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2)
- 2023(14300)
- 2022(11688)
- 2021(10884)
- 2020(9476)
- 2019(21309)
- 2018(20741)
- 2017(40585)
- 2016(21193)
- 2015(22968)
- 2014(22406)
- 2013(22044)
- 2012(19658)
- 2011(17147)
- 2010(16930)
- 2009(15483)
- 2008(15086)
- 2007(13096)
- 2006(10946)
- 2005(9794)
- 学科
- 济(90421)
- 经济(90326)
- 业(90164)
- 企(82673)
- 企业(82673)
- 管理(75651)
- 方法(43136)
- 数学(34524)
- 数学方法(34075)
- 财(30141)
- 业经(29845)
- 农(28212)
- 务(22939)
- 财务(22896)
- 财务管理(22870)
- 企业财务(21733)
- 农业(20508)
- 中国(20088)
- 技术(19287)
- 制(16999)
- 理论(16608)
- 划(15752)
- 和(15696)
- 策(15659)
- 贸(14865)
- 贸易(14857)
- 易(14460)
- 学(13867)
- 地方(13772)
- 体(13542)
- 机构
- 学院(292234)
- 大学(287201)
- 济(123233)
- 管理(121679)
- 经济(121135)
- 理学(105873)
- 理学院(104904)
- 管理学(103241)
- 管理学院(102685)
- 研究(88315)
- 中国(69251)
- 财(57914)
- 京(57847)
- 科学(52671)
- 农(48749)
- 财经(46615)
- 业大(43210)
- 江(43175)
- 经(42650)
- 所(42401)
- 中心(41851)
- 研究所(38420)
- 农业(38224)
- 经济学(37665)
- 北京(34962)
- 财经大学(34810)
- 经济学院(34205)
- 商学(34203)
- 商学院(33891)
- 州(33864)
- 基金
- 项目(202558)
- 科学(162645)
- 基金(151071)
- 研究(147433)
- 家(131211)
- 国家(130071)
- 科学基金(114807)
- 社会(96738)
- 社会科(91966)
- 社会科学(91945)
- 基金项目(80085)
- 省(79452)
- 自然(74960)
- 自然科(73389)
- 自然科学(73369)
- 自然科学基金(72115)
- 教育(67741)
- 划(65516)
- 资助(60593)
- 编号(57645)
- 创(45523)
- 部(45226)
- 重点(44964)
- 成果(44326)
- 发(42860)
- 业(42374)
- 创新(41761)
- 国家社会(41062)
- 教育部(39452)
- 科研(39390)
- 期刊
- 济(130807)
- 经济(130807)
- 研究(79750)
- 中国(50968)
- 管理(50134)
- 财(49398)
- 农(44704)
- 学报(42545)
- 科学(41263)
- 大学(33982)
- 学学(32522)
- 农业(30830)
- 技术(28931)
- 教育(24627)
- 融(24498)
- 金融(24498)
- 业经(23908)
- 财经(23474)
- 经济研究(21170)
- 经(20307)
- 业(19009)
- 问题(17020)
- 技术经济(16562)
- 财会(15402)
- 现代(14279)
- 商业(14076)
- 版(13835)
- 科技(13487)
- 统计(13312)
- 贸(13259)
共检索到418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姚鹏 徐超 杜曙光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稀缺性社会资源并进行无效投资,扭曲了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对正常企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负外部效应。利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及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地区僵尸企业显著提高了正常企业的资产金融化水平,且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和不同测度指标情况下,结果依旧稳健。渠道分析表明,加剧正常企业的融资约束、增加正常企业的税收负担以及催生大量过剩产能,是僵尸企业诱发正常企业资产金融化的重要途径。扩展性分析显示,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僵尸企业对非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较高的行业以及政府干预程度较强的地区影响较大,对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较低的行业以及政府干预程度较弱的地区影响较小。
关键词:
僵尸企业 负外部性 脱实向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魏剑锋
企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现象之间有其类似性。集群中的企业之间、集群与环境之间表现为竞争与共生关系。在这种促进与制约关系的基础上,集群通过改变环境、共同行动、繁衍生息等行为表现出生存优势并按特有规律发展演化。本文重点探讨了集群优势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及集群规模的确定。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共生优势 规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庄序莹 周子轩
减轻企业税负及税负粘性的“痛感”,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成果瞩目,但经济下行使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企业依然感到“税负过重”。基于此,利用2009—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研究了地方财政压力对企业税负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税负粘性现象,滞后一期财政压力对企业税负粘性有显著影响。在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增大时,税务机关可能会重点关注避税程度高以及规模大的企业,造成其税负粘性更大,税负“痛感”增强,主要表现为企业利润增加时,被关注企业所得税的边际增量显著大于利润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因此,政府应建立减税降费和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协同机制,加快地方主体税制建设;协调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制度,减少弹性征管空间以降低企业税负粘性。同时,企业应提高纳税遵从度,培育企业自身税务核心竞争力,合理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以降低税负粘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惠颖 赵海文
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部分领域出现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背景下,由于存在规模或关联性特征,一些金融化的企业已成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内在特质出发,将金融化企业视为类金融机构乃至系统重要性机构,结合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特征,对经济“脱实向虚”引发金融风险进行诠释。利用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首先,企业金融化与其边际风险贡献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特征仅存在于短期金融资产配置之中。其次,就规模与关联性两个系统重要性指标而言,短期金融资产的最优配置存在异质性。规模越大、同省同行业金融化水平越低的企业增持短期金融资产,越会加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股价的内在脆弱性,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模仿同群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增大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将过度金融化企业纳入风险监管、避免盲目模仿同群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有助于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祥荣 李旭超 鲁建坤
本文从税负竞争与正常企业逃税行为的角度探讨僵尸企业的负外部性。实证结果发现,给定企业的核算利润,僵尸企业占比越高,正常企业报告利润越低,即僵尸企业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正常企业通过低报或瞒报利润的方式逃避所得税的行为。其作用机制为:无纳税能力且需要财政补贴的僵尸企业使地方财政收入更多依赖于向有纳税能力的正常企业征税,提高了正常企业的税率,高税率增加了正常企业逃税的边际收益。税率提高造成的正向逃税激励超过了征管加强造成的负向逃税激励。本文为理解企业逃税行为识别出新的动因和机制,丰富了对僵尸企业危害的认识。
关键词:
僵尸企业 实际企业所得税税率 逃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书华 赵雯雯
