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4)
- 2023(6882)
- 2022(5469)
- 2021(4942)
- 2020(4352)
- 2019(9679)
- 2018(9528)
- 2017(18346)
- 2016(9953)
- 2015(11141)
- 2014(11034)
- 2013(11182)
- 2012(9823)
- 2011(8258)
- 2010(8651)
- 2009(8527)
- 2008(9132)
- 2007(8565)
- 2006(7750)
- 2005(7389)
- 学科
- 业(74668)
- 企(72627)
- 企业(72627)
- 管理(59753)
- 济(45439)
- 经济(45379)
- 业经(24090)
- 财(23507)
- 务(20605)
- 财务(20584)
- 财务管理(20563)
- 方法(19798)
- 企业财务(19521)
- 农(17653)
- 技术(14461)
- 农业(13821)
- 策(13065)
- 制(12921)
- 划(12536)
- 经营(12235)
- 数学(12168)
- 数学方法(12137)
- 企业经济(12136)
- 和(10758)
- 理论(10573)
- 技术管理(9957)
- 决策(9935)
- 体(9760)
- 计划(9367)
- 体制(8972)
- 机构
- 学院(146150)
- 大学(138050)
- 管理(68618)
- 济(63416)
- 经济(62178)
- 理学(56701)
- 理学院(56286)
- 管理学(55971)
- 管理学院(55657)
- 中国(37162)
- 研究(36963)
- 财(33985)
- 京(28626)
- 财经(25466)
- 江(24969)
- 经(23023)
- 农(22720)
- 商学(20643)
- 商学院(20456)
- 州(19655)
- 科学(19350)
- 中心(19088)
- 财经大学(18498)
- 业大(18238)
- 经济管理(18040)
- 所(17801)
- 北京(17731)
- 农业(17423)
- 经济学(17400)
- 经济学院(15680)
- 基金
- 项目(84977)
- 科学(69258)
- 研究(65688)
- 基金(62769)
- 家(51836)
- 国家(51257)
- 科学基金(47656)
- 社会(43198)
- 社会科(41069)
- 社会科学(41056)
- 省(35089)
- 基金项目(33525)
- 自然(30408)
- 自然科(29754)
- 自然科学(29749)
- 自然科学基金(29329)
- 教育(28883)
- 业(27251)
- 编号(26671)
- 划(26662)
- 资助(24977)
- 创(21783)
- 成果(19922)
- 创新(19240)
- 制(18854)
- 部(18643)
- 重点(17886)
- 发(17786)
- 国家社会(17438)
- 人文(17280)
共检索到234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琦 罗炜 谷仕平
本文以2006—2010年有公司债务主体评级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评级保持不变的公司来说,信用评级提升的公司在评级调整前一年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然而企业的股权性质会影响这种关系。当评级对象是国有企业时,评级机构会放松对其盈利质量的要求,减弱了评级调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我们还发现外部融资需求会加强评级调整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面对评级机构的要求,企业事前也会相应调整其盈余管理行为。当企业评级中带有"+"或"-"符号时,民营企业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减少当年向上的盈余管理。总的来说,信用评级调整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郑海元 杜莹
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使企业信用评级受到质疑,作为企业决策主体,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信用评级值得探讨。以2013~2017年有企业信用评级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Ologit和OLS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管理层风险偏好、盈余管理与企业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风险偏好与企业信用评级呈显著正向变动关系,表明管理层风险偏好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整体信用风险的评估;管理层风险偏好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部分是通过盈余管理活动来实现的。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林晚发 刘颖斐 杨琴
历次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信用评级有效性的关注,信用评级被认为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债券集中违约也引发了投资者和监管者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担忧,因此,有必要分析中国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然而,已有研究主要从公司财务特征角度对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鲜有研究分析管理层特征与企业信用评级的关系,继而忽视了管理层特征对于信用评级的重要影响。基于高管高层梯队理论,采用2008年至2017年交易所上市企业发债数据,使用多元回归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高管财务经历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从盈余管理角度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直接检验,从业绩压力和外部监督两个角度进行间接检验,同时考虑高管财务经历对于债券投资者的影响;采用滞后1期、工具变量、PSM配对分析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方法对结论的稳健性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①聘用财务经历高管的企业信用评级更高。②通过机制分析发现,盈余管理是高管财务经历影响企业信用评级的一个机制,即高管财务经历降低了企业的盈余管理,从而使评级机构给予该企业更高的信用评级。③在考虑高管盈余管理意愿的情况下,在业绩压力和外部监督较强时,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小,企业信用评级较高。④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本土评级机构,外资背景评级机构在评级时更倾向于参考高管财务经历这一软信息;出于高管财务经历降低盈余管理的作用,投资者会要求这些企业债券较低的风险溢价。在信用评级的真实性被广泛质疑的环境下,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会考虑高管财务经历这一软信息,从而证实信用评级存在一定的信息含量。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管理层声誉机制,强化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晚发 刘颖斐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市场中的信息中介在市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对于信用评级的独立性与功能性的研究结论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利用2009-2016年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企业信用评级调整对于盈余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信用评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主体评级调低后,企业会进行较多的盈余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未来的评级,而主体评级调高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会降低,但盈余管理水平并不受到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在面对信用评级调整时,企业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最后,企业通过增大盈余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确能够降低信用评级未来下降的速度,这种管理层自利的行为并不能被评级机构所识别。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专业性建设,要求评级分析师在对企业进行评级时应该着重考虑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而提高评级的客观性。
关键词:
信用评级调整 盈余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王海林 李真
