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94)
2023(19157)
2022(16441)
2021(15274)
2020(13262)
2019(30413)
2018(30115)
2017(58943)
2016(31940)
2015(35817)
2014(35799)
2013(35502)
2012(32637)
2011(29053)
2010(28994)
2009(27195)
2008(27432)
2007(24537)
2006(21142)
2005(18931)
作者
(92519)
(77113)
(76632)
(73157)
(49204)
(37035)
(35135)
(30246)
(29121)
(27626)
(26193)
(25935)
(24454)
(24270)
(23872)
(23870)
(23397)
(23115)
(22182)
(22059)
(19073)
(18918)
(18786)
(17655)
(17351)
(17183)
(17138)
(17118)
(15459)
(15285)
学科
(131982)
经济(131835)
(113353)
管理(104427)
(99368)
企业(99368)
方法(63909)
数学(53311)
数学方法(52660)
(41736)
(38342)
业经(35995)
中国(32388)
(30342)
财务(30263)
财务管理(30200)
企业财务(28626)
(26915)
农业(26280)
(25558)
地方(24007)
(23857)
贸易(23847)
理论(23580)
(23141)
技术(22782)
(22248)
(21384)
银行(21326)
(20056)
机构
学院(458908)
大学(455937)
管理(185510)
(184459)
经济(180514)
理学(159829)
理学院(158174)
管理学(155466)
管理学院(154639)
研究(144592)
中国(114568)
(96141)
科学(89844)
(88863)
(76873)
(72712)
财经(70706)
业大(68574)
(68463)
中心(67842)
研究所(65889)
(64150)
农业(60351)
北京(60287)
(56263)
师范(55701)
经济学(55308)
(55061)
财经大学(52446)
(52402)
基金
项目(306814)
科学(241423)
基金(223157)
研究(222819)
(193558)
国家(191910)
科学基金(166274)
社会(140110)
社会科(132809)
社会科学(132774)
(120773)
基金项目(118572)
自然(109697)
自然科(107169)
自然科学(107141)
自然科学基金(105218)
教育(102445)
(100415)
资助(92944)
编号(91168)
成果(72668)
重点(68144)
(67630)
(64675)
(64485)
课题(61687)
创新(59989)
科研(59350)
教育部(58028)
大学(57387)
期刊
(202022)
经济(202022)
研究(131906)
中国(81592)
(73442)
学报(70072)
(69414)
管理(69394)
科学(64756)
大学(53264)
学学(50631)
农业(47346)
(43733)
金融(43733)
教育(42875)
技术(41517)
业经(34814)
财经(34776)
经济研究(31395)
(29724)
(26657)
问题(26361)
技术经济(24569)
财会(22717)
理论(21854)
(21759)
统计(21585)
现代(21322)
商业(21243)
科技(20712)
共检索到667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梅宁  崔娟  
在导致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中,除去常见的企业财务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等,还有一类是由于企业不当经营投资行为而造成的信用风险,如企业将贷款挪作他用,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或项目建设;或企业进行大量低效益投资。最终都将损害债权人利益。事实上,由于银企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及时监测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的经营行为往往成为产生和影响信用风险的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耿  周军  
根据代理理论的解释,企业负债的原因是为了利用负债来约束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降低股权代理成本。但由于债务本身亦存在代理成本,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决策必须在股权代理成本与债务代理成本之间做出权衡。企业债务代理成本与债务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债务的期限结构、类型结构都将对代理成本的高低产生影响。企业债务中的债券具有的信号显示功能,有助于总体债务代理成本的降低。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兴全  郑军  
通过债务融资能够缓和股东与经营者的冲突 ,进而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 ,然而 ,债务融资契约的引入又会产生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 ,因此 ,最佳债务融资比例的确定需要在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本文依据代理理论 ,就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债务融资契约安排进行了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孝坤  
发行长期债券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债券期限越长,代理成本就越高。企业在发行新债券时必须对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进行权衡,寻求最优债券期限结构。模型证明,发行企业债券时运用提前赎回条款、卖回条款、偿债基金条款和转换权等债券契约条款可以同时达到降低发债总成本和延长企业债券融资期限的目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建林  
学术界认为家族所有权对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有两重影响:"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针对上述争论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本文将探讨家族终极所有权对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的影响效应。本文采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对全体民营上市公司来说,家族所有权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2)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家族所有权可以显著降低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在制度环境差的地区,家族所有权与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的关系不显著。(3)对家族自利倾向强的企业,家族所有权与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的关系不显著;对家族自利倾向弱的企业,家族所有权可以显著降低民营企业债务代理成本。...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芮琳琳  
本文应用KMV模型测度了2008年1季度-2020年4季度末52家零售上市公司违约距离,并对全行业和子行业风险演变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宏观金融和零售业微观主体两个方面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实证验证了信贷利率、短期债务占总债务比重、货币资金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规模对零售业信用风险的影响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戴文涛  马超  
本文选取2006—201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代理成本角度,实证检验金融机构股权改革,特别是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机构债务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改革弱化了政府控股金融机构所造成的"预算软约束",金融机构的债务治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代理成本下降。但同时造成企业控股金融机构获取了数量更多的信贷资金,而且控股金融机构企业获取的信贷资金数量越多,过度公款消费、投资盲目扩张越严重,企业的代理成本越高;企业控股金融机构弱化金融机构对控股企业的监督作用,形成另一种"预算软约束"。本文的结论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股权改革中,仍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实行股权控制,同...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鹏飞  
