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82)
2023(19400)
2022(16460)
2021(15189)
2020(12899)
2019(29218)
2018(28829)
2017(55495)
2016(29933)
2015(33431)
2014(32948)
2013(32492)
2012(29620)
2011(26290)
2010(26135)
2009(23999)
2008(23945)
2007(21018)
2006(18537)
2005(16526)
作者
(85363)
(71119)
(70711)
(67048)
(45316)
(34065)
(32091)
(27847)
(27045)
(25316)
(24131)
(24053)
(22504)
(22419)
(21868)
(21799)
(21292)
(21087)
(20316)
(20299)
(17494)
(17434)
(17243)
(16361)
(15777)
(15770)
(15749)
(15713)
(14168)
(13956)
学科
(124157)
经济(124014)
(108035)
管理(100312)
(96443)
企业(96443)
方法(57938)
数学(47039)
数学方法(46414)
(37435)
(36788)
业经(36584)
中国(29674)
(26667)
财务(26589)
财务管理(26549)
农业(25793)
企业财务(25218)
技术(24812)
(24567)
理论(24443)
(22928)
地方(22128)
(21876)
(21503)
贸易(21489)
(20879)
(19880)
(18821)
环境(18288)
机构
学院(426575)
大学(425591)
管理(174493)
(170487)
经济(166966)
理学(151004)
理学院(149449)
管理学(146944)
管理学院(146148)
研究(134291)
中国(102532)
(89710)
科学(83175)
(79973)
(69575)
(65863)
财经(64367)
业大(63881)
(62778)
中心(62423)
研究所(59871)
(58685)
北京(55853)
农业(54485)
(53792)
师范(53264)
经济学(50896)
(50566)
(48862)
财经大学(47933)
基金
项目(291088)
科学(230819)
研究(213523)
基金(212770)
(184900)
国家(183302)
科学基金(159690)
社会(135576)
社会科(128582)
社会科学(128547)
(113976)
基金项目(112698)
自然(104189)
自然科(101830)
自然科学(101805)
自然科学基金(100012)
教育(98272)
(95110)
编号(87089)
资助(86874)
成果(69553)
重点(64580)
(63928)
(62351)
(61491)
课题(58779)
创新(57733)
国家社会(56127)
科研(55530)
教育部(55238)
期刊
(186219)
经济(186219)
研究(122206)
中国(78343)
管理(67393)
学报(65955)
(63977)
(63552)
科学(60857)
大学(50689)
学学(47679)
教育(45527)
农业(44201)
技术(40919)
(33192)
金融(33192)
业经(32368)
财经(31401)
经济研究(29066)
(27034)
(24897)
问题(24320)
技术经济(23156)
图书(22893)
科技(20937)
现代(20021)
(19933)
理论(19854)
商业(19225)
财会(19010)
共检索到621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殷国鹏  杨波  
已有文献在IT技术、业务部门跨界协调机制研究上较为分散,缺乏一致的理论框架及模型,也未有在中国情境下的实证探讨。文章基于跨界协调理论视角,从高层/中层管理层级、正式/非正式组织两个维度出发构建IT技术—业务跨界协调的框架模型,进而探讨企业信息技术吸收的组织层面因素。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实践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及统计方法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成果不仅扩展与丰富了跨界协调理论,也为在实践中设计业务、IT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沟通协作等横向协调机制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研  王磊  毕新华  苏婉  
文章基于余翠玲提出的信息技术吸纳能力三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性及原有模型的不足,提出新的影响因素模型;同时,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揭示了地区、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对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揭示了信息技术咨询对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特殊影响。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殷国鹏  陈禹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构成维度、概念测量以及其实现信息化成功的影响机制。基于我国信息化的实践,作者以企业资源理论(RBV)与以往文献为基础,研究并建立了信息技术能力及其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IT基础设施、IT管理技能以及业务/IT之间关系能力三者共同交互并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扩散与吸收。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步骤验证了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测量模型以及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本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企业识别和培育核心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信息化成功及其推动的持续竞争优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亚平  温勉  
本文基于2001-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了吸收能力对本土企业TFP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溢出效应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生产率提升有显著正向作用;吸收能力通过后向关联渠道对溢出效应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水平方向和前向关联渠道上,调节效应呈现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吸收能力的这种作用对私营企业尤其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左美云  杨波  陈禹  
信息技术外包正在形成产业。良好的信息技术外包既有利于信息技术提供商,又有利于信息技术需求方。信息技术外包包含三个主要过程:信息技术外包的决策过程、信息技术外包商的选择过程和信息技术外包商的管理过程。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东清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但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评述了以往信息技术投资绩效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并侧重于其组织资本特性,本文对信息技术能力概念进行了完整诠释,将IT能力区分为IT基础能力、IT作业能力、IT协调能力和IT发展能力等逐级递进的能力层次,并运用这一概念从IT投资的资产转化过程、IT资产的有效使用过程、外部环境影响IT绩效的过程等方面对IT能力的逐级构成机理进行了分层次论述。进而从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构成详细阐明了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逻辑传递机制,深入研究和解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艳峰  王雅林  
企业要想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得利润,必须投资于培育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而并非孤立的IT系统。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依赖于技术因素,还依赖于非技术因素,单一非技术因素的忽视就能直接削弱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很多企业在信息化中对非技术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管理,形成了非技术因素管理缺口,从而造成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高、效益不高。因此,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之间作用机制进行重点分析。对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和整体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艳艳  王国顺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静  
本文以非参数估计方法估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以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微观、中观、宏观等各层面吸收能力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结论支持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但也发现我国现阶段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同时发现,如果要提高FDI技术外溢效果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研发,培养行业内我国自己的大型企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耿子扬  汪贤裕  张莉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殿春  黄静  
自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后,学者们针对FDI的溢出效果、影响因素等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吸收能力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技术能力、市场结构等微观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为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如何提高FDI的溢出效果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巧云  姚乐野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彬  付媛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变型权变理论认为:当企业的技术特性发生变化时,为适应新的协调的需要,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1.信息技术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导致产生更少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