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77)
2023(20003)
2022(17035)
2021(15733)
2020(13369)
2019(29952)
2018(29798)
2017(56851)
2016(31197)
2015(34796)
2014(34070)
2013(33794)
2012(30944)
2011(27692)
2010(27633)
2009(25762)
2008(25666)
2007(22794)
2006(20201)
2005(18053)
作者
(90398)
(75197)
(74913)
(70969)
(47946)
(36192)
(33787)
(29299)
(28533)
(26947)
(25566)
(25445)
(24079)
(23924)
(23199)
(22900)
(22456)
(22430)
(21639)
(21576)
(18896)
(18457)
(18303)
(17251)
(16820)
(16795)
(16735)
(16664)
(15087)
(14834)
学科
(125789)
经济(125619)
(108793)
管理(102904)
(96439)
企业(96439)
方法(53557)
数学(42877)
数学方法(42433)
(38051)
(37975)
业经(37686)
中国(32043)
(27923)
农业(26267)
(26080)
财务(26004)
财务管理(25970)
技术(25793)
地方(25580)
企业财务(24610)
(24429)
理论(22912)
(22257)
贸易(22242)
(21729)
(21583)
(20372)
(20087)
(19287)
机构
学院(440591)
大学(438045)
(176039)
管理(174763)
经济(172322)
理学(150285)
理学院(148629)
管理学(146299)
研究(145609)
管理学院(145481)
中国(110914)
(94091)
科学(90760)
(82948)
(78515)
(73334)
业大(68880)
(67053)
研究所(66361)
中心(66072)
财经(65358)
农业(61760)
(59353)
北京(59016)
(55086)
师范(54461)
(53417)
(52818)
经济学(52270)
财经大学(48229)
基金
项目(297016)
科学(233018)
研究(215780)
基金(214407)
(187766)
国家(186137)
科学基金(159916)
社会(136306)
社会科(129186)
社会科学(129153)
(117866)
基金项目(114241)
自然(104272)
自然科(101806)
自然科学(101777)
自然科学基金(100001)
(98046)
教育(97753)
编号(87274)
资助(86845)
成果(69799)
重点(66443)
(65093)
(64203)
(63846)
创新(60262)
课题(60150)
科研(56160)
国家社会(55966)
(55957)
期刊
(199386)
经济(199386)
研究(128307)
中国(88998)
(72451)
学报(71859)
管理(68952)
(67059)
科学(65244)
大学(54330)
学学(51459)
农业(49529)
教育(46748)
技术(40147)
(38294)
金融(38294)
业经(34688)
财经(32466)
经济研究(30703)
(28446)
(27955)
问题(26158)
技术经济(23359)
科技(23136)
(21640)
现代(21089)
图书(20274)
商业(20076)
理论(19839)
财会(18988)
共检索到656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立平  李守伟  刘骏  
为了研究中国高技术企业在创新中协同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深度的概念,从宏观文化背景、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成本、政府公共政策以及微观利润水平、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企业发展速度分析了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制,并基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协同创新深度的决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协同创新深度无关;中等利润水平和中等垄断程度对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新兴企业、成熟企业和高速发展企业对协同创新需求更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立平  方建新  王作功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立平  方建新  王作功  
协同创新深度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进行协同创新的程度,不同的高技术产业行业,其协同创新深度存在较大差距。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例,采用2010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研究政府研发投入强度、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速度、企业利润水平等因素对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企业发展速度与协同创新深度正相关,其中,政府研发投入强度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协同创新深度的主导作用更大。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其协同创新深度的影响机理不同:从市场结构来看,垄断不利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协同创新,但却会促使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进行协同创新;从企业规模来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无关,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规模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从利润水平来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利润水平与协同创新深度负相关,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利润水平与协同创新深度无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松虎  刘莎莎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武威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考察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1)在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应用整体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2)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我国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排序;(3)应用GM(0,N)模型量化分析了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密集度、技术密集度、行业开放程度、外资企业规模比重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国有企业规模比重、市场集中度、本土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储望煜  
界定产业创新速度的概念,认为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国家创新效应、政府创新驱动压力、集聚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间接作用机制包括研发资源带动效应和研发资源配置效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其弹性系数为0.368;产业创新速度同时存在研发经费的门槛效应和研发人员的门槛效应,高水平研发投入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更大,研发人员中等投入水平地区产业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低;协同创新与研发人员投入绩效有待提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洋  欧光军  雷霖  
集群网络的创新合作与协同是基于组织间知识协同的网络在不同知识生态位的匹配和协同,而知识划分在集群协同创新中则处于基础性地位。本文从创新生态观的角度和知识管理理论入手,在组织知识域划分的基础上探究知识生态位的内涵,并从核心知识主体网络中解析出分层结构特性。然后,通过案例探讨和方差分析,得到互补型、辅助型知识间不同的组成形态与突破式、渐进式创新的联系,从而找出生态位的不同形态与不同创新行为的关系,由此探究集群主体协同创新背后知识生态位整合的内在机理,最终剖析出集群知识网络协同创新能力的微观知识基础与实现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立平  孙建红  
本文构建了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框架,包括线性机制和非线性机制。线性机制是指创新速度通过竞争优势、树立品牌、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等效应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非线性机制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适度速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弹性系数为0.344。创新成果越高,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越大。中等创新速度时,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大。企业研发经费的弹性系数最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绩效总体不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立平  孙建红  
本文构建了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框架,包括线性机制和非线性机制。线性机制是指创新速度通过竞争优势、树立品牌、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等效应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非线性机制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适度速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弹性系数为0.344。创新成果越高,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越大。中等创新速度时,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大。企业研发经费的弹性系数最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绩效总体不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史洁  俞立平  杜维  玄黎娜  
协同创新是基于横向合作的创新策略,突击创新是基于时间的纵向创新策略,研究二者互动机制意义重大。本文运用面板联立方程、面板门槛回归、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突击创新对创新成果贡献显著而协同创新不佳;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的影响总体较小但潜力巨大;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的积极作用显著;当突击创新水平较高时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有积极影响;当协同创新水平较低时协同创新对突击创新有积极影响;协同创新水平较高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有积极影响;突击创新水平较低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有积极影响;当创新成果较低时突击创新对协同创新才可能有积极影响。本文拓展了新研究方向,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有明  
产业集群网络创新代表了新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而协同是网络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面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不高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强调网络协同对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基于协同理论和网络创新的观点,高技术企业与KIBS企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战略、管理、业务、信息四个界面进行有效协同,是增强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蔡绍洪  彭长生  俞立平  
分析企业规模与创新政策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而评估企业规模对创新政策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创新政策测度的基础上,从创新政策与政府研发补贴两个角度,综合采用联立方程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创新政策、政府研发补贴、企业规模、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政策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不利于小企业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与政府研发补贴负相关,小企业更容易获得支持;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创新政策对创新成果的弹性更大;企业规模与创新成果正相关,小企业创新成果较少;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成果有轻微贡献;当创新政策较高时,创新政策对企业规模有轻度贡献;当企业规模较大时,创新政策与企业规模正相关。总体上,中小企业在创新政策方面机会大于挑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思洁  耿献辉  
协同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厘清企业社会责任与协同创新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提升短期竞争优势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A股2011—2020年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促进了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这种作用在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当行业竞争更激烈以及市场化程度更高时,企业社会责任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  
本文运用1996—2007年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进入的市场冲击效应较大,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人员交流等,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增强,外资的正面技术溢出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