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94)
2023(14319)
2022(11661)
2021(10565)
2020(8493)
2019(19307)
2018(18623)
2017(36592)
2016(19588)
2015(21604)
2014(21492)
2013(21391)
2012(19800)
2011(17854)
2010(18489)
2009(17356)
2008(17571)
2007(16260)
2006(14863)
2005(14091)
作者
(55727)
(46061)
(46005)
(43819)
(29723)
(21817)
(20711)
(17799)
(17670)
(16827)
(15849)
(15394)
(15068)
(14687)
(14437)
(14184)
(13605)
(13474)
(13379)
(13075)
(11419)
(11316)
(11136)
(10568)
(10504)
(10389)
(10324)
(10165)
(9206)
(8974)
学科
(96009)
经济(95912)
(87711)
(78439)
企业(78439)
管理(72875)
方法(34573)
业经(32267)
(31084)
(28472)
中国(27997)
数学(26038)
数学方法(25734)
农业(22057)
地方(22009)
(20293)
财务(20250)
(20232)
财务管理(20232)
(19390)
企业财务(19160)
技术(18737)
(18131)
贸易(18111)
(17557)
(16477)
理论(16023)
(15985)
银行(15978)
(15839)
机构
学院(289406)
大学(280679)
(132539)
经济(130057)
管理(118254)
理学(99699)
理学院(98771)
管理学(97628)
管理学院(97066)
研究(96662)
中国(79318)
(62784)
(59216)
科学(51785)
财经(48282)
(47601)
(46318)
中心(44335)
(43687)
(42836)
研究所(41811)
经济学(39783)
北京(38116)
(36627)
业大(35731)
经济学院(35527)
财经大学(35220)
(34838)
(34791)
师范(34616)
基金
项目(176270)
科学(142949)
研究(135817)
基金(129299)
(109101)
国家(108027)
科学基金(96183)
社会(89600)
社会科(85200)
社会科学(85178)
(69846)
基金项目(66809)
教育(60910)
自然(59098)
自然科(57864)
自然科学(57855)
自然科学基金(56892)
(56611)
编号(55595)
资助(52927)
成果(44887)
(42139)
(39788)
(39045)
重点(38809)
课题(38317)
(37718)
国家社会(36904)
创新(36228)
发展(35836)
期刊
(161002)
经济(161002)
研究(92906)
中国(62488)
管理(52384)
(51081)
(41484)
(35959)
金融(35959)
科学(34927)
学报(31477)
教育(29171)
业经(28808)
技术(28363)
农业(28302)
大学(26124)
经济研究(25478)
财经(25207)
学学(24647)
(21909)
问题(20208)
(17527)
技术经济(17501)
(17060)
国际(15955)
世界(15867)
商业(15660)
现代(15465)
经济管理(14664)
理论(13331)
共检索到465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伟光  李伟  李凯  
近年来,企业侵蚀员工利益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企业在产品与劳动力市场都具有势力时,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环境调节双边市场中市场势力的分配。这种市场势力调节行为,不仅会使竞争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也会引发劳资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本文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构建准自然实验,结合1998—2013年中国反垄断诉讼数据、工业企业数据和员工数据,对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以规避产品市场规制这一研究假说进行实证识别与检验,兼论竞争政策的优化。结论表明:第一,企业不仅在产品市场获取垄断租金,也会通过压低员工收入的方式获取劳动租金,即市场势力扩展行为确实存在;第二,“企业—员工”私人议价机制是决定双边市场关联的重要因素,在私人议价下,企业对不同技能员工具有不同的势力,企业支付给高技能员工更高的工资,并且更倾向于向高技能劳动力扩展势力;第三,竞争法与劳动保障法的协同监管是阻止市场势力扩展的有力举措。本文的启示是,促进竞争法与劳动保障法的协同监管,加快推进竞争法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是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应有之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伟光  李伟  李凯  
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在提高居民工资的同时有效缓解薪资差距,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将市场势力引入收入分配问题中,基于工企数据和反垄断行政民事诉讼数据和最低工资数据组成的合并样本,构建了“企业-员工”私人议价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情境下的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产品与劳动力市场具有“双边市场势力关联”特征,企业可以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调节双边市场势力的分配。在上述环境中,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不仅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技能员工间的工资差距。这种市场势力关联引发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具体表现在,产品市场推动的政策改革虽然减弱了企业产品市场势力从而有利于效率提高,但是其引致的企业向劳动力市场扩展势力的行为却会使员工租金分享能力降低并扩大收入差距。据此,文章认为加强《竞争法》与《劳动保障法》的协同可以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竞争政策也需要建立起“收入分配中性”的执法原则。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蔡宁  杨旭  桂昭君  
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群内企业的协作和竞争行为是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分别从集群内企业的业务行为共享、资源共享、专业化集群方面探讨群内协作行为对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并从技术创新、需求、企业歧异化能力及群内竞争者的“质量”和数量等角度分析群内竞争行为对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企业间的协作和竞争行为与集群竞争力的关联机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恒   李辉   张道远  
劳动力市场垄断(即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工资定价权)不仅妨碍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还会扭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使用微观数据对劳动力市场垄断进行定量研究,在非中性技术进步环境下其结果可能存在严重偏误。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考虑非中性技术进步的结构估计方法,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与估计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垄断势力。基于2008—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相当程度的买方垄断势力:劳动折价率加权均值为2.08,即员工只得到其边际产出的大约48%。样本期内劳动折价率保持稳定,意味着这一时期劳资双方的分配关系并未明显改变,资本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本文发现,忽视非中性技术进步可能影响劳动折价率估计结果,从而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得到误导性结论。本文从微观视角刻画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垄断状况的整体图景,为新时期破除劳动力市场垄断障碍、完善初次收入分配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支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淼杰  解恩泽  
本文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研究以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削减为代表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势力的影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本文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实证研究表明,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削减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扩大企业产出规模、增加企业的进口中间投入要素占比和使企业向产业上游移动,从而增强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这一结果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衡量方式、中间投入进口关税衡量方式、回归样本等都是稳健的。在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当限制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谋,提供多元完善的职业培训和完备的公共服务,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保障劳动者权益。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顾文静  
