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80)
- 2023(20462)
- 2022(17331)
- 2021(16082)
- 2020(13534)
- 2019(30392)
- 2018(29968)
- 2017(57899)
- 2016(31588)
- 2015(34972)
- 2014(34369)
- 2013(33967)
- 2012(31027)
- 2011(27825)
- 2010(27999)
- 2009(26095)
- 2008(25990)
- 2007(23390)
- 2006(20680)
- 2005(18794)
- 学科
- 济(124219)
- 经济(124049)
- 业(109461)
- 管理(106410)
- 企(97853)
- 企业(97853)
- 方法(53571)
- 财(43854)
- 数学(43041)
- 数学方法(42550)
- 农(37187)
- 业经(36787)
- 中国(32981)
- 制(29552)
- 务(28322)
- 财务(28251)
- 财务管理(28209)
- 企业财务(26869)
- 学(25962)
- 农业(25665)
- 技术(24183)
- 地方(23606)
- 理论(23165)
- 税(22238)
- 和(22205)
- 体(21298)
- 贸(21018)
- 贸易(21003)
- 划(20903)
- 税收(20760)
- 机构
- 学院(444941)
- 大学(442940)
- 济(178069)
- 管理(175178)
- 经济(174295)
- 理学(150496)
- 理学院(148826)
- 研究(147017)
- 管理学(146516)
- 管理学院(145666)
- 中国(112674)
- 京(93998)
- 财(91888)
- 科学(90582)
- 所(74039)
- 农(73108)
- 财经(71083)
- 江(68096)
- 研究所(66655)
- 中心(66160)
- 业大(64886)
- 经(64475)
- 北京(59107)
- 农业(57051)
- 范(55788)
- 师范(55221)
- 经济学(53990)
- 州(53921)
- 院(53770)
- 财经大学(52586)
- 基金
- 项目(296844)
- 科学(235041)
- 研究(217791)
- 基金(216529)
- 家(188638)
- 国家(187055)
- 科学基金(161673)
- 社会(138410)
- 社会科(131237)
- 社会科学(131205)
- 省(116384)
- 基金项目(114520)
- 自然(104723)
- 自然科(102308)
- 自然科学(102285)
- 自然科学基金(100524)
- 教育(99032)
- 划(97202)
- 资助(87942)
- 编号(87817)
- 成果(71678)
- 重点(66770)
- 部(65294)
- 创(64685)
- 发(63125)
- 课题(60702)
- 创新(59867)
- 制(57319)
- 国家社会(57202)
- 科研(56467)
- 期刊
- 济(201206)
- 经济(201206)
- 研究(136438)
- 中国(87993)
- 财(74876)
- 学报(69999)
- 管理(69427)
- 农(67513)
- 科学(64605)
- 大学(53302)
- 学学(50566)
- 教育(47455)
- 农业(46153)
- 融(40497)
- 金融(40497)
- 技术(38337)
- 财经(35430)
- 业经(33815)
- 经济研究(31992)
- 经(30446)
- 业(26311)
- 问题(25852)
- 技术经济(22459)
- 科技(21656)
- 版(21041)
- 现代(20970)
- 财会(20572)
- 理论(20110)
- 商业(19663)
- 务(19278)
共检索到668107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显 吴非 刘诗源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减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减税政策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动能。然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减税政策时有着异质性的反应函数。从影响机制来看,企业减税能够刺激企业的资源投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助力,又能够减轻企业"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偏向,从而达到去杠杆与创新驱动的双重拟合。特别地,有明显创新驱动导向的政府晋升激励制度,能够合理引导企业减税政策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而那种"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考核制度,无助于企业减税政策效力的释放。有鉴于此,想要深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需要坚定不移实施"结构性"的减税政策,考虑企业属性差异,也要考虑减税政策的传导影响机制,更应该努力调整政策激励结构,以增强减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车德欣 吴传清 任晓怡 吴非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本文利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企业及宏观数据集,构建实证模型研究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不仅考虑"财政科技支出—企业技术创新"间的关系,还将地方政府激励结构引入上述框架。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区分企业属性差异、地区差异的条件下,财政科技支出有着明显的异质性创新驱动效果。想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动能,要考虑财政科技支出传导机制是否通畅,更应该在调整政府激励结构上倾注努力,以增强财政科技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非 申么 祝佳 叶显
基于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集,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从机制来看,利率市场化既能纾解企业融资约束、刺激研发投入增加,又能减轻"脱实向虚",从而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特别地,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地方政府激励密切相关。在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影响下,利率市场化仅能带来低质量创新"泡沫";在"为创新而竞争"的激励下,利率市场化能够驱动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想要契合创新驱动转型战略,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应调整政府的制度激励结构,提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匹配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钰子 汤子隆 常曦 曹铭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8—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与宏观区域经济的面板数据,检验地方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确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然而不同属性产业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有显著差异。在区分企业属性差异的条件下,产业政策也有着明显的异质性效果。进一步地,地方性法规形式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利用补贴和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地方政府规章形式的产业政策则无此效果。特别地,恰当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能够引导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这对于地方性法规而言更是如此。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先明 杨娟
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科技与传统金融深度结合的产物,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释放中小企业经营活力从而激励其技术创新?文章利用2011—2017年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且该作用在长期依旧存在;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效应具有"结构性"特征,且随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呈先增后减趋势;从作用机制看,数字金融可通过增加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营收入三个方面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效应在非国有中小企业、传统金融发展滞后地区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中介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江淮 张玉昌