采用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实体企业面板数据,基于企业脱虚向实视角,实证考察双支柱调控微观效应。研究表明:宽松的双支柱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实物资产投资率,尤其对过度金融化企业调控力度更大,可有效发挥微观稳定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支柱政策通过“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促进过度金融化企业脱虚向实,而适度金融化企业则是“蓄水池”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支柱调控政策能够优化企业投资结构,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异质性检验表明:双支柱调控政策微观效应会受到行业、规模和所有制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双支柱政策变动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抑制企业金融化动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同时,企业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防止过度金融化。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 脱虚向实 实体企业 微观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境外投资者被动"用脚投票"与主动"用手投票"的内外部双重治理来实现的。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仍是市场套利,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鼓励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入市,并引导机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积极股东主义,促进资本回流实体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支兆华
对于乡镇企业的改制 ,一般的解释是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低下是推动政府改制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 ,从现实观察到的却是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改制的态度是“靓女先嫁” ,即越是好企业越应当早出售 ,这对传统的解释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 ,理论界一直认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与政府对它的支持密不可分。但是 ,1 997年全国性的企业改制在很大程度上却又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变化造成了政府行为的彻底转变呢 ?这些问题都很难在出现的理论框架中得到满意的回答。本文发展出了一个理论模型 ,从中可以看到造成上述疑问的关键是 ,原有关于乡镇企业的解释忽视了改制其实是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争夺政府资源的结果 ,...
关键词:
改制 市场化进程 政府支持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新光 盛宇华
实体企业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近年来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迹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现象出发,以2008—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职业经历异质性角度实证考察了高管团队人力资本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基础上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实现。异质性检验表明,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在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民营企业与管理层持股水平较高的情境下更为明显。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高管团队职业经历异质性的相关研究,为推动实体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与实践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嘉望 雷宏振 李博阳
以2010—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内部平滑机制出发,实证考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研发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以及企业“脱实向虚”资产组合配置对营运资本管理平滑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企业现金流大幅波动时,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平滑作用,而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平滑效果并不突出。同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主要发挥短期财富效应,弱化了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平滑效果。分组检验发现,小规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对研发创新的平滑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策略,发现在现金流剧烈波动时以积极的营运资本管理代替金融资产配置的企业的平均研发创新水平更高;企业的负债率及股权融资水平越低,其实施上述资产管理策略的概率越大。研究强调了“脱实向虚”背景下企业内部资产配置在维持企业研发创新可持续性中的不可或缺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德志
企业究竟应当向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说社会责任的对象都有那些?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实践中应该首先厘清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属于"应然"的范畴,是企业的一种自愿选择,并不具有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不应包含企业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从利益相关者重新分类的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应是那些没有能力参与横向缔约,与企业主要是社会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
企业 利益相关者 社会责任对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超 庞保庆 张充
我国制造业金融化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准自然实验捕捉实体税负的外生变化,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实体税负与制造业金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引发的实体税负下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改革对于重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影响较大,对于轻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影响则相对不明显。激励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对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并引导企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本文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去金融化的相关税收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少华 张宇茹 陈宋生
财政透明是影响经济发展预期的重要原因,也是引导企业“脱虚向实”的重要前提。文章选取全国地级市财政透明得分数据,以201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级市财政透明度对属地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结果发现:财政透明度每变动一个单位,会引起当地企业减持0.54%的金融资产,且财政透明不仅能降低财政政策不确定性,通过稳定企业业绩预期抑制企业金融化;还能缓解政企间信息不对称,通过增加政企间项目合作抑制企业金融化。研究结论对推进政府进一步财政公开、遏制企业“脱实向虚”、引导企业回归主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紫意 张国胜 李欣珏
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现有文献普遍关注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在同质性假定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展开新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其行业异质性特征显然会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后果。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ICT企业金融化没有挤出企业实体收益,反而提升了实体收益比重,其影响主要是服务主业而非脱实向虚;与之相反,非ICT企业金融化明显挤出了实体收益,并导致实体收益比重下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脱实向虚而非服务主业。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ICT行业的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是企业金融化能够服务主业的根本原因,其金融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进而提升在位企业的实体收益比重,企业金融化起到了支持ICT行业中生产资本不断扩张而非企业账面价值膨胀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公齐
政府行为企业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企业创新能力变弱和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外部性也表现出来。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行为企业化要向企业性政府转变。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政府行为企业化 企业性政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