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08)
2023(6296)
2022(5191)
2021(4516)
2020(4013)
2019(9015)
2018(8767)
2017(17150)
2016(9503)
2015(10595)
2014(10794)
2013(10876)
2012(10028)
2011(8376)
2010(8862)
2009(8715)
2008(9063)
2007(8325)
2006(7638)
2005(7162)
作者
(26393)
(22231)
(21915)
(21047)
(14325)
(10483)
(10063)
(8446)
(8353)
(8139)
(7545)
(7457)
(7422)
(7054)
(7022)
(6817)
(6603)
(6602)
(6299)
(6243)
(5560)
(5411)
(5306)
(5183)
(5163)
(5059)
(4941)
(4895)
(4380)
(4376)
学科
(68365)
企业(68365)
(62970)
管理(51843)
(47628)
经济(47550)
(23785)
方法(23409)
(19241)
财务(19230)
财务管理(19220)
业经(18654)
企业财务(18300)
数学(16119)
数学方法(16001)
技术(12783)
企业经济(11851)
(11318)
(10820)
(10665)
(10481)
经营(10361)
理论(10242)
技术管理(9747)
中国(9342)
(8789)
决策(8628)
计划(8141)
体制(7984)
经济理论(7542)
机构
学院(140304)
大学(137546)
(64116)
经济(63037)
管理(60940)
理学(51462)
理学院(51077)
管理学(50647)
管理学院(50372)
研究(39489)
中国(34863)
(34708)
(28185)
财经(26844)
(24160)
(23984)
科学(20142)
经济学(20082)
财经大学(19727)
中心(19355)
商学(19132)
商学院(18971)
(18830)
(18366)
经济学院(18236)
北京(17554)
研究所(16274)
经济管理(15512)
业大(15224)
(14648)
基金
项目(83530)
科学(68528)
基金(63832)
研究(62158)
(53711)
国家(53152)
科学基金(48511)
社会(42957)
社会科(40926)
社会科学(40915)
基金项目(33101)
(32551)
自然(30840)
自然科(30229)
自然科学(30223)
自然科学基金(29760)
教育(28778)
资助(26811)
(25876)
编号(23707)
(19700)
(19248)
成果(19242)
(19074)
重点(18270)
国家社会(18162)
创新(17701)
人文(17550)
(17505)
教育部(17483)
期刊
(74828)
经济(74828)
研究(43403)
(34117)
管理(29989)
中国(27363)
科学(16923)
学报(15596)
(14919)
金融(14919)
财经(14657)
技术(14273)
大学(12861)
(12734)
学学(12164)
经济研究(11886)
财会(11618)
(11482)
业经(11426)
教育(10436)
技术经济(9989)
会计(9893)
问题(9244)
(8173)
经济管理(7900)
通讯(7843)
会通(7829)
现代(7464)
统计(7377)
(7278)
共检索到223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林芳  
本文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作为研究对象,将企业职工划分为高管和普通职工两类群体分别进行考察,并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展开进一步讨论。研究发现,高管人均工资和普通职工人均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两者的工资增长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工资不平衡增长影响因素后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对职工工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对高管职工工资的影响尤为显著,而企业利润增长率仅对高管薪酬的增长作用显著,对普通职工工资增长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企业利润分配失衡,未能实现对普通职工的正向激励。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对企业利润约束既定的条件下,优化企业利润分配,激发两类职工活力,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林令涛  刘海洋  逯宇铎  
国有企业改制能大幅提升企业效率,但部分企业改制后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滑现象。文章认为这可能是不平衡增长引致的"烦恼":改制提高了企业效率(Y/L)和工资水平(w),但工资调整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劳动收入份额(wL/Y)下降的表面现象。文章检验了1999-2007年间的国有企业改制情况,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并且这一结论在更换国有企业的界定标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以及采用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后依然成立。长期来看,企业改制引致的劳动收入份额差异在逐渐减弱。最后,文章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受改制的影响程度更大,工资和劳动效率提升也更明显。文章的研究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加速国有企业工资结构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钰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现状分析1.各个公司的评价报告,其结论均集中于内部控制没有缺陷且是有效的。然而实际上,每年都有一部分一些受到证监会处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事后更正财务报表的企业,这种问题恰恰是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甚至是重大缺陷的标准。如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因未及时公告重大对外担保、未及时对票据贴现款的损失风险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未及时公告停产情况于2012年4月23日受到证监会的处罚。这是公司内部控制缺失的直接后果,其在评价时应当判定为重大缺陷。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玉宇  黄国华  
本文利用了1952-2002年数据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发现:(1)计划经济时期,地区间的不平衡持续上升,到七十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八十年代地区不平衡有所下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有上升趋势。(2)初始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1978-2002期间各省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慢。我们还对所有制改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财政部会计司考察团  
本文介绍了英国和法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情况,详细阐述了英国和法国内部控制框架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及执行情况等。对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的内控框架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培训考察体会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我国各省之间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发展轨迹以及我国梯度型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导致了制度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制度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省之间极不平衡,是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7年8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跨省面板模型,检验了制度质量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给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制度质量解释。结果表明:体现制度质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以及市场化程度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化是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鸿和  杨皖苏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景维民  张景娜  
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构建了一个含有地区差距和市场分割的理论模型,运用1993~2016年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分割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993~2016年,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先上升后下降,但2013年以来地区差距缩小的速度放缓;市场分割程度呈现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趋势;整体上,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市场分割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会产生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市场分割对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的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越大,而对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小的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越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国才  
世界银行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其实现机制则是经济的一体化。如果将世界银行关于区域经济层面上的这一论点转换至产业经济层面,工农业的不平衡增长与和谐性发展是否可以兼得呢?一、农业小部门化与工农业不平衡增长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的产业结构会不断演进,且这种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农业在前工业化时期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于工业化初期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世豪  
本文从不平衡增长理论 (unbalanced growth) 出发, 用实证研究方法,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 分析了低效率资源配置导致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 强调指出没有形成“发展极”和“增长点”是低效率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因, 进而提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策略: (1)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区域优势产业体系; (2) 发达地区要大力发展城市聚集经济; (3) 欠发达地区要优化生产力结构, 培植经济“增长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晓波  陈璋  
我国经济持续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程度也随之扩大,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以引进式技术进步为逻辑主线,构建分析框架,对经济增长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不平衡增长方式为基础的,并且持续的高增长还将不断强化不平衡结构。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前沿,这一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与此同时结构不平衡程度也将缩小。在原有增长动力不可持续之后,经济增长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一方面在于加快自主创新接替引进技术成为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另一方面在于解决好不平衡结构下经济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