关于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以及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假说,利用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数据检验了中国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存在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在企业规模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中,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越大,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用要高于国有企业。另外,本文还发现科技活动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研发人员的贡献。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进行资助时,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微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资助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晨 刘冰 叶永卫
在我国现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背景下,探索减税政策对企业的投资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关注对小微企业的实质作用。本文利用一种全新的群聚—双重差分(Bunching-DiD)识别框架,探究了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性减税优惠对其投资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减税会促使高应税收入企业在政策门槛处形成群聚,但不具备明显的投资反应,而对于政策目标对象——低应税收入的小微企业而言,其在减税激励下缓解了融资约束压力,具有显著的经营性投资效果。最后,我们还发现此轮减税政策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并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率、就业规模及经营绩效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本文研究为理解企业减税效应及其异质性投资偏向具有一定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敬富 靳卫东 刘研
政府采购是基于需求侧驱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化、商业化的有效手段,而采购品不同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以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2SLS、联立方程模型等计量方法,以产品异质性为视角,对政府采购作用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效果与路径选择进行探究。结果发现:①在政府采购驱动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存在"挑选赢家"行为,并弱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终实际效果;②通过路径分析发现,需求是引致政府采购作用于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融资约束是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创新的原因而非结果,此外并未发现政府采购可以通过降低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证据;③政府采购的科技产品或服务以成长型创新产品为主,而探索型创新产品采购比重极低,即目前政府采购的实质是促进创新产品产能出清。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永友 叶倩雯
为实现创新驱动,重塑经济增长新动力,政府对创新型企业投入大量财政补贴。那么,政府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会带来企业创新行为吗?本文基于国家科技部公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微观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政府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研究。结论证实,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财政补贴并没有激励企业更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产出。研究发现,获得科技补贴的创新型企业实际上有两种类型行为反应,一种类型反应是,获得补贴的企业没有实施任何创新活动,这部分所谓科技型创新企业更多是通过虚假"创新信号"骗取科技型创新企业认定和财政补
关键词:
R&D补贴 创新激励 两步决策 机制识别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兰贵良 张友棠
以2010~2015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熵权法构建创新产出指数,考虑企业异质性因素,实证检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激励效果,这种效果在民营企业、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此外,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低,研发税收激励效果越显著。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研发税收激励效果越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程曦 蔡秀云
本文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及技术创新产出两个维度,就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所得税优惠与流转税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激励效应则不明显。基于企业所有权性质与技术密集程度异质性的分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方面,所得税优惠对所有组别均有显著的激励效应,流转税优惠对除去属于非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组以外其他组别的激励效应均是显著的;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只有流转税优惠在国有企业组和属于
关键词:
税收政策 技术创新 激励效应 异质性企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毕娟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市场失灵,使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难以获得技术创新的全部收益,需要一定的激励。政府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为企业技术创新政府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激励的内在一致性,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小燕 张俊英 王醒男
借助2011~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嵌入了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确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在引入企业生命周期后,发现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在金融科技驱动下有着明显的技术创新驱动效果,而金融科技支持衰退期企业只能导致"创新泡沫"。不仅如此,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金融杠杆来提高创新产出。但是在政府的强监管下,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难以发挥。对此,应提升金融科技供给质量、确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准确导向和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涛 叶元煦
本文分析了环境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企业创新活动与政府环保目标的关系及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中的博弈环节等,提出了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规则 博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爽
绿色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特征及投入成本高、收益外溢等特点造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政府作为建设现代经济的倡导者、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出发,构建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政府的激励能有效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但是在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时,要考虑经济环境、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以便发挥较好的政府激励效应,更有效的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激励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