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55)
- 2023(12013)
- 2022(9875)
- 2021(8892)
- 2020(7360)
- 2019(16451)
- 2018(16134)
- 2017(31373)
- 2016(16596)
- 2015(17988)
- 2014(17733)
- 2013(17552)
- 2012(15896)
- 2011(13967)
- 2010(14268)
- 2009(13451)
- 2008(13740)
- 2007(12730)
- 2006(11026)
- 2005(10096)
- 学科
- 业(86149)
- 企(81619)
- 企业(81619)
- 济(77326)
- 经济(77254)
- 管理(68558)
- 业经(30726)
- 方法(30670)
- 财(24980)
- 农(23328)
- 数学(21855)
- 数学方法(21681)
- 技术(21671)
- 务(20394)
- 财务(20378)
- 财务管理(20362)
- 企业财务(19333)
- 中国(17894)
- 农业(17503)
- 制(15603)
- 理论(15129)
- 策(15070)
- 地方(15015)
- 划(14799)
- 和(14182)
- 技术管理(13987)
- 产业(13485)
- 企业经济(13025)
- 经营(12789)
- 体(12356)
- 机构
- 学院(242305)
- 大学(232575)
- 济(105347)
- 经济(103505)
- 管理(101565)
- 理学(87413)
- 理学院(86629)
- 管理学(85682)
- 管理学院(85201)
- 研究(73463)
- 中国(57855)
- 财(48492)
- 京(47403)
- 科学(42239)
- 财经(38565)
- 江(37820)
- 农(37123)
- 所(35618)
- 经(34800)
- 中心(33095)
- 业大(32430)
- 研究所(31903)
- 经济学(31094)
- 商学(30123)
- 州(29906)
- 商学院(29863)
- 北京(29288)
- 农业(29038)
- 财经大学(28153)
- 经济学院(28046)
- 基金
- 项目(156100)
- 科学(126740)
- 研究(117497)
- 基金(114622)
- 家(97983)
- 国家(97064)
- 科学基金(86523)
- 社会(77712)
- 社会科(73972)
- 社会科学(73959)
- 省(64045)
- 基金项目(60693)
- 自然(54806)
- 自然科(53615)
- 自然科学(53604)
- 自然科学基金(52802)
- 教育(52381)
- 划(51181)
- 编号(46096)
- 资助(44827)
- 创(39645)
- 业(37510)
- 创新(35890)
- 成果(35462)
- 发(35309)
- 重点(34652)
- 部(33946)
- 国家社会(32032)
- 课题(32022)
- 制(31238)
- 期刊
- 济(121877)
- 经济(121877)
- 研究(69487)
- 中国(46945)
- 管理(46288)
- 财(42057)
- 农(35281)
- 科学(31763)
- 学报(29249)
- 农业(24546)
- 技术(24117)
- 业经(23506)
- 大学(23430)
- 学学(22533)
- 教育(22159)
- 融(21820)
- 金融(21820)
- 财经(19953)
- 经济研究(19207)
- 经(17436)
- 业(16485)
- 技术经济(15736)
- 问题(15498)
- 商业(13654)
- 现代(13600)
- 科技(13203)
- 财会(12903)
- 贸(12042)
- 世界(11584)
- 经济管理(11559)
共检索到361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程松松 赵芳 刘鸿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集聚圈中,参与主体共同创造价值成为共生共赢的重要手段,但现有研究鲜少从参与主体层面分析战新产业集聚圈价值共创的实现逻辑。本文结合协同共生论和知识基础观,分析了战新产业集聚圈中企业共生导向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佛山北部战新产业集聚圈330份企业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共生导向正向影响战新产业集聚圈价值共创;共生导向可以通过提升战新产业集聚圈知识交换促进价值共创;组织距离在知识交换与价值共创关系间发挥倒U型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共生”精神嵌入发展战略中、搭建知识交换平台、重视知识交换、合理把握组织距离等管理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王耀辉 雷名雨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标准差椭圆技术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区位分布特征,并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了其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处于较低水平;区位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趋于南移;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为主,高—高型集聚的省份较少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创新:从空间集聚程度、区位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等多个层面考察并揭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志成
基于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2004—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和研发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影响。在静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中发现新兴产业的集聚过程的马歇尔外部性是新兴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人力资本与新兴产业成长之间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即本省人力资本对新兴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而相邻省份人力资本的外溢却能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显示"干中学"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对新兴产业的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在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发展评价模型的设定和反映竞争力水平的集聚度之后,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归属的依托行业,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集聚度指数(EG指数)从时间、产业及地理3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集聚度水平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结构表现为产业集聚和扩散两者并存的特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聚 集聚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珏辉
集聚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区域集聚视角下,从空间集聚、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类模型对吉林省2004—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空间集聚度较高;新能源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发展很快,已有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且市场集中的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美平
1.以自组织共生单元创新为主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要从无序(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高级有序)状态演进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打破封闭、半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非平衡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引进负熵。高校和专门科研机构恰好是一个自组织系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逯东 朱丽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中心环节,这是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持。基于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促进了受该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但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国有企业中,而在非国有企业中均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受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通过政府补贴机制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结论丰富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拓展了对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外部约束条件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素坤 王乐 何文韬 王清
以2010—2020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SFA模型测算企业的创新效率,以政府补贴为调节变量,定量分析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政府补贴抑制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并强化了国际化程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国际化程度、创新效率和政府补贴的作用机制因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际化程度和创新效率之间呈正"U"型关系,政府补贴起正向调节作用;在非东部地区企业中,国际化程度与创新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政府补贴起负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敏 郭群群 雷育胜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的空间差异性又影响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有研究对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忽略了空间因素,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复杂关系。采用我国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双向促进作用;科技人才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向空间交互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邢红萍 卫平
本文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主要结论为:①我国总体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结构失衡,企业的研发(R&D)资金投入较少,并且主要投向了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极少;②企业的主要创新方式为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较少,影响重大技术的突破;③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研发资金短缺和创新团队中人员流动过快、整体素质不高以及技术人才缺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能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为辅、弥补市场的失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张目 张红梅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风险现状,文章引入Choquet模糊积分方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条件选取105家上市公司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进行动态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目 匡暑炎 闫慧杰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评价的必要性和现有模糊评价方法缺乏动态可变性的不足,文章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评价模型。该模型克服了现有模糊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了信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可靠性。以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说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蕊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经营目标应定位为: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为指引,在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能力的形成与保持为核心,追求企业高成长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达到可持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真正发挥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地域或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或先导作用。为此,应树立新的效率观、利益观和创新观等管理理念,确立企业业绩评价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目标与管理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突出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能力的评价,以及以财务业绩为落脚点的充分体现"战略性"、"新兴性"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律遵循等方面的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