本文从企业文化这一"软实力"视角研究债券信用风险,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愿景与使命、战略方向、创新绩效、社会责任和关注出资人利益等六个维度定量分析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以2007-2017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债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文化对债券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国有企业债券由于存在政府的扶持,债券持有人往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民营企业里企业文化对债券信用风险的作用会更明显。此外,地区法治环境这种正式制度会减弱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即法治环境良好的地区,企业文化对债券信用风险的影响较小。据此,企业应积极发展企业文化,既能提高企业自身发展价值观,也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子超  
地方政府债务在各地区的财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和地区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事业运营企业的发债渠道扩张,地方政府债务逐步增长,偿付风险引起关注。文章基于修正Merton模型,对抽样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做了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对抽样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率进行测度。在债务风险的压力下,各地应加强对地方举债规模的控制,根据各地自身的财政、地方发展需要、还本付息能力等,合理安排举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彭涛  黄福广  李少育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程度更高,通常创业型中小企业的代理成本更严重。风险资本作为创业企业的主要股权投资者,区别于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公司治理,对公司创始人大股东和管理层实施监督和激励,为保护其自身利益,风险资本有能力和动机缓解代理冲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分析风险资本的双重治理角色,从公司治理视角考察风险资本对企业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以2004年至2013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形成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风险资本利用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考察家族企业对风险资本影响企业代理成本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两类代理成本测量,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代理成本更低。(2)风险资本通过持有股份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比例降低代理成本。(3)创业家族企业调节风险资本对代理成本的影响,风险资本深度参与非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代理成本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4)采取更换代理成本测量指标和区分风险资本与私募股权等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果依然成立;利用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和双重差分方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论保持不变。基于风险资本投资于创业企业的特点,分析代理成本的表现形式,论证风险资本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机制,发现风险资本可以有效监督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研究结果对风险资本如何控制代理成本以及上市企业如何优化治理结构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志芳  油晓峰  
一、文献综述债务代理成本,是由公司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产生的,是债权人为设计、监督和约束股东所必须付出的成本。Leland和Pyle(1977)认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即有关债务人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风险与收益等事项,债务人比债权人更加了解,具有信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健美  
文章以2010—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加深会降低企业实物投资水平,增加企业金融投资的意愿,加剧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金融错配改变了企业债务结构,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具体而言,金融错配程度越高,短期债务占企业债务比重越高、信用借款占比越低。在通过更换变量、改变样本范围、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金融错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度负债企业和民营企业受金融错配的影响大于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金融错配推动高风险、高负债企业及民营企业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更高程度的金融化水平。解决金融错配问题、提高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对于降低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健美  
文章以2010—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加深会降低企业实物投资水平,增加企业金融投资的意愿,加剧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金融错配改变了企业债务结构,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具体而言,金融错配程度越高,短期债务占企业债务比重越高、信用借款占比越低。在通过更换变量、改变样本范围、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金融错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度负债企业和民营企业受金融错配的影响大于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金融错配推动高风险、高负债企业及民营企业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更高程度的金融化水平。解决金融错配问题、提高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对于降低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莎  毛革歌  陶思奇  
文章以201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经济环境下企业ESG表现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信用风险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基于企业内部特征(产权、污染性质)和外部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者关注)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债务资本成本较低,即企业积极进行ESG投资提高ESG表现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2)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使债权人要求较低的风险溢价,从而使企业获得成本较低的债务资本,即信用风险在ESG表现对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重污染行业ESG表现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更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和受到投资者关注的企业ESG表现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更强。企业积极实践ESG理念能有效降低债务资本成本,且信用风险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研究为企业加大ESG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证据支持。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宁博  潘越  陈秋平  肖金利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