粤商和浙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著名商帮,在成长和发展中各具特色。从薪酬、福利、就业环境、企业人工成本支撑力等方面对粤商企业和浙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研究表明:粤商企业在高端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竞争力略有优势,但在福利和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力呈现劣势;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粤商企业各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丧失。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玉海  黄超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同时测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2007-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直接测度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在劳动力雇佣市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买方势力,在此条件下其在钢铁产品市场上整体而言并不存在市场势力而是处于相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钢铁产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与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理应成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根本所在;分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相比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具有更为明显的价格成本加成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玉海  黄超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可同时测算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的计量模型,然后利用2007-2014年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直接测度了中国钢铁产业的市场势力与规模经济。实证结果显示,中国钢铁产业在劳动力雇佣市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买方势力,在此条件下其在钢铁产品市场上整体而言并不存在市场势力而是处于相对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钢铁产业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建立公平竞争与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理应成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根本所在;分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相比于中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胜蓝  马慧  
产业竞争环境是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出现的新特点,本文以中国上市企业2001~2011年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观层面产品市场竞争对微观层面企业劳动力成本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烈竞争的产品市场环境会使企业采取更具黏性的劳动力成本管理战略。而且,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普通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受到的影响较小。本文进一步考察微观层面企业特征对产业竞争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管理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竞争压力较大、市场地位较低的企业在劳动力成本管理决策中对产品市场竞争的反应更加明显,表现出更强的劳动力成本黏性。本文还发现非国有控股企业在激烈竞争的产品市场环境下表现出更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耿德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还成功地从封闭型经济转型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正逐步告别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需要采取何种对策?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凌  李宏彬  熊艳艳  周黎安  
本文使用在浙江省收集的企业一职工配对数据研究了国际学术界困惑已久的企业规模对工资的溢价谜题。我们发现,当控制了企业所处的地区、行业和职工的人力资本后,企业的技术效率可以完全解释企业规模对职工工资的正向作用。大企业提供高工资,主要是由于它们拥有高素质的职工和较高的技术效率。与国际上使用发达国家数据的同类文献相比,本文所使用数据的独特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职工的配对,便于控制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特征;二是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更接近于一个竞争性市场,因而更容易识别企业规模对工资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经勇  曾芬钰  
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社会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到效率或 效益最高的部门或领域。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过程,同时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 的分配过程。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 的。并由此引伸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理论与劳动力审场分割的实际之间的对立统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晖  
连锁企业的购买势力是影响竞争行为与格局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三阶段"古诺"竞争模型,对我国家电零售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及其对上游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会福利水平将会如何变化。研究发现,只要寡头连锁企业之间不存在横向的合谋,购买势力的存在并不会导致零售市场产品价格的升高;零售企业会向上游企业施加价格压力,但这种价格压力并不会必然会完全转化为零售企业的利润;只要市场的零售企业不是独断,适度追求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会提高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有益于产业健康发展。但是,过度追求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最终会导致恶性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损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解恩泽   余淼杰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要求。劳资收入分配作为初次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最终的收入分配格局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势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收入的分配,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的关键。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进行准确估计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拥有显著的市场势力。平均而言,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只有44%分配给劳动者。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越强,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越低;(2)2007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的水平和异质性均在下降,表明劳资收入分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本文进一步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即劳资市场势力的强弱对比决定了剩余价值在劳资之间的分配。在政策制定上,本文建议加强对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垄断行为的规制、增强劳动力在职业和地域上的流动性,同时从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要素市场的竞争中性。通过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最终实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昉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许多人担心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文章认为,对此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又要避免反应过度。只要能够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可以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收益,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应通过改善就业、再就业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延缓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避免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有效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