025)
(19004)
技术(17077)
地方(14817)
(14726)
(14476)
理论(14242)
(14075)
机构
学院(248242)
大学(240494)
(108065)
经济(106263)
管理(99906)
理学(85881)
理学院(85121)
管理学(84055)
管理学院(83635)
研究(77336)
中国(68146)
(50911)
(49142)
(48111)
科学(45641)
财经(40720)
(38626)
业大(38355)
农业(37975)
(37953)
中心(37586)
(37083)
研究所(34848)
经济学(33314)
经济学院(30386)
(30274)
北京(30102)
财经大学(30099)
商学(29772)
商学院(29509)
基金
项目(163624)
科学(130436)
基金(121013)
研究(117683)
(105819)
国家(104798)
科学基金(91556)
社会(78706)
社会科(74874)
社会科学(74854)
(65649)
基金项目(64652)
自然(58941)
自然科(57684)
自然科学(57667)
自然科学基金(56745)
(53300)
教育(51992)
资助(47497)
编号(45696)
(39435)
(38225)
重点(36687)
(36205)
(35208)
创新(34865)
成果(34671)
国家社会(33248)
(31600)
科研(31308)
期刊
(120329)
经济(120329)
研究(69463)
中国(46943)
(45796)
(42900)
管理(41671)
学报(37917)
(37697)
金融(37697)
科学(35768)
农业(30368)
大学(29125)
学学(28335)
业经(22672)
技术(21313)
财经(20931)
经济研究(19293)
(18766)
(18056)
教育(16413)
问题(15869)
技术经济(14249)
商业(13149)
财会(12959)
现代(12927)
(12266)
世界(12137)
(11850)
国际(11354)
共检索到372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彦锋   高鸽   李金达  
“金融化”微观与宏观的消极影响引发各界关注,而相关研究忽略了非正式制度的治理效应。文章考察企业声誉是否及如何影响金融化,形成以下结论,企业声誉具有抑制金融化的效应;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声誉降低金融化的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外部环境较差时,企业声誉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文章结论丰富了企业声誉经济后果与金融化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对治理“金融化”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方肖燕  严谋春  
文章从企业绿色投资视角,探讨企业金融化决策对绿色投资的影响。通过OLS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其绿色投资水平越低,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外部政策压力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削弱了金融化对绿色投资的抑制作用。基于外部声誉压力检验发现,更高的媒体关注也会削弱金融化对绿色投资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会挤出企业的绿色投资,同时外部政策引导和声誉关注会影响企业绿色投资。文章从绿色投资角度丰富了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相关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孟庆斌  侯粲然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本文利用2010-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金融化显著正相关,社会责任的"声誉保险机制"在中国发挥主要作用;考虑社会责任的不同类别,仅股东类社会责任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投资,其他类社会责任均与金融资产投资正相关。进一步,本文对企业金融化的动机进行了检验,证实了中国上市公司进行金融资产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收益,而不是为了发展主业储备资金。本文拓展了社会责任经济后果以及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上市公司降低金融风险提供实践指导,同时能够为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陈点点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限制银行信贷影响企业从事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进而抑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信贷—企业金融化"。本文以2000—2016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增长率,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回归主营业务,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考察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本文发现,相比于准备金要求,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降低企业金融投资增长率的作用更显著。本文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2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李雪   索碧晨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出现金融化趋势,甚至已经影响其主业发展,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本文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模型和门槛模型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可以通过资本支出影响企业主业发展,过度融资调节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资本支出的影响。门槛模型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存在债务担保能力的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国有非金融企业、小规模非金融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非金融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验证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有效提升企业主业发展的适度边界,为防范非金融企业过度金融化和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蔡艳萍  陈浩琦  
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究企业金融化—投资效率—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分析融资约束水平在金融化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异质性作用。结果表明:出于市场套利动机,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投资效率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当融资约束较高时,金融化程度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当融资约束较低时,金融化程度负向影响企业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笃池  贺玉平  王曦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金融化已成为近年来中国非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文以2008-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uperSBM模型的三阶段组合效率法剔除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测度了经营性业务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构建了滞后一到三期的回归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企业金融化在总量和增量上对实体企业经营性业务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量上,企业金融化对经营性业务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抑制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国企与非国企中都存在。具体而言,金融化程度造成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且对国企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升金融资产投资强度对国企和非国企的影响在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均存在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玉  夏天添  
近年来,由于传统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实体产业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同时,随着企业资本大量涌入金融、地产等高回报率领域,实体企业金融化俨然成为我国实体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检验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曲线性影响关系,文章立足国内制造业上市企业2013年至2017年的数据,以多层回归模型建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投资效率存在倒U形的曲线影响关系,且会通过实业投资的中介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企业投资效率,说明企业只有适度金融化才可缓解其实业投资的融资困境,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因而金融化作为企业的一把"双刃剑",需要相关政府机构一方面通过强化资本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企业极端性投资;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合理金融化,助其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革新,良性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进而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综合价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