文章基于2015—2022年我国A股公司数据研究了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ESG评级分歧会显著增大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媒体负面报道、企业经营风险是ESG评级分歧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中介路径,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和行业竞争程度会影响ESG评级分歧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而且ESG评级分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类操纵活动均有增大效应。研究结论为关注并解决ESG评级差异诱发的企业合规和信息质量问题提供了支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冯晶 黄珺
本文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财务信息的"生产"方面,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的企业伦理道德意识越强,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在投资者反应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投资者对未预期盈余反应程度越大。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促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盈余管理 盈余反应系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雅男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回归法实证考察了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并研究了企业声誉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38.5%的样本存在盈余意外信号干扰,即正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好信号,负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空信号;盈余管理会对盈余意外信号产生干扰,但是干扰效应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企业声誉能够缓解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但是缓解作用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本文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会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的有效性,这为监管部门出台规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
盈余意外信号 干扰 盈余管理 企业声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宁博 潘越 陈秋平 肖金利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关键词:
信用债违约 信用风险传染 盈余管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雷 张杰
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得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与企业增长正相关,而盈余管理与企业增长负相关。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企业增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袁卫秋
以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盈余管理的不同方向考察盈余管理程度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度的正向盈余管理有助于缓和企业投资不足,但过度的正向盈余管理反而会恶化企业投资不足;负向盈余管理往往会伴随产生投资不足的问题。适度的正向盈余管理能够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监管部门应该能够容忍企业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所谓"真实的会计信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姚婕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方式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行为。其产生有内在动机和外部条件。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大量盈余管理现象 ,且大多是一种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为此 ,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规范 ,以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会计信息 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吴媛媛
以19942015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中确定至2015年底已经在境内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公司名单,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交叉上市公司与其配对公司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上的差异。实证研究发现:交叉上市企业相比于配对公司而言,其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更低;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得公司管理层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的时候,往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企业在交叉上市以后,其实施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相对降低,这就引发了企业实施该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动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贾巧玉 周嘉南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交叉上市,对交叉上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捆绑假说是解释企业交叉上市动因的重要理论,该假说认为企业在外部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交叉上市,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和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抑制公司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然而,国内外学者以不同数据和方法对捆绑假说加以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部分研究表明,交叉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低于非交叉上市企业,支持捆绑假说,而其他研究认为交叉上市企业盈余质量并未显著高于非交叉上市企业。而且,已有研究大多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其隐蔽性强、会计弹性大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交叉上市企业在面...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育辉 吴世农 魏志华
本文借鉴Demerjian等(2012)的方法度量管理层能力,并以2010-2014年进行信用评级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讨管理层能力与企业信用评级的关系,以及信息披露质量如何影响评级机构对管理层能力的判断。研究发现:(1)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随着管理层能力的提升,企业的信用评级也会越高,表明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中确实考虑了管理层能力的高低。(2)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影响评级机构对管理层能力的判断。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评级机构就越容易以此评判管理层的真实能力,并将其在信用评级中体现出来。(3)管理层能力与企业信用评级的关系,并非由于低声誉评级机构为迎合发债企业需求、扩大市场份额而有意降低评级质量造成,而是由于高声誉评级机构确实能够更好地判别和度量管理层能力所致。本文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信用评级影响因素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引导和规范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行为。
关键词:
管理层能力 信息披露质量 信用评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