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93)
2023(15904)
2022(13042)
2021(11967)
2020(10409)
2019(23069)
2018(22451)
2017(43995)
2016(23574)
2015(25591)
2014(25271)
2013(25321)
2012(23177)
2011(20497)
2010(20893)
2009(20264)
2008(19858)
2007(18005)
2006(15717)
2005(14618)
作者
(68787)
(57381)
(57047)
(54197)
(36768)
(27798)
(25990)
(22102)
(21743)
(20663)
(19686)
(19285)
(18385)
(18187)
(18152)
(17724)
(17024)
(16906)
(16723)
(16537)
(14315)
(14222)
(13885)
(13063)
(12951)
(12837)
(12830)
(12555)
(11461)
(11298)
学科
(103652)
经济(103538)
(103485)
(92799)
企业(92799)
管理(84761)
方法(52050)
数学(43069)
数学方法(42811)
(37998)
业经(32154)
(30323)
(30267)
金融(30267)
(29519)
财务(29491)
财务管理(29446)
(28486)
银行(28443)
中国(28404)
企业财务(28230)
(27291)
(26023)
农业(22518)
技术(19772)
(18509)
贸易(18495)
(18123)
(18041)
理论(17698)
机构
学院(342112)
大学(338621)
(147732)
经济(145084)
管理(138926)
理学(119505)
理学院(118417)
管理学(116841)
管理学院(116229)
研究(105011)
中国(93045)
(74293)
(68971)
(61597)
科学(61563)
财经(59453)
(54244)
(52694)
业大(51399)
中心(51052)
(50771)
农业(48785)
研究所(47272)
经济学(46053)
财经大学(44536)
北京(42871)
经济学院(42030)
(40923)
商学(40921)
商学院(40596)
基金
项目(223856)
科学(177896)
基金(168201)
研究(157059)
(147026)
国家(145759)
科学基金(127308)
社会(104299)
社会科(99292)
社会科学(99265)
基金项目(89063)
(86556)
自然(84413)
自然科(82630)
自然科学(82608)
自然科学基金(81287)
(72085)
教育(71009)
资助(69702)
编号(59861)
(50072)
重点(49779)
(49654)
(47478)
成果(46497)
(46155)
创新(45731)
国家社会(44267)
科研(43808)
教育部(43460)
期刊
(157753)
经济(157753)
研究(96921)
(63195)
中国(61489)
管理(56173)
(55929)
学报(53754)
(52287)
金融(52287)
科学(49442)
大学(41199)
学学(40046)
农业(36749)
财经(31183)
技术(28965)
(26578)
业经(26505)
经济研究(25431)
(22111)
问题(20653)
教育(19373)
技术经济(19175)
财会(18809)
(17400)
商业(16455)
(16384)
现代(16343)
统计(16211)
国际(16207)
共检索到509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辛大楞  
金融科技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综合探讨金融科技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渠道影响了企业"脱实向虚"行为;即金融科技使得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企业财务管理费用下降,从而促进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金融科技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抑制了企业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企业保值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时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优惠,进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思超  彭俞超  
笔者利用2006—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和银监会公务员招聘公告数据研究发现,加强地区金融监管对非金融企业从事虚拟经济(持有金融资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的企业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增强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供给渠道,即缩减融资软约束企业的信贷从而减少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而实现的。笔者的政策建议在于,针对信贷流向实施更加指向性的金融监管政策将能够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峻  朱密  
利用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行为,其中高声誉、非国有、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主要通过缓解实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双重机制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运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PSM方法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梁馨月  许为宾  蔡兰  
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CEO职业经历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依赖企业有虚拟职业经历董事占比和企业产权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相对于具有实体职业经历的CEO,具有虚拟职业经历的CEO所在企业更有可能出现投资"脱实向虚"。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具有虚拟职业经历成员比例越高,具有虚拟职业经历的CEO所在企业进行投资"脱实向虚"的可能性越大;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的CEO职业经历与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从微观视角解释了企业"脱实向虚"现象的行为机理,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公司选拔管理者提供了证据支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张浩  
通过对3 0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6年数据的分析,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企业杠杆率对投资率存在异质性影响,导致投资转移效应出现;替代效应存在,但投资转移效应是"脱实向虚"的关键成因。本文认为,兼顾"稳增长、防风险和去杠杆"多政策目标、根本性扭转"脱实向虚"现象的关键在于,结构性去杠杆下推动科技进步并提升增长质量,前者提升实业投资回报率,发挥替代效应,带动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后者增强杠杆稳定性并降低投资转移效应,避免"脱实向虚"加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惠颖   赵海文  
