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6)
- 2023(12023)
- 2022(9724)
- 2021(9060)
- 2020(7769)
- 2019(17659)
- 2018(17643)
- 2017(34309)
- 2016(18840)
- 2015(21260)
- 2014(21071)
- 2013(20470)
- 2012(18649)
- 2011(16589)
- 2010(17446)
- 2009(16381)
- 2008(16575)
- 2007(15166)
- 2006(13792)
- 2005(12910)
- 学科
- 业(86109)
- 济(80852)
- 经济(80753)
- 企(79324)
- 企业(79324)
- 管理(71942)
- 方法(34916)
- 业经(29010)
- 农(27753)
- 财(27001)
- 数学(26772)
- 数学方法(26166)
- 中国(20193)
- 务(20172)
- 财务(20123)
- 财务管理(20100)
- 农业(19384)
- 策(19206)
- 企业财务(18964)
- 技术(18706)
- 理论(18426)
- 制(18145)
- 划(15410)
- 和(14721)
- 贸(13968)
- 贸易(13956)
- 地方(13760)
- 易(13587)
- 经营(13159)
- 体(13055)
- 机构
- 学院(268511)
- 大学(259552)
- 济(112372)
- 管理(110271)
- 经济(110020)
- 理学(93540)
- 理学院(92716)
- 管理学(91180)
- 管理学院(90676)
- 研究(82188)
- 中国(67030)
- 财(55411)
- 京(54413)
- 科学(45646)
- 江(44716)
- 财经(42414)
- 所(40102)
- 农(40093)
- 中心(38777)
- 经(38229)
- 研究所(35336)
- 州(35079)
- 业大(34813)
- 北京(34587)
- 范(32312)
- 经济学(32100)
- 师范(32077)
- 农业(30876)
- 财经大学(30741)
- 商学(30535)
- 基金
- 项目(164600)
- 科学(131682)
- 研究(127527)
- 基金(117817)
- 家(99233)
- 国家(98231)
- 科学基金(87362)
- 社会(79936)
- 社会科(75864)
- 社会科学(75847)
- 省(67272)
- 基金项目(60579)
- 教育(60493)
- 自然(55319)
- 划(54303)
- 自然科(54146)
- 自然科学(54135)
- 编号(53999)
- 自然科学基金(53239)
- 资助(49592)
- 成果(43881)
- 课题(37981)
- 创(37568)
- 重点(36588)
- 部(36266)
- 业(35918)
- 发(35784)
- 创新(34112)
- 项目编号(33323)
- 性(32726)
- 期刊
- 济(134633)
- 经济(134633)
- 研究(82659)
- 中国(57449)
- 管理(48886)
- 财(46956)
- 农(38707)
- 教育(36003)
- 科学(32132)
- 学报(30364)
- 技术(29608)
- 融(28672)
- 金融(28672)
- 农业(26446)
- 大学(25169)
- 业经(24920)
- 学学(23412)
- 财经(21417)
- 经济研究(20755)
- 经(18520)
- 问题(16509)
- 业(16474)
- 技术经济(16347)
- 现代(14075)
- 贸(13783)
- 财会(13731)
- 统计(13667)
- 策(13336)
- 商业(13253)
- 世界(12694)
共检索到422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菁 曹晓军 凌子山
当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人才的快速培养就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旨以企业组织、机制、资源、运作四个层面,提出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能力的相关策略,即明确人才培养战略与业务定位、优化培训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健全各类人员的牵引激励机制以及优化培训运作与流程实施。
关键词:
企业战略 组织结构 人才快速培养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亚男 苏成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业行业发展机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2017年2月,我国颁布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新的发展视域、立足当前的改革发展需求,构建了当前建筑业健康发展的新路线。在《意见》中,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成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冷士良 孙婷婷 王德堂
文章介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在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并对"联盟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认为建立利益紧密相关的校企联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校企联盟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徐鹤田
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维护国家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要求和愿望。国家审计作为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控制方式、控制行为和控制制度的集合,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国家审计,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树立审计为民、审计维民理念,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本文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两个视角,提出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复合型审计人才培训策略。
关键词:
复合型 审计人才 内涵 现状 培养 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于讴
人才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又常讲常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人才分高、中、低端,所占比例大致为高端人才占5%,中端人才占35%,低端人才占60%。从以上数字看出,社会需求95%的人才其实都属于中、低端基础性人才。在此前提下,许多高等院校自觉适应社会需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靖
本文从保险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入手,分析了现行的高等保险教育不能满足我国保险业发展需要的原因,提出对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进行差异化培养,引入"校企互为基地+设立专业研究中心"的高等院校与保险业界合作模式等对策,从而创新保险教育,突破人才培育瓶颈,提升中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保险人才 新变化 应对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付景川 姚岚
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与科研地位迅速上升、成果显著相比,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不足。研究型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研与教学地位失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游离、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成效错位、学科交叉优势尚未发挥等。为不断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建设立足本土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培育大学精神,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设计,进行交叉学科建设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孟艳玲 牛阮霞
根据企业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物流人才需求数量日益增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供给现状,对物流创新人才培养进行SWOT分析,并对未来物流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和管理理论为向导,结合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培养应采取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多层级学校培养体系、实行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组建企业内部物流人才后备军、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物流人才等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策略,国家、企业、学校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培养出高素质的企业物流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秀荣
一、导言高职院校是以实施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与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受教育者掌握技术与就业本领,从而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也是走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必然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凤云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基本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有职工和学生双重身份,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章颖 郑苏淮
文化传播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手,对学生不同学年的实训教学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兼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校、院两级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组织和科学管理,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新良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就坐落在桐乡市区,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任务,走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办学之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引厂进校"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多措并举,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和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小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对金融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比较 构建原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双证书"式、"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
关键词:
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途径 形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