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部分领域出现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背景下,由于存在规模或关联性特征,一些金融化的企业已成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内在特质出发,将金融化企业视为类金融机构乃至系统重要性机构,结合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特征,对经济“脱实向虚”引发金融风险进行诠释。利用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首先,企业金融化与其边际风险贡献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特征仅存在于短期金融资产配置之中。其次,就规模与关联性两个系统重要性指标而言,短期金融资产的最优配置存在异质性。规模越大、同省同行业金融化水平越低的企业增持短期金融资产,越会加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股价的内在脆弱性,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模仿同群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增大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将过度金融化企业纳入风险监管、避免盲目模仿同群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有助于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翟仁祥  陈昭君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脱实向虚”倾向日趋严重且金融化操作日益明显。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DEAP测算企业产能利用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产能过剩是否引发企业金融化以及中介变量是否起到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产能利用率企业更多倾向于从事金融类活动且不受IPO暂停影响;产能过剩对于企业金融化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非金融企业、国有企业、小型规模企业因低产能利用率导致其金融化操作动机比金融类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规模企业更为明显;产能过剩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低产能利用率主要通过低主营业务利润率间接导致企业金融化。从统筹协调企业实体金融匹配、持续提升实体企业投资回报、动态调整企业实体经营管理3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检验结论及其对策建议对于政企了解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后果和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长庚  李琪辉  张松彪  王宇航  
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本文从"量质"双重视角探讨了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实现了企业创新的"增量提质",并产生较长时间序列上边际递减的动态叠加效应。金融科技能够精准识别优质创新型企业,并通过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提升企业商业信用价值以及改善流动性限制等机理对企业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企业过度金融化和代理问题削弱了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果,而对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和财务绩效欠佳的企业而言,金融科技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更为突出。进一步将金融科技嵌入企业生命周期动态演变轨迹中,发现金融科技具有激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靶向性"功能。因此,持续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有助于高效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南军  吴鹿其  
以2006~2017年A股上市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以ROA波动率、违约距离、边际预期损失和条件在险价值为风险测度指标,探讨公司治理对风险承担影响在金融细分行业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个体风险方面,与证券和多元金融行业相比,银行和保险业的股东友好型公司治理水平更能促进公司进行风险承担;系统性风险方面,与银行和多元金融业相比,证券和保险行业的股东友好型公司治理水平更能促进公司进行风险承担。因此,监管部门在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时,应重视金融细分行业监管的差异性,避免"一刀切"的监管方式,并鼓励金融企业构建惠及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朱瑞华  
本文以2017—2021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参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中亲清政商关系水平,探究地区亲清政商关系对当地企业财务柔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亲清政商关系水平更高的地区,企业财务柔性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亲”相比“清”发挥更大效能,亲清政商关系借助融资约束缓释机制正向影响财务柔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产权非国有、管理层持股更高时,亲清政商关系对财务柔性的正向作用更强烈;高污染企业在亲清政商关系提升时,财务柔性下降。最后,本文发现亲清政商关系有助于提升企业长期市场价值。研究揭示了亲清政商关系对财务柔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为建设亲清政商关系、促进企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郑寿明  
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后,根据新调整的人民银行“三定”方案,人民银行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这项职能是系统的、综合性的职责,并覆盖整个金融市场。要履行好这项职责,笔者认为,必需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业资信评估制度,为研究和实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提供准确风险评介、度量,从而做到及早诊断风险、处置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妍妍  俞毛毛  
已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然而伴随着金融发展与信贷扩张,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占比不断增加,愈演愈烈的金融化趋势同样对企业出口行为造成了影响。文章利用中国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等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对其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金融化投资抑制了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而短期金融化投资又会提升企业出口扩展边际;长期金融化行为会通过实体替代渠道弱化信贷对出口集约边际的支持作用,而短期金融化行为会通过"蓄水池效应"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区域金融市场化水平提高加剧了金融化行为对出口集约边际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指出,未来的政策制定在充分发挥金融对出口贸易支持的同时,应注重提升信贷资金利用效率,通过金融化行为降低沉淀信贷成本,同时防范"脱实向虚"行为对贸